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怎么避开那些贩卖焦虑恐慌、偷换概念的鸡汤?

怎么避开那些贩卖焦虑恐慌、偷换概念的鸡汤?

作者:华沙

甄别信息的能力,的确是处理题主问题的核心。但是锻炼这个能力很难,我下面会具体说一下。

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还有基本的概率论知识能很好的破解上述难题。如果加之以一定社会经验,其实不难。但是,我们在焦虑的情况下本身的认知能力受到影响;判断能力自然下降。不然怎么会有高学历还被骗的呢?

其实题主说的很对,不少公众号问题就在于制造恐慌;制造恐慌的方法就是偷换概念。如果了解这一点就能很好的对应了。

第一点,不少公众号也不是胡来,都会举几个例子。这就是攻破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就好比知乎上我曾经看到的回答,我转述一下:

很多人在谈穿越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往帝王将相带入。事实上,单纯从概率角度,我们穿预成平头百姓的概率才是大的离谱。

举例子都会据,但是例子就能证明某一个概念么?我想说的是,用最粗浅角度看,这类孤立特例最多能用来反驳一些定论,但是难以真的证明某事。

相类似的,高收入群体也是极少数。更何况很多人的成果根本算不得“个人的奋斗”,而是在于“历史的机遇”。比如一个 2004 年毕业在北京的大学生,进入绝大多数工作岗位都是朝阳的;如果按部就班结婚买房,也能赶上房产涨价前的一波红利。但是我们看 2018 年的毕业生,哪怕一模一样的家庭条件和实力,根本遇不上这个机会。那么,你去看别人的例子有用么?鸡汤里的例子有价值么?

其次,要注意一点,相关不是因果。有时候因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来。对于相关不是因果我可以举个例子,好比说成功的家庭教育都需要 xxx,这就是典型的问题。好比这个例子:

如果你去小学调查就会发现,鞋子越大的孩子算数水平越高。能说是脚大智力高么?其实这里是混淆了另一个变量年龄。年龄越大,在小学阶段,推理能力越强,鞋码也越大。

所以说鞋码预测智力你们不信,为什么类似的你就信了呢?

还有因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来的。好比说一升水正巧是一公斤,并不是有什么深刻道理在,仅仅是早期就是如此定义的这些单位的。再比如,似乎水果都是甜的。那是因为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育种带来,也就是甜的才叫水果。

因此,我倒建议各位看到似是而非的例子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下,这个例子真实么?有价值么?和你有关系么?和这个事情有关系么?

第二点,就是防止偷换概念。这就得要尤其小心‘伪·心理学概念’了。这个问题的重灾区就是发展和社会心理学,顺带躺枪的是心理咨询。其实很好分辨,名字越炫酷的理论,越不靠谱。比如大家都爱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正经说法是“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使用,都有严格的条件。越是现代的科研成果,越在意信效度,越在意使用的界限。如果单独抛出一个概念就说的;基本就认为是假的吧。

其次,偷换概念的应对方法,就是静下心来想一想。不妨反思一下说的道理是不是如此。老板和你画饼,你都会三思一下是不是随口一说。为什么看文章时候不多想呢?能避免逻辑上的漏洞,重点就是反复思考。

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看到那类标题就别看。深藏功与名。

来源:知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545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