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韩寒变温和了吗?

韩寒变温和了吗?

很久不叛逆的韩寒又怼起来了。

从少年,到“商人”,现在的韩寒更多的是一个想走得更远的“大人”,他开始变得温和了,循循善诱的样子就像是一名“兄长”。

近日,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引发全网热议,有很多人指出,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贩卖焦虑,是营销号的惯用策略,先是制造焦虑,然后贩卖焦虑,最后收割话题和流量。

不久后,韩寒怼了回去,他发布微博批评该文,一针见血地打中了这类营销爆款文的七寸:

“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这种文章,估计又得鼓动一批人头脑一热想着如何暴富。创业不等于发财,创业大多是挫折与失败。”

这篇微博被转发10多万次,30多人点赞,评论底下也多是网友的支持和赞许声。并且,不少主流媒体在批驳《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文时,纷纷引用了韩寒的观点。

人们会发现,曾几何时的叛逆少年韩寒,如今已渐渐在公共领域受人认可。他几度引起广泛关注的发言,无论是对自己退学的反思,还是对失控奔驰的质疑,发言都越来越持允、公正、平和,之前那个怼天怼地怼别人的韩寒不见了。韩寒变温和了吗?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叛逆者韩寒

韩寒是以叛逆者的姿态走红的。

1999年,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2000年,留级高一后期末再次挂了7科的韩寒退学,同年他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一纸风行,韩寒一举成名。《三重门》以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对应试教育进行了辛辣有趣的讽刺。那个时候的韩寒,带着少年的稚气和叛逆,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

因此当时舆论对韩寒的态度,大多是担忧和批评。一方面担忧韩寒会是“泡沫上的舞者”,退学会让他昙花一现,江郎才尽。另一方面是对韩寒的批评,认为韩寒是一个“坏孩子”,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甚至有专家认为,“韩寒这种小孩,人格是很畸形的”,“韩寒这孩子毁了”。

2000年央视《对话》栏目,邀请了韩寒、马楠、刘亦婷和黄思路四个学生,除了韩寒以外,其他三个女孩都是标准的乖学生,听话,成绩优异。这场对话的议程设置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鲜明的对比,告诫观众不要将韩寒视为学习的榜样,整场对话就像是对韩寒的“批斗会”。比如韩寒与现场观众的对话,可以说是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对韩寒的“围攻”。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时许多中学生投稿到一些学生杂志,谈到这次对话时,观点都大同小异,即他们更欣赏黄思路,“韩寒,你不是我的偶像”。

愤青韩寒

2006年韩寒开通了新浪博客。那是门户网站的时代,新浪网、新浪博客是网民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是博客千载难逢的红利期,韩寒赶上了风口,他写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杂文,三言两语,冷嘲热讽,传播效果相当惊人,每一篇博客的点击率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博客点击率目前已突破6亿。

韩寒很快成为意见达人,他的言说范围也不仅仅是局限于教育,而拓展到各种公共话题,并且尺度不小。这个阶段韩寒的愤青气质就显露出来了,无论是与他人的骂战,对文坛的言辞侮辱,还是对公权力的批评,韩寒给人的感觉都是,锋芒尽露,否定一切,得理不饶人。

韩寒的博文写作也有一定的套路。它带有轻微的越轨色彩,但韩寒又熟稔于打擦边球的技法,他的话语表达不时徘徊在合法与非法、允许与禁忌的边缘性上,但却不至于擦枪走火,引火上身。韩寒的博文写作,以及读者对于韩寒作品的阅读,其趣味性绝大部分就来自于这种边界线上挑衅和冒犯带来的刺激感。

2009年、2010年是韩寒的“封神期”。在2009年,他被多家媒体选为“年度人物”;在2010年,他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被《外交政策》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纽约时报》有评论认为,“这位年轻人可能是目前在世的最受关注的作家”。与此同时,韩寒也赢得不少知名学者的支持。

2012年1月15日,IT人士麦田发表博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质疑韩寒作品代笔。这开启了一场引爆舆论的方韩大战,是非没有说清,最终走向一地鸡毛。方韩大战之后,韩寒的博文写作也渐渐停歇了。2012年初,他开通了新浪微博,起初几乎都是把博客的文章转发在微博上。2013年起,韩寒博客的更新频率就非常低了,一年只有5篇,2014年韩寒停止博客写作,与此同时他启动了《后会无期》电影项目。

韩寒开始向导演转型。

“大人”韩寒

2014年《后会无期》项目启动之后,韩寒开始频繁更新微博,微博画风随之大变,俨然“段子手+营销号”,晒女儿一度又使他成为“全民岳父”。韩寒迅速崛起为微博大V,如今他的微博粉丝有4000多万,比一线“小鲜肉”还多。

如今打开韩寒的微博,一种心平气和、岁月静好的画风,他谈电影、谈过去、谈人生,也在不断反思过去的自己。如果只是看他的微博,我们很难跟10多年前那个写《杯中窥人》、怒怼教育制度的青涩少年联系起来了。韩寒已经变成了一个温柔的父亲,一个对国产电影鼓与呼的电影人,一个温和对待世界的中年人。

韩寒变得温和,一方面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便会“成长”,变得越来越稳重、平和、成熟。就像有韩寒的粉丝说的,他一点也不反感韩寒的转变,“我们有过年少轻狂,但当结婚生子后,但当了人生中的另外角色后,有这些转变太自然不过了,这绝不是活成你讨厌的样子,只不过变成一个肯担当有责任的人罢了。”

不过如果把韩寒作为一种现象,他的转变或许不仅仅是成长了的原因,这背后还有重要的商业考量。如今韩寒最重要的身份,是导演。他执导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都收获了极佳的票房成绩,其收益远远超过韩寒之前的版税,而今韩寒第三部执导的电影作品也即将开拍。电影是更大投资、更大风险、但也可能有更大收益的资本和商业项目,当你成为导演,你不仅仅是你自己,你还要考虑到背后一个庞大的团队。就像韩寒所说的,“自我表达是很奢侈的东西,你不能又要完全自我表达,又必须要市场为你的自我表达买单,否则这世界就多么崩坏了。这也是一种自私的体现……而且据我所知,很多优秀的艺术片导演,其实很为他人考虑成本回收,根本不是人们想的那么任性。不要让信任你的表达的那些人赔个底朝天去喝西北风,这样才能让表达走的更远。”

要收回成本,要盈利,就意味着你必须遵循尺度,剔除掉种种硌人的东西,怼天怼地怼人的愤青气质肯定不合适;也意味着你必须尊重常识,尊重最主流的表达和说法,要正确得不能再正确,不要再标新立异挑战常规。《后会无期》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在这里,“大人”意味着必须计算利弊和投入产出,并尽量让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最大化。

韩寒是一个“商人”,是一个想走得更远的“大人”,他开始变得温和了,循循善诱的样子就像是一名“兄长”。这样的转变并没有什么好指摘的,赚钱不是原罪,何况这个世界需要尖锐的声音,也需要有人温和地普及常识——不少时候,韩寒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只不过一个叛逆的少年,最终成为一个温和的中年人,这样的转变还是让人感觉到时间的流动——我们好像都是这样变“老”的。

来源:南周知道 WeChat ID: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531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