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香调料品是王守义祖上传下来的秘方,起源于北宋时代,曾是宫廷享用的调料品,前身是兴隆堂调味品厂。
明末时期,王守义祖上因为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开始辞官回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在家乡卖起了调料品。
到清代末年,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从15岁开始,王守义开始从父亲王文学那里继承制作调味品,1950年公私合营,王守义被迫放弃自己的手艺,吃起了集体大锅饭。
在王守义手中的家族企业
1959年我国闹大饥荒,河南是重灾区,每天都有饿死的人。为了生存下去,啃树皮、吃草根,甚至饮鸩止渴所谓的“神仙土”。
王守义看着家里老小整天饿的不行,他不得不开始捡起旧业。他翻出家族祖传下来的调料秘方,又根据现代人的胃口改善了一下调料秘方,配制出一款新的调料品,命名为“十三香”,然后拿到集市上售卖,那个年代交通工具一般都是自己的两条腿,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王守义经常背着调料品跑到附近的各个城市,南到驻马店北到石家庄。
当时的人们连饥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所以对调料的需求几乎为零,为了缓解这种僵局,王守义开始在信誉上下功夫,因为他觉得只要信誉上去了,肯定会有人来买了。于是王守义在每包调料品上都盖上“十三香”的印章,有了印章也就是有了字号。
如果客户不满意了,可以包退包换,没想到这种方式还真的有效果,老百姓很快都对“十三香”充满了认可,而且大受欢迎,当时“十三香”在驻马店销售量是最好的,所以王守义带领全家干脆从开封直接搬到驻马店定居。
虽然大多数人都很穷,但逢年过节都会买点回家。不过到了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打倒资本主义”的浪潮,只要是经商的,就被认为是资本家,所以再也没人敢经商做生意了,王守义因此也被迫停止了“十三香”的售卖,不过王守义从没有放弃过再创业的想法,只是一直在等时机罢了。
这一等就等了8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60多岁的王守义觉得是时候做自己的老本行了,于是和自己二个儿子王银良商量,在驻马店开个小作坊,专门生产“十三香”。虽然成本只有100元,但总算把自己的老本行重新捡起来了。
“十三香调味厂”是开起来了,但没有钱请员工,只有王守义和他三个儿子,但王守义并没有沮丧,他还鼓励三个儿子说:“万事开头难,只要生意做起来什么都好说。”
人手少,当然很劳累。王守义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起床,往车上整理好调料品,然后拉着去集市上卖,从家到集市的路程大约有15公里路,到了集市上正好人多,人一多,王守义就开始吆喝,一吆喝就是一整天,刚开始不习惯,嗓子受不住,又哑又痛,回家都不能说话了,只能靠手势交流,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嗓门也练出来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们爷四个风雨无阻,最受罪的季节就是冬天。有一次冬至,寒风刺骨,零下20多度,大家都在满怀欣喜的过这个节气,在家包饺子吃,而王守义则一大早就把儿子们从被窝里拉起来了,因为这个节气买调料的人会很多。
王守义为了多赚点钱,存着过年用,爷四个比平时早两个小时到集市上出摊,在刺骨的寒风中上牙和下牙冻的直打架,叫卖了一天,先不说手脚冻肿了,结果卖到天黑只挣了1块多钱,王守义看着快被冻傻的儿子们,再低头看看自己手里1块多钱,内心的酸楚一下子冒了出来,三个儿子从父亲脸上看出了难过,都跑到父亲面前安慰他说:“爸,没事,慢慢都会好起来的。”
第二天早上,王守义看着儿子们熟睡的脸庞,心疼的直掉眼泪,但为了生活只能忍着痛把儿子们从暖烘烘的被窝里叫起来,然后继续去市场上摆摊。
逢年过节的时候卖调料的小贩确实很多,不过节过完了,很快就撤了,只有王守义一直坚守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严寒酷暑,只要家里没有什么大事,都会出去摆摊售卖。
