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自媒体的上限与下限

自媒体的上限与下限

在围观发布会之前,我想先聊聊老罗在前几天做的一件 “小事”:5 月 9 日,科技美学主笔朱海舟宣布将出任锤科的产品经理,并将直接负责 515 新品发布会的 “挑选尿点” 工作。

此时距离李叫兽的争议离职,还不到 20 天,依然随处可见 “自媒体 = 键盘侠” 的调侃。

加上朱海舟本人也 “巧合” 般的同样没什么实际产品管理经验,这让整个事件在公关意义之外,更像是对自媒体人发展趋势的一个预测:

行业认同自媒体人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能力,有人愿意为这个能力进行投资。

还值得注意的是, “滴滴顺风车” 事件,又让人们发现很多自媒体的重心并不在于内容,而是愿意不断闯入话题中心,去占领信息传播的渠道。

这就是自媒体作为独立行业的复杂一面:当更多的参与权和影响力在手,从业者们正在以不同的行业目标,在上限和下限之间演化出了三种生存策略。

自媒体的上限:“出道即巅峰”

自媒体被推迟到 2004 年前后的 web2.0 时代才形成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 “创作者” 的被动驱使。传统媒体中的表达者们在固有的 “内容诞生制度” 中很难直接的传递 “自己的内容”,这让他们期待 “传播工具的换代” 来增加自己的表达机会。

其次是 “创业者” 的主动形成。当人们看到了在新传播工具的帮助下,个体创作者开始直接地获得媒体的影响力,以及凭借影响力获得的收入,也就获得了自发进入行业的动力。

但无论发起者是机构转还是个体,自媒体在社会分工中的侧重点依旧是 “媒体职能”,即作为媒介去传播信息,只不过传播的方式更多和 “自” 相关 —— 这就决定了成长到上限的自媒体人并不会局限于 “键盘和屏幕”。

当年和老榕、蔡文胜、周鸿祎、陈年、求伯君、王江民和陈一舟等人并称为 DoNews “精神团队 11 人” 的 Keso 就是这样的标准模板,写作之外的他以咨询顾问的方式参与过许多产品的成长与迭代。

还有爱范儿主笔李楠,在个人博文《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被转载爆火后,不仅得到了黄章的赏识,也以此为契机进入魅族担任高级总监;而去年 “自媒体被收购” 的方式入职百度的李叫兽,则是重走了前辈们的老路。

他们能脱离键盘的大前提是,“自媒体” 本身只是他们延展个人能力的一个渠道:

Keso 的出类拔萃有 “入场早” 的原因,如果没有 “softmag” 和 “中国下载” 这两个网站的创办和运营,他也很难在 DoNews 里获得与行业大佬们平等对话的机会;

李楠在被黄章青睐之前,本身就是 ERP 系统架构师,曾经写过程序、干过 Troubleshooting,移动社交和游戏领域都有过实际的操作经验;

李叫兽虽然在从业经历上有明显的短板,但营销管理的专业知识加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平台,让他获得了很多现成的方法论来将 “产业议题” 变成 “实际问题”,然后不断验证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

所以 “离职” 虽然是百度 VP 这个职位的下限,但即便这样从自媒体转型的李叫兽足够成为自媒体上限:自媒体的内容价值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自媒体的中位:专业自媒体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信息职能往往被用来完成两个社会分工:教育和影响力 —— 而这两个社会分工也成为了自媒体爆发的基础:有专业知识的个体完成了自我表达专业,以及专注制造内容完成信息传递。

以冯大辉(前 CTO 和现 CEO 时间)运营的 “小道消息” 为例。

从投入创作的时间和字数(也就是自媒体最直观的工作量)上看,“小道消息” 本身的并不在行业平均水准线之上。但运营者在阿里、丁香医生的任职经历,就已经为内容创作支付了很多 “隐形成本” 了。

再加上大辉老师后来自己当上了创业者,这就让人们对 “小道消息” 的关注点从 “阅读” 转变为 “了解专业观点”,进而在复杂的信息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

另一种执行方法是在 “内容创作” 过程下功夫,比如增加信息量、消息源丰富、观察视角独特、再加上一定的文字功底,让内容在抛开 “专业性” 之后至少还是一篇 “不错” 的文章,比如潘乱和他的 “乱翻书”。

我们可以将这两类自媒体统称为 “专业自媒体”:虽然他们在内容分类上,有基于从业背景发表的 “行业观点”,也有的只为传递观点和情绪而诞生的内容,但总体上他们都是通过信息或写作技巧的再整理。

也是由于太专业,所以失去了产生 “变量” 的因素,毕竟当大部分的内容目标成了信息传递(比如事后评价某事、汇集整理史料、替人们发泄情绪),也没想自媒体在诞生的使命 “对行业有实在的影响和改变” 靠拢。

而对于中位自媒体自身的价值来说,虽然也有机会在自媒体平台上完成跳跃,但他们显然更适合成为 “专业” 和 “网友” 之间传播信息的角色,也因此更容易形成拥有稳定内容主题、稳定受众群、稳定内容输出能力,成为自媒体在社会分工中发挥公关、推广等职能的主力。

自媒体的下限:自媒介

从本质上看,“专业自媒体” 遵循的专业性、信息挖掘能力、写作能力,其实是媒体人本来就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积累和勤奋来完成的。

但如果把 “自媒体” 变成一门可以用来变现的生意,那么 “职业道德” 就是一道门槛,因此诞生了自媒体的下限生存方式:沦为 “自媒介”,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做 “影响力” 生意的介质,不再创造有价值内容的个体。

他们与中位自媒体最大的区别是,“自媒介” 将主要的价值集中在了 “影响力生意”,而影响力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容易替代的资源,也是遵守 “投放规则” 就能获得的结果。

如果明白了自媒体所追求的是 “影响力生意”,那么二更食堂们 “吃人血馒头” 就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他们只是一直在寻找影响力,从而完成影响力变现。无论何时他们的职能和目标都是 “通过分流话题的热度,去积攒下可以在市场上用来交易的影响力”。而能撑到现在才 “暴露”, 是因为他垮过了 “影响力可以变现,但是道德不能成为影响力” 这条线。

上限和下限的未来往哪里走?

无论采用了哪种生存策略,这些参与了行业运行的自媒体人都得遵守行业规则:

对于身处上限的自媒体来说,“自媒体” 为他们的个人能力提供了进入公共视野、获得公众认同的渠道。当个人品牌通过这个 “渠道” 得到足够的积累后,自然会以此为跳板向 “上游行业” 转移。

而至于身处下限的自媒体,大多数会像 “二更食堂” 一样不断的做 “影响力变现” 的生意,只不过一批一批的被淘汰和生长出来,但随着受众接触他们时间越长、信息接触面越来越广,而逐渐失去了信息流中需要特意关注的价值,从而不得不加大运营成本的投入来维持 “影响力变现” 的生意。

试图标记自媒体上下限的意义在于,自媒体之所以能够形成,根本上来自于人们面临信息过载的同时又必然需求 “有效信息”,从而在矛盾下自发寻求 “权利寻租”,让自媒体获得了代表网友 “视野” 的权利。

所以上限下限更像是一条我们自媒体人在实现自我前的红线:而通过 “寻租杠杆” 获取更大的价值和利益,不应该是以牺牲公众权利为前提。

来源:“互联网指北”(hlwzhibei)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61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