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我在底层的生活

我在底层的生活

@游识猷:

讲到底层这个话题就顺便再推荐一本书《我在底层的生活》。

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是个收入颇丰的作家,有一天她跟编辑吃了顿饭,期间聊起了贫困这个话题,然后芭芭拉就说了一句后来她无数次想回到那个瞬间掐住脖子让自己闭嘴的话——

“应该找个人去亲身经历一下。”

那个编辑,就像每一个优秀的编辑会做的那样,迅速答道,“你!”

no zuo no 那啥……

于是芭芭拉给自己定了几条规则:①不提自己的学历,毕竟底层劳动者常常因为早期的困窘而很难取得高等教育学位,②给自己开一点小挂,每个城市1000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一辆交通用车;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工作。

芭芭拉体会过痛苦与贫穷——毕竟她在转行当作家前是个生物学博士。[二哈]但这一次的“卧底”经历仍然超出了她的预期。她一共在三个城市,分别尝试了餐厅服务员、清洁工、超市售货员这三大类工作,每一次她都发现自己精疲力尽,然而仍然入不敷出。

最大的开支是房租,房租基本可以吃掉她工资的一半以上,这还是在她好运能找到廉价租屋的时候。有些时候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机会,她只能选择住在最便宜的日租旅馆里,这种情况下房费会直接超过她的全部工资。

相比房租,食物开支反而不是大头,这是一个恩格尔系数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出穷人处境的时代。一个遮风挡雨的屋檐就像食物一样是必需品,而底层穷人很多都难以找到负担得起的租屋。

然后是极低的工资。

有一种理论是资方和工人可以达到某种平衡,尽管资方会打算尽力压低工资,但工资低到一定地步,工人就会拒绝接受。

在芭芭拉的经历中,穷人并不会拒绝接受。即使工资根本支撑不起日常开支,但是当你没有多少积蓄穷途末路时,有一分钱就得挣一分钱。而面对太低的工资,大部分穷人的选择很简单——多打一份工。芭芭拉自己也几乎总是同时至少做一份半工作。在三次经历里,她唯一“几乎收支平衡”的那一次,一共打两份工,每周工作七天。

为什么不跳槽去更高工资的地方呢?

芭芭拉自己观察的结论是,还是因为穷。找工是需要成本的,请假扣钱、交通费、入职体检费、时间、精力——很多穷人并不具备这些。用芭芭拉的话说,越穷,跳槽的流动性越低。

三份工里最惨一份是清洁工。体力消耗极大——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种表面工作,为了讨好客户而推出的“跪式擦地服务”并不会把地打扫得干净很多,却对身心是极大摧残。另外,芭芭拉还发现这份工作让她成了类似“贱民”一样的存在。穿着清洁工制服时,她去买杯饮料都会被无视。

芭芭拉有她的优势,尽管不提自己的学历,但她的教育水平还在,她多年来营养充足、身体健康、总是及时就医——真正的底层穷人可没有这些。

但这一切依然不能让她收支平衡。

最后芭芭拉写了这样一句话,“当一个单身的、身体健康的、拥有一辆工作汽车的人,靠他的艰辛努力尚不能养活自己时,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非常大的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494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