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热闹多,剃剃头,唠唠嗑,吃瓜群众乐呵呵。
01
290年前的这个时候,戊申年正月。
当朝的雍正皇帝,理了个发。
雍正帝是个癞疥头,不知多少理发匠因为误触龙疮而掉了脑袋,一时北京城请不来理发师,办卡都没人敢接活儿。
这天,有个道士毛遂自荐,主动入宫为雍正理发。此人毫末手段顶上功夫,专治各种疑难杂症,一通洗剪吹,剃得雍正帝龙颜大悦,新春愉快。
雍正帝的舅舅隆科多听闻此事,一声长叹,愁肠百结。
隆科多是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传说他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下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子”篡改成“传位于四子”,从而使雍正帝登基。扶立之功,舅甥之亲,隆科多受宠自不待言,一时间是大清朝头号红人。只不过盛极而衰,如今,隆科多因挟权弄势而受到猜忌,已被免官论罪,禁锢起来。
“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俗语本是汉民抵制剃发以“思旧”的谐音讹传,不会有损舅舅分毫。不过,官越大忌讳越多,哪怕是无稽之谈,听起来总是个霉头。更何况隆科多此刻正身处狱中惶惶不可终日,大过年的又得知外甥剃了头,心情自然可想而知了。
更令他虎躯一震的,是朝廷对自己下得结论:
“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自干诛灭……”
“大不敬、欺罔、紊乱朝政、党奸、不法、贪婪……凡四十一款大罪,皆罪不容诛……”
曾经权倾天下的一品大员,曾经洋洋盈耳的吏民颂德,如今落得个这样十恶不赦的罪名骂名,字字诛心,句句涂垢……
隆科多惨然一笑,主子啊,且不说正月剃头是何用意,单是你把老舅舅损成这样,却是要搞哪样?
“人间变化千千万,升降起落,犹如急流泛。天翻地覆大转变,英雄转瞬成坏蛋。”
没多久,隆科多死在监禁场所。
02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有一个皇帝,也在正月里搞死了自己的舅舅。
他是著名的一代贤君,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的舅舅叫薄昭。薄昭跟隆科多一样,同样也在外甥即位时帮了大忙,同样也是备受恩宠、权倾天下。再往后,同样的盛极乃穷,位高遭疑。
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只不过,汉文帝没有剃头给舅看,而是用了个奇妙的法子。
当时薄昭虽然犯了点事儿,但没有免官治罪,仍然正常上下班,文帝对其还颇为尊敬,尊敬得让薄昭感觉没事儿了,放下心来踏踏实实过大年。
哪知,年没出正月,满朝公卿文武百官齐聚薄家,个个身着素服,对着个灵牌哀痛致吊,一派悲伤肃穆的气氛在薄家弥漫。
薄昭耳闻哀乐低回,目睹烛纸灰洒,面对一张张沉痛哀悼的脸庞,不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家里没死人啊!你们吊谁的丧?!
再一看,明白了。那块灵牌上,汉文帝的亲笔手书:薄昭之灵位。
都到这份儿上了,还有啥好说的?于是薄昭自尽,正好把灵位给用上。
其实,汉文帝杀薄昭也好,雍正帝杀隆科多也好,本质都是权力斗争下的皇帝逼杀重臣。只不过,杀猪杀屁股,各有各杀法。雍正帝杀舅,严苛定罪,打倒搞臭,让他身败名裂,人人皆曰可杀;而汉文帝杀舅,则相对厚道地留足了面子,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反正是个死,就让他体面地死。
很显然,汉文帝更高明一点。
因为,有位大神给他提了个醒。
03
云开衡岳积阴止,贾生才调世无伦。这位大神,就是鼎鼎有名的贾谊。
贾谊曾给汉文帝写了篇文章,名叫《治安策》。这篇文章,曾被某位大人物给予极高评价,里面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
别公开大臣的丑事儿。
原文引用了孔子的几句话,这么讲的:
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臣贪腐,定罪时别说他不廉洁,要说他没刷碗;大臣淫乱,定罪时别说他通奸,要说他没叠被子。
为什么做了丑事还要帮他圆场呢?贾谊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成语“投鼠忌器”的词源)
意思就是说,大臣跟主子的距离很近,其实是一伙儿的,主子如果折辱大臣,那么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打了自己的脸。
贾谊外儒内法,通透的很。
第一,你把大臣的丑事儿说的这么不堪,是想证明收拾他的正义性?呵呵,说白了,都是一个池子里的,谁比谁干净多少?你非得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这是什么心态?自欺欺人?做贼心虚?既当又立?说到底儿,吃相太难看啊!
