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当初那些叛逆父母的 80 后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当初那些叛逆父母的 80 后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的代际矛盾,从十年前就开始以各种撕裂的状况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在网络论坛、社区各处,许多人至今还记得 80 后一代在互联网时代展现的集体叛逆。

十年后,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的年轻人也早已四散,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两代人之间更多的理解,以及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定义与坚持追逐。

1

每当我加班到半夜回家,卸完妆已经精疲力尽,看着餐桌上堆满的外卖盒又无力收拾的时候,常常会走神想,平行世界的另一个我,是不是选择了听父母的话留在广东,过着有房有车有工作、有钱有闲有对象的逍遥生活?我允许自己羡慕她三十秒,然后闭上眼深呼吸入睡,毕竟第二天还要早起赶地铁。

我爸是个非主流的父亲,在广东开公司做生意,但不喜欢儿子,只想要个女儿。据说当他得知我是个女孩时,高兴地在我妈妈额头上连亲了三口。

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从小被设定要成为一个粉嫩的小公主,记忆中父母和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不行”:女孩子不能穿短裤,不能学电吉他,不能晚回家,不能和男同学单独吃饭……这些限制都被冠以保护的名义,我大多数时候也只好噘噘嘴,最终还是会乖乖听他们的话。

我第一次产生想透口气的想法,是上高中之后开始羡慕同学们结伴骑自行车回家。为了能学骑车,我找了好多理由,爸爸总是一口咬定路上车多不安全,妈妈在家做全职主妇就是为了能每天按时接送我上下学。最后我只好说自己体育不及格,骑自行车能锻炼身体、提高成绩他才勉强答应了。

第一次自己骑车回家那天,我紧张得两只手死死攥住车把,看到有人过马路,距离四五米就狠狠捏刹车,一路上歪歪扭扭,但那种自己掌控方向和速度的感觉实在太爽了。回到小区楼下,我刚把车停稳,正准备冲进家门和妈妈炫耀自己有多么潇洒自如,一转头看到我爸开着车慢悠悠从后面拐进来,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他其实一路上都偷偷跟在我背后,我所有的开心全部变成懊恼,甚至觉得父母像水族馆的饲养员,养我只是为了逗弄我看我的笑话,一股委屈感涌上来,我跑进房间锁上门蒙着被子大哭了一场。

从那以后,我开始计划逃离。高考时,我瞒着所有人去区教育局改了志愿,违背父母让我留在本地学法律的愿望,到上海去学我感兴趣的计算机。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那天,我妈把我叫到房间,我做好了被她大骂一顿的心理准备,谁知她却吞吞吐吐地问我是不是恋爱了。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一贯听话的我突然想要自由,想来想去认为一定是被谁带坏了,我只能无奈地笑笑。

坚持自己的选择,代价是放弃依靠。

在我明确表示不会回广东工作以后,认为我不知好歹的爸爸停止给我打生活费。我当时那个已经谈妥、马上要入职的工作偏偏在那时也出了问题,对方因为缩减招聘名额,单方面毁约。靠兼职的报酬交完一个季度的房租之后,我穷到连续吃了一个星期方便面,每次泡面要放满满一饭盒热水,靠喝汤填饱肚子。

我妈心疼我,瞒着爸爸偷偷给我打过几次钱,但我都原封不动给她打回去了,我知道,经济独立才是所有独立的基础。收到钱,我妈直接杀来了上海,在我十几平米的出租屋床上坐着哭,问我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出来受苦。她的崩溃真的让我有点动摇,那是我唯一一次想,要不然就跟她回去吧。机票都买了,临走前的一天晚上,我昏昏沉沉又梦到我想骑车我爸不让,我偷偷躲在被子里哭,第二天醒来我就狠心告诉我妈我要留下,让她一个人回去了。

工作这几年,有过太多窘迫的时候了。连续一周加班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被上司指着鼻子骂没见过我这么蠢的人,劳累和委屈交替来袭,各种压力时刻如影随形。但正是因为熬过了这些时刻,我才知道了我是谁,那种坚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踏实感,是在襁褓中做我爸爸的小公主永远体会不到的。

