1843年,布尔诺老城区山脚下的圣托马斯修道院,来了一个教名约翰(Johann)的胖修士。
这个修道院属于奥古斯丁派。奥古斯丁派将科学也视为一种圣约,同样维护着世界的神圣秩序。因此,这个修道院的近万本藏书里,除了神学,还有自然史、地理学以及天文学。
约翰就是一个对“科学圣约”颇有兴趣的人。
1848年,约翰开始做神父,不过,他天性羞怯,布道用的捷克语也说得磕磕巴巴。总之,他的布道基本是一场灾难,根本无法吸引教区居民。
为了摆脱失业危机,约翰决定申请去高中当老师,不过,校方要求他得通过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师资格考试。
约翰没考过。
他的地质学很差,生物学也很烂,考官要他对哺乳动物进行分类,他自己杜撰一通,还把袋鼠和大象归到了一起。考官在评语里写,“申请人似乎对专业术语一窍不通,他毫不顾忌系统命名法的规则,只会用德语口语称呼那些动物的名字。”
约翰没办法,只好去继续恶补科学知识。在修道院的推荐下,他被维也纳大学录取了。
当年的维也纳大学里聚集着许多一流科学家。举个例子,当时给约翰上物理课的,是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教授——对,就是多普勒效应那个多普勒。音调随着声源接近而变高,随着声源远离而变低那个多普勒。
在维也纳大学的经历,让约翰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框架,也让他有了心中的偶像——就是多普勒。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几年后,约翰回到布尔诺,第二次试图考取教师资格。
又没考过。
由于焦虑,约翰在考试前病倒了,此外,第一场考试他就和植物学考官吵了起来,原因不明,可能与学术意见分歧有关。约翰最终没考完3天的考试,他这辈子再也没去考正式教师资格,一直当着代课教师。
至于他的空闲时间在干啥?种豌豆。
是的,约翰就是孟德尔。在修道院院长的宽宏允许下,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播种、授粉、采摘、剥壳、计数、分析的生活。
其实有一度,孟德尔还想用白色和灰色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不过院长觉得,咳咳,在修道院里诱使小鼠交配有伤风化,所以,孟德尔就继续种豌豆了。
在修道院的小小花园里,孟德尔收获了2.8万株植物、4万朵鲜花以及近40万颗种子,这是极其庞大的数据。孟德尔自己写:“进行这种超大强度的体力劳动确实需要一些勇气。”
1865年,孟德尔将自己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写成44页的论文,发表在《布尔诺自然科学协会学报》上。
没有引起多少反响。
1866年,孟德尔致信瑞士植物生理学家卡尔·冯·内格里(Carl von Nägeli),介绍自己的研究。内格里是当时的著名植物学家,他不太看得上孟德尔的工作,回信也只是敷衍了事。内格里认为,孟德尔的工作“只是经验之谈……根本无法证明其合理性”,如果非要继续,不如用内格里当时正在研究的山柳菊来重复一下杂交实验,看能否重复出一样的结果。
从1867年开始,孟德尔种了上千株山柳菊,试图重复之前在豌豆上得到的结果。
那是一场灾难。
当时没有人知道,山柳菊是无性繁殖植物,没有花粉与卵细胞,不可能进行异花授粉,几乎不产生杂合体。
可以想象,孟德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山柳菊重复出豌豆实验的结果。
后来,孟德尔升任布尔诺修道院院长,他被各种财务、人事、行政事务所困,只好放弃科学研究。1873年,孟德尔给内格里写了最后一封信,自责地表示自己无法完成实验,“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放弃那些心爱的植物……不知何时再续。”
1884年1月6日,孟德尔去世,在他生前,他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没有超过4次。
纪念一下这位二流的修士,一流的科学家。以及,顺便推荐一下悉达多·穆克吉《基因传》,这个故事就出自这本书。
这个修道院属于奥古斯丁派。奥古斯丁派将科学也视为一种圣约,同样维护着世界的神圣秩序。因此,这个修道院的近万本藏书里,除了神学,还有自然史、地理学以及天文学。
约翰就是一个对“科学圣约”颇有兴趣的人。
1848年,约翰开始做神父,不过,他天性羞怯,布道用的捷克语也说得磕磕巴巴。总之,他的布道基本是一场灾难,根本无法吸引教区居民。
为了摆脱失业危机,约翰决定申请去高中当老师,不过,校方要求他得通过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师资格考试。
约翰没考过。
他的地质学很差,生物学也很烂,考官要他对哺乳动物进行分类,他自己杜撰一通,还把袋鼠和大象归到了一起。考官在评语里写,“申请人似乎对专业术语一窍不通,他毫不顾忌系统命名法的规则,只会用德语口语称呼那些动物的名字。”
约翰没办法,只好去继续恶补科学知识。在修道院的推荐下,他被维也纳大学录取了。
当年的维也纳大学里聚集着许多一流科学家。举个例子,当时给约翰上物理课的,是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教授——对,就是多普勒效应那个多普勒。音调随着声源接近而变高,随着声源远离而变低那个多普勒。
在维也纳大学的经历,让约翰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框架,也让他有了心中的偶像——就是多普勒。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几年后,约翰回到布尔诺,第二次试图考取教师资格。
又没考过。
由于焦虑,约翰在考试前病倒了,此外,第一场考试他就和植物学考官吵了起来,原因不明,可能与学术意见分歧有关。约翰最终没考完3天的考试,他这辈子再也没去考正式教师资格,一直当着代课教师。
至于他的空闲时间在干啥?种豌豆。
是的,约翰就是孟德尔。在修道院院长的宽宏允许下,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播种、授粉、采摘、剥壳、计数、分析的生活。
其实有一度,孟德尔还想用白色和灰色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不过院长觉得,咳咳,在修道院里诱使小鼠交配有伤风化,所以,孟德尔就继续种豌豆了。
在修道院的小小花园里,孟德尔收获了2.8万株植物、4万朵鲜花以及近40万颗种子,这是极其庞大的数据。孟德尔自己写:“进行这种超大强度的体力劳动确实需要一些勇气。”
1865年,孟德尔将自己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写成44页的论文,发表在《布尔诺自然科学协会学报》上。
没有引起多少反响。
1866年,孟德尔致信瑞士植物生理学家卡尔·冯·内格里(Carl von Nägeli),介绍自己的研究。内格里是当时的著名植物学家,他不太看得上孟德尔的工作,回信也只是敷衍了事。内格里认为,孟德尔的工作“只是经验之谈……根本无法证明其合理性”,如果非要继续,不如用内格里当时正在研究的山柳菊来重复一下杂交实验,看能否重复出一样的结果。
从1867年开始,孟德尔种了上千株山柳菊,试图重复之前在豌豆上得到的结果。
那是一场灾难。
当时没有人知道,山柳菊是无性繁殖植物,没有花粉与卵细胞,不可能进行异花授粉,几乎不产生杂合体。
可以想象,孟德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山柳菊重复出豌豆实验的结果。
后来,孟德尔升任布尔诺修道院院长,他被各种财务、人事、行政事务所困,只好放弃科学研究。1873年,孟德尔给内格里写了最后一封信,自责地表示自己无法完成实验,“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放弃那些心爱的植物……不知何时再续。”
1884年1月6日,孟德尔去世,在他生前,他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没有超过4次。
纪念一下这位二流的修士,一流的科学家。以及,顺便推荐一下悉达多·穆克吉《基因传》,这个故事就出自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