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热门也很难的研究方向,在英文网络里,喷子同样是常见现象,称作trolls。喷子的动机是非常复杂的,有时不但研究者,连喷子自己都不见得知道。
正常人发表反对意见,通常是有信息量的,在情绪表达和频率上也比较节制。但喷子们并不是这样,他们往往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喷,这种做法并不提供什么新的信息,只是提供一些反对情绪。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想,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与辩论对手交流信息。那么这些人到底为啥呢?
最常见的三种动机解释分别是:
1.获取关注。
2.发泄情绪。
3.娱乐。
在网络上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最受关注的文章,并不是信息丰富可靠的文章,而是传递情绪的文章。如果你要写一篇10万+,最容易的方式是什么?就是煽动大家的情绪,如果你的文章能让人愤怒,让人兴奋,让人恐惧。那么不管你写得怎么样,不管你的内容是真是假,这篇文章一定会被狂热的传播。评论也是如此,被顶到最高的评论,通常是一个传递情绪的评论。
人们很快发现,在网络上获取关注,并不需要知识丰富,旁征博引,只需要用情绪感染人就可以了。掌握远超常人的知识是如此困难,而发泄情绪是如此简单。那些渴求关注的人自然会选择后者。在众人的目光中,特别是能得到某个名人的回应时,不管正面还是负面,喷子们都能获得相当强烈的快感,仿佛自己的社会价值变高了,不再是现实中那个被忽略的普通人。
发泄情绪是另一个常见需求。这个判断建立在另一组研究之上。舆论研究者发现喷子的活动规律有个特点,比如每当周一时,他们就特别的活跃。已经工作的朋友应该知道,周一正是大伙儿心情最为低落的时候。
发泄情绪的人与认真的讨论者不同,他们并不会看完所要反对的文章,他们需要的是发泄而非讨论问题。新闻类网站的运营者,能够利用这点,将他们与正常的读者区分开来。比如当你想评论文章时,系统弹出一个窗口,询问一些与这篇文章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全部答对才能继续评论。喷子通常是答不对的。
娱乐致死是网络上重要的亚文化。以4chan社区为典型,将喷人娱乐化,创造出“meme”这一重要的网络传播模式。这个词很难翻译成对应的中文,但是在中国也有同样的文化,就是表情包。你想严肃的讨论问题,对方却不停地扔毫无信息量的表情包过来。
那么为什么在线下社会中很少出现喷子的情况呢。因为人类交流时释放善意,是建立在礼仪文化和共情基础上的。面对面的时候,不像匿名,很难吵起来,这是社会礼仪文化对人性中恶毒一面的某种限制。而同样是面对面的时候,你能通过更多语言以外的丰富信息,如表情、对方境况等,在切身体验上加以共情想象,理解对方发表言论的原因,更加体谅对方。而到了网络上,这一切限制都不存在了。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转眼间就可能变成恶毒的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