这种坚持的另一个代价是,这几年,我和我爸的关系中始终存在一种潜在的对立。我觉得他太控制狂,他觉得我太不懂事,直到前两天我遇到了一件事。

我们正在执行的项目出了问题,公司领导来问责,需要有人承担具体责任,但开会时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说自己的问题,我很生气,直接站起来担了责任,说大不了把我开了。那天我在公司里一战成名,晚饭时,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却私下和我说,不要怪那些不敢承担的人,出门在外大家都很不容易,失去一份工作对有的人来说是天大的打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敢这么任性,是因为我爸给我提供的一种安全感,哪怕我在上海混不下去了,我还可以回家,那里有一份我主观上不想要,但客观上还不错的生活等着我。

那天,我给爸爸打了个电话,说我想他了。爸爸又想劝我回去,和我说待在父母身边的好。这次我终于没再和他理论,而是对他说,谢谢爸爸。

2

面对父母,我曾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妥协者。

他们很爱我,除了工作,我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业。我也一路按部就班上他们满意的学校,进他们满意的单位。从研究生毕业 24 岁开始,他们就催我相亲结婚生孩子,我父亲的理论是,把我交到另一个男人手上,他这辈子的任务才能算完成了。我不结婚,他永远会带着人生不圆满的遗憾和愧疚生活。

26 岁那年,我把自己嫁出去了,潜意识里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借结婚脱离和父母朝夕相对的生活。结婚三个月之后怀孕,27 岁生下儿子。

在遂了父母的愿望之后,我以为我们终于可以过上那种彼此挂念、但各自独立的那种生活,但谁知,外孙又变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心。

产后半年,我重新回到职场,开始上班。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让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生活,我提出了找保姆看孩子的计划,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觉得保姆一定会虐待孩子,坚持自己来帮我看孩子。

矛盾终于在我报名参与职位竞争的时候爆发。那个时期,我先生出差,我接连加班,我妈因为太劳累犯了高血压被送去医院,等我赶到医院的时候,那个画面真的是,我妈躺在病床上,孩子在我爸怀里哇哇大哭,我爸手忙脚乱地像一个无助的孩子。那一刻我特别难过,觉得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孩子,明明可以在家做全职太太,照顾孩子,却还希望同时拥有事业,做独立女性。但难过没有意义,我必须要解决问题。

母亲出院后,我面试了靠谱的保姆,给家里装上监控,坚持把父母送回自己家休养。我们之间爆发了一次很大的争吵,他们认为我这个做法很自私,不顾孩子的成长,但我坚持这是对彼此最好的解决方案,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我也不用为了孩子放弃自己。这次争执,最终以父母的妥协而告终。

但在独自带娃的这一年多里,我也越来越能够理解父母当初的坚持。我和先生有空的时候,常常像两个傻子,什么都不干就趴在地上看孩子玩积木。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次一次推倒又重来,不亦乐乎,有一次,他甚至还嫌弃我们呆的地方碍事,把我们往后推。那时,他才两岁半。

当妈之前我从来不会想到,身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弱势的,比起孩子对我们的需要,我们对他们的需要更加强烈,而当他们渐渐长大,我们需要给自己找到支撑来对抗这种失落感。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一种身为父母的孤独,同时也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当初克服万难坚持去工作,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现在,我依然坚持做一个独立的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但与此同时,我也会同样给父母更多关注和陪伴,鼓励他们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一年两次跟团游……我想让父母知道,努力让自己变好是一辈子的乐趣,和年龄、性别、身份都无关。

3

我小时候特别乖,婴儿期时就几乎不怎么哭闹,从不乱要玩具和零食,整天安安静静呆着,爸妈不在身边也不慌。上学后年年三好学生,放学后就回家,认为去电子游戏室的同学都很堕落,这样的我当然是父母的骄傲。

可是等我稍微长大一点,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渐渐就知道,原来,真实的自己,和父母的期待完全是背离的。他们希望我有朝一日能当官发财,可我根本就不爱管别人,连当班干部都是莫大的负担。他们总是问我理想,但我根本就没有远大理想,最想做的,是一个什么都不做的闲人。最背离的是,他们有意无意总是强调希望我长大娶个漂亮老婆,可我暗恋的却是班上的男同学。

于是,我的内心就撕裂了。怎么让父母接受这巨大的落差呢?