第二,你把这些丑事儿说给老百姓听,以为能让人觉得你铁面无私壮士断腕,再纷纷给你喝彩叫好?省省吧,老百姓只会觉得一丘之貉在窝里斗,乐得看热闹不嫌事大!你越自曝家丑,老百姓越大开眼界;你越痛陈罪过,老百姓越浮想联翩;你越揭短攻讦,老百姓越添油加醋!到头来,搞得老百姓拿当官的做笑柄,不敬你不怕你,你还怎么“牧民”?
第三,你折辱大臣,以为能发挥震慑警示作用,从而杀鸡儆猴整顿吏治?呵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一品大员被毫无尊严地收拾,丢得是整个官僚阶层的脸!大臣们该想了,主子都不给我们脸了,我们还要啥脸?既然我们不要脸了,你再跟我们讲什么忠君爱国?再跟我们讲什么礼义廉耻?
因此,贾谊指出,大臣犯了错,你可以把他处死,但不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他出了丑,你还应该帮他圆场,可别把那些贪腐、淫乱等情节公之于众,就说他没刷碗没叠被子得了。
这就是“士可杀不可辱”的道理。U’d better kill an official, rather than fuck him,cos fuck him means fuck yourself.
04
千年以来,贾大神指出的这层道理深为统治者认可。比如说汉文帝给薄昭吊丧,汉和帝改封窦宪为冠军侯,曹操送给荀彧空盒子……其实都是为了除掉大臣,但宁可多加几场戏,也不让大臣丢脸蒙羞丧失尊严,以维护官威,避免影响官僚阶层的整体形象。
只不过,世风不古。明清两代,统治者就动辄在人格尊严上凌辱大臣,并且凌辱得相当不堪。
朱元璋从小饱受官吏欺压,掌权之后对大臣毫无尊重可言。贪官被他剥皮囊草自不待说,就是普通官员,稍有不慎,也会被在大庭广众之下扒掉裤子挨“廷杖”,打得屁滚尿流尊严尽失。
至于用骂的方式凌辱,那更是家常便饭。明朝对待那些罪大恶极的臣子,不仅要杀要剐,还要专门派人去痛骂一番,以野蛮夸张的言辞定论其一生丑事,直骂得他十恶不赦人人戳脊梁骨。
历史上有名的,宣德年间朱高煦王爷被问罪,就是于谦老爷子代表朝廷痛骂他一顿;而崇祯年间袁崇焕临刑时,更被骂得群情汹涌,人人生啖其肉。
高官重臣的尊严?去他奶奶个纂吧。
清朝时,毁骂折辱大臣更是到了一定高度。雍正帝骂年羹尧“鬼神夺去了你的魂魄,禽兽不如,如同狗彘之类……”嘉庆帝则是作了首诗把整个官僚阶层都骂了:
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
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
烛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
不止皇帝骂,太监也骂,清朝后期,一定级别的官员犯了错误,朝廷派太监传旨宣读处罚决定的同时,还会当众责骂一番。
每当这个时候,太监就大展喉舌,骂出最刻薄、最难听的言辞,直骂得大臣颜面扫地爹娘蒙羞整个户口本抬不起头来,比当今的“京骂”震撼百倍,绝对极为围观群众所喜闻乐见。
只不过,从效果来看,这些骂都有点“叫好不叫座”。你骂得越凶,大臣越觉被轻蔑侮慢,因此不复自重、苟且偷安,或者表面山呼万岁忠字当头,背地早就购买了船票。
明末李自成攻到北京,清末共进会武昌举义,食君之禄的满朝文武袖手卸甲,树倒猢狲散,甚至墙倒众人推,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得实惠的,却是吃瓜群众老百姓了。毕竟这些辱骂之词文采飞扬金句迭出,听上去颇有艺术享受;就中猎奇猎艳怪力乱神之事令人会心一笑,很好的满足了窥私欲;更兼各种微言大义言三分意七分,给出了充分的遐想咂摸空间,含英咀华,回味无穷。
嗯,的确精彩,感觉比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有趣多了。
来源:老斯基野驶(ID:lsjyeshi) 作者:诺维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