时间长了,老百姓开始对王守义的“十三香”有了依赖感,信任度也大大提高,当地的许多人都成了王守义的老客户,对于老客户,王守义都会赠送点调料。
每天在王守义还没有摆摊前,经常会有好多人在提前排队,到早上8点就排好长的队了,有了知名度,生意自然就好了,周围村镇上的人听说后,也都大老远的跑到王守义的摊位上购买“十三香”,年销售额竟然达到20多万。
生意终于兴隆起来了,爷四个也忙不过来了,王守义眼看着供不应求,赶紧想办法扩大规模,于是他在驻马店市的一个郊区里,购买了几间房,又雇用了几个人,添了个机械,这样一搞,“十三香”的年销售量瞬间翻了几百倍。
到了1998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王守义十三香”公司成立,注册资金8000万,年销售额4亿多元,2003年前后,企业的年销售额、上缴税收分别保持在5亿元、2000万元左右;到2008年,销售额和利税分别为7亿元、4000多万元;2011年,销售额、税收、利润则分别达到了10.4亿元、8002万元、6923万元;2014年,这些指标已增长为15亿元、1.7亿元和1.2亿元,调料产量6万多吨。
到了2016年上半年,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加上投资运营的力度不断加强,企业的各项指标呈现突飞猛进的趋势,各种调料的生产量一下子暴增到8万吨,上缴的税金也达到1.7亿元。
当然,王守义有了钱也不忘回馈社会,经常做慈善事业,比如扶贫,修路,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等项目,目前捐出去的钱已经超过3亿了。
每年花几千万打假
随着“王守义十三香”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上假冒产品越来越多,王守义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一向和气待人的他,在打假这件事上一点都不手软,王守义说“那些假冒的产品不但会毁了自己的名声,还会伤了老百姓的身体。”
从80年代起,十三香集团用于打假的费用已超过2000万元,1993年底,光河南省就冒出来20多家冒牌的“十三香”,商丘、南阳、漯河等地到处都是,对此,王守义表示会在打假这条路上坚持到底!
员工眼中的王守义
由于王守义常年劳累辛苦,晚年的他身体非常不好,即使这样也舍不得闲着,时不时的就会拄着拐杖去厂区各个地方查看情况,对员工经常嘘寒问暖,在王守义心中,员工就是他的孩子。
苦了大半生的王守义苦怕了,因此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再受苦,每逢冬天来临,他都会亲自去员工宿舍看看,询问他们的棉鞋是否发了,宿舍的门窗看有没有坏的,还再三叮嘱他们睡觉之前不要忘了关窗,当心感冒。
到了夏天,王守义依然很忙碌,会去生产车间瞧一瞧,看到员工辛苦,就会让人送上解暑的西瓜和绿豆茶,为了防止员工在宿舍被蚊子叮咬,王守义会给每位员工发一个蚊帐和一瓶驱蚊剂。
不光是这些,还有关于员工的一日三餐,王守义都会关心。为了让员工吃饱还有吃好,他经常会跑到员工餐厅查看饭菜是否合格,并且嘱咐厨师变着花样做饭。
看着有病在身,还依然忙碌的王守义,他的儿子们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千言万语的劝他在家安心养病,不要这么操劳,企业他们会好好的经营,不会出什么事。可王守义就是放不下心去休息,会经常告诉他的儿子们要好好的对待员工,因为公司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员工的血汗,所以不能亏待他们!
在离开人世的前几个月,王守义每天咳嗽的吐血,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拄着拐杖去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的情况,病魔的折磨也没有阻挡住王守义去员工餐厅,员工宿舍慰问员工。2003年,王守义最终离开了我们。
如今“十三香”已经成为调料行业的龙头老大,为什么老百姓都认可这个品牌,原因肯定离不开“诚信”二字。除了诚信,王守义还总结出两个字“低调”,他说“太能了,中国人一般都不和你打交道,而低调,别人就不好意思欺骗你。”
来源:创业家 WeChat ID:chuangy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