有一段时间,我忽然拒绝努力学习,开始好吃懒做,敷衍塞责,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坏孩子,放纵堕落,让父母对我不再抱期待。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拿我怎样,我不做作业的时候,我妈甚至跟我一起骂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干什么,身体要紧,你快睡吧。”他们对我太好了,这可怎么办,百般纵容,以退为进,让我不好意思不乖。

我只能暗地里交男朋友,在父母点评电视里的女演员时假装感兴趣。我心里非常清楚,在婚恋这一点上,我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期,那么就在能满足的事情上满足他们一下,这样对于那些无法满足的事情,就能有个铺垫和退路,也不会太愧疚了。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意外地,收入竟然还不错,年终奖尤其丰厚。过年回家,我跟爸妈说了一年的结余,他们很高兴,但又不放心我拿着这些钱,怕我挥霍、怕我被骗,要求替我保管,我就乖乖地把钱都给他们了。此后的五年,每年过年回家,我都会把积蓄交给他们,前后一共是三十多万。他们顺利地买了一套新的小区电梯房,我也觉得,如果有机会,我可以亮出自我了。

2013 年大年初二的那个晚上,我爸把我叫到他们的房间,问我:你为什么一直没有女朋友?你是不是同性恋?我就默认了。当时我做好了他们把我扫地出门的准备,有种慷慨就义的悲壮感,结果场面并未失控,我爸妈一起沉默了大概两分钟,然后我妈开口了,而且还带着一丝微笑,她说:“孩子,你小时候有什么事不都第一时间跟妈妈说吗?怎么这件事你一直瞒着妈妈?这么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啊?一个人守着秘密,很苦吧?”

听到这些话我就绷不住了。万万没想到,出柜后首先哭的不是爸妈,而是我。很久以后,我才听我爸说,那天晚上,妈妈蒙在被子里哭了一整宿。

为了让他们理解这不是病,也不是叛逆,我在网上找来一些有关同志问题的视频,我妈勉强和我一起看了几个,我爸则完全拒绝。可后来,我妈在电话里跟我讲,爸爸其实自己偷偷在网上搜了不少资料,只是不想跟我讲而已。

我原本以为,表面上给了我理解的他们会这样慢慢接受这个事实,但事实却是,经过再多了解,父母依然无法接受我是同性恋者的现实。

每次打电话或者回家,不管跟他们聊什么,他们都会拐到那个终极话题上:你还是得找个女人结婚啊,还是得生孩子啊,不然你老了怎么办?对传宗接代的焦虑发自本能,我理解,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压力太大的时候,我想过妥协,认真地考虑过代孕,但越查越明白,我无法对一个新生命负责,不能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就自私地制造出更多牵扯。

出柜之前,我曾给父亲写过一首歌,叫《锁骨的爸爸》,那时我的网名叫“锁骨”。那首歌里,我写了很多想对我爸说的话,比如,“你是锁骨的爸爸 / 比儿子聪明的爸爸 / 我觉得你其实也很傻 / 瞧你把我养成了个啥 / 你是锁骨的爸爸 / 比儿子幸福的爸爸 / 你爱我也爱我妈妈 / 是我永远也比不了的啊”;比如,“让我决定自己的人生吧 / 寂寞是自由的代价 / 不要让我和别人一样 / 人生不该有标准解答”……

苦闷地时候,我又把这首歌翻出来听,忽然就想通了,也许父母永远无法体谅我的同性恋身份和不生孩子的决定,但我对他们的爱不会因此有任何减损,这是我们都得承担的命运,我依然坚持不隐瞒父母,也不欺骗他人,无愧是我给自己最好的交代。

4

东北人凡事都喜欢托关系、送礼,我们的父母一辈正是这一鲜明特点的主要实践者,而作为一个出生在东北的年轻人,我这些年最长久的坚持就是和这个“习俗”做斗争。

从我上幼儿园起,我妈就已经开始给老师送礼了。那时候她在粮站工作,经常会给老师买一些市面上比较稀缺的粮油商品,并认为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对我更好一些。但当时,我心里已经有一些疑惑了——在家,我爸妈一直教育我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因为“拿人手短”,那幼儿园老师为什么可以拿别人的东西?

