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历史往往充满局限性,或许也到了该翻篇的时候

历史往往充满局限性,或许也到了该翻篇的时候

@阑夕:

Google 的 Q1 财报,TAC(流量获取成本)同比涨了 36%,达到 63 亿美元,这个负担还是相当的重,甚至超过了营收的增长率,导致毛利和净利的增长都下跌了。

这 63 亿美元的其中大约 20 亿美元 —— 占到总支出的 1/3—— 是给了苹果和三星,用来换取后者将智能手机默认搜索引擎设为 Google 的待遇。

苹果还好说,毕竟 iOS 系统是人家的,Google 如果不肯花这个钱,Bing 和 Yahoo 都愿意代替加入 py 交易,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流量导给谁都只取决于苹果的一念之差。

但是给三星上贡就很尴尬了,因为三星用的是 Google 提供的 Android 系统,然而对于系统的软件设置,Google 却没有任何决定权,这不仅和它本身的开源协议有关 —— 否则 Android 的生态不会获得那么多硬件厂商的支持 —— 也受到反垄断的法规制约,就是所谓的不能滥用市场优势。

搜索引擎虽然一直都被视作是网络服务核心入口的地位,但它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约定俗成的访问习惯上,属于路径依赖而非需求依赖。

可以对比社交网络掌握关系链的差别:在 Facebook 今年第一季度遭遇史上最大危机之后,一度有媒体调研的结论声称 9% 的用户表示删除了他们的 Facebook 账号、17% 的用户卸载了手机上的 Facebook 应用,看起来形势空前糟糕。

然后 Facebook 的 Q1 财报直接把上述表演证明为「应激性行为艺术」:全球 DAU 同比涨了 13%,哪怕只算北美(负面影响最大的地区),哪怕改算环比,DAU 还是涨了 1%,与此同时,营收同比增长 49%,净利同比增长 63%。

赤裸裸的打脸呐,同志们。

理论上说,搜索、电商和社交都吻合「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的成立条件,但是社交是红利最高的一条跑道,用户使用 Facebook 或是微信的首要原因,绝大多数只是因为朋友都在用,所以你别无选择,所以社交业务的稳定,往往能够缔结稳定和持续的自发性流量协议。

Facebook 也是很早就看到了这个机会,从而始终拒绝向 Google 分享信息数据,挖出极深的护城河,而 Google 即使向来都以敢于砍掉表现不够出色的产品闻名,但是迄今为止都还留着死城一般的 Google+,怯于提早投降。

回头来看,Google 在 2006 年斥以重金收购成立仅仅一年多的 YouTube,简直堪称神来之笔,也是互联网史上最成功的一笔交易,它不止是为 Google 再造了一个主动的用户入口,也把相当程度的流量获取成本转化成了内容获取成本。

相比流量,内容的采购好处一方面是单价便宜,另一方面是可以积累形成资产,而非一锤子买卖、断供就血崩。

作为财务趋势的对比,同为搜索引擎的百度在整个 2017 年其实着重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全面压缩 TAC 支出 —— 占比从 15% 逐渐降到 10%—— 重新优化它在移动端的业务结构,新的成本和新的收入,都在信息流产品里诞生。

从这个角度出发,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难以借助平台化的模式躺着挣钱了,为了在庞大的体积基数上继续保持增长,很多以前不屑一顾的苦脏累活,现在都要挽起袖子下地开垦,电商是第一个醒过来的,阿里和亚马逊都在积极介入零售产业的供应链里,密切的和仓库、工人、门店、物流这些对象打着交道。

现在轮到搜索了,通过算法索引一个又一个链接已经不够了,亲手的去拣取和经营链接后面的信息,套用制造型零售的概念,可以将之称作渠道型内容,从中间商的角色逐渐向供应端和消费端延伸。

Google 以前有句名言,大意是说让用户更快的从搜索引擎里离开,才意味着服务的准确和成功,相反,如果他们滞留在搜索引擎里,这只能说明技术太差,使人难以找到他们想要的网站。

这一度成为 Google 的某种经营哲学,用户越快的离开 Google,就越是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让它们会在下次继续访问 Google,形成正向的循环反馈。

历史往往充满局限性,或许也到了该翻篇的时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564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