上小学后,我妈认为我已经具备了独立送礼的能力,就开始尝试让我去完成这项任务。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学四年级的期末考试前,她往我的书包里塞了一本包装很好看的台历,让我送给老师。我背着那本台历往学校走,感觉像背着一座山,一整天都为了如何送礼而无法安心上课。放学后,我在老师办公室门口徘徊了好久,最终也没好意思推门进去。

为了这件事,我妈数落了我好久,一边嫌弃我不会来事儿,一边担心老师会对我不好,一边谋划着下次再给老师送点啥。

我开始主动拒绝任何为了利益的送礼是在初中。当时,我们班主任非常不喜欢班上的一位女生,嫌弃之情溢于言表,但我和那个女生是好朋友,所以老师也连带着我一起溢于言表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对她的态度突然改观了,原因是,她爸给老师送了一块表。我妈知道了这件事后,也开始张罗给老师送点儿礼,我当时就觉得这对我是一种侮辱,我为什么要靠送礼来博得别人的善待?那个收了礼才会对人另眼相看的老师,得到她的喜欢和照顾,根本就不是什么值得庆幸或者骄傲的事儿。

从那之后,除了真的想表达心意,我没有为了任何目的送过礼,即便是在为了办一件事很绝望的时候。

高二那年,我妈出了车祸,内脏破裂大出血,所有肋骨几乎全部骨折,腿也断成了三截。因为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腿部的手术迟迟没有进行。我爸是个老实人,看着我妈天天在病床上疼得直哭,和前来探视的七大姑八大姨将无法手术的原因归结为了没给医生送礼。在我们当地人看来,去医院做手术不给医生包红包,那不是扯呢么?但我当时真是年轻气盛,就是不信这个邪,直接去了院长办公室,讲明了我妈的状况,院长当时就给主管医生打了电话了解情况,第二天,我妈就进了手术室。

这件事也成了此后我制止我妈一切送礼行为的重要案例。除此之外,另一个能够制止她的理由就是——让自己在不送礼的情况下依然过得很好。

我觉得我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大学毕业后没多久我就来了北京,在影视公司做过策划、给演员做过英语老师、当过杂志编辑,现在在一家新媒体做主编,但无论干什么,我一直都在坚持写作,前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口碑和销量都还不错。

我最近一次和我妈因为送礼产生严重分歧也是在前年。那年春天,我不太走运,生病了,是肿瘤,需要手术切除。手术前,崩溃中的我妈一直坚持要给医生送礼,但我也坚持自己对医生的判断,坚决不允许她送。为了阻止她,我只好上网搜索关于这位医生的评价,看到的全是好评和感激,我把这些拿给我妈看,她虽然将信将疑,但好歹暂时放弃了送礼的念头。

手术很成功,之后半年多的化疗过程中,医生所作的一切让我妈彻底相信了,这真的是一位不需要送礼的医生,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医生。治疗结束后,我恢复得很好,去年,手术一周年的时候,我特意去了趟医院,给医生送礼,我送给他一本我写的书,在书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激。

其实,想改变父母的旧有观念并不容易,他们曾经生活在物资极其有限、紧缺的年代,对资源的获取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会寄希望于一些其他的途径,慢慢地,这也会变成一种定式思维和理所当然。我觉得,作为年轻一辈,没必要去批判,但十分有必要去改变,让父母意识到,时代不同了,在这个时代,在丰富的资源面前,稀缺的恰恰是公平和人尽其责,也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好。

来源:每日人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508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