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健身仓”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4 月 17 日,去年下半年批量涌现的共享健身仓才迎来了 2018 年的首起融资事件。公园盒子宣布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 A+ 轮融资,投资方为华住酒店集团。
沉默数月的健身仓得以重新进入外界视线。
然而据懒熊体育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7 年底,入局共享健身仓的公司近 40 个,但如今市面上还能够看到的健身仓已不足 10 家。
在跑步机外面加一个盖子然后扫码付费进仓的“共享”或者“无人”模式,在遭遇现实运营中诸多问题后正在被逐渐抛弃。
更确切地说,那些面积 4-8 平米、内设一台跑步机、可容纳 1-2 人、押金 0-200 元不等,并主要投放到以社区和办公区为主的健身仓创业项目,更像是一次紧追热点的跟风。
除了起步足够早的觅跑,其他包括抖吧、纯净跑、全民酷跑、玩吧、蜗牛仓等在内的项目都拒绝了透露目前状况的要求。
而作为共享健身仓的代表,2017 年 6 月成立的觅跑当时于 3 个月内便完成了总额度 1 亿人民币的三轮融资,并在 2017 年 10 月战略合并达卡,目前仍然是这个领域的头部公司。
觅跑创始人兼 CEO 毕振告诉懒熊体育,目前觅跑在全国投放近 900 台,其中北京和上海共占 60%。根据其后台数据显示,觅跑 App 注册量有 5 万多,其中 4 万多人已到店体验过,整体的复购率超过 70%。通过对用户连续 6 个月的数据跟踪发现,用户的留存率是 50%。
▲位于北京鹿港嘉苑小区的觅跑
尽管如此,毕振在接受懒熊体育最近一次的采访时回答时也比以前要更谨慎。
“现在平均每天每个健身仓的流水在 40-50 元,最高的单台也能达到 150 元,”毕振说,“一个健身仓成本约 1.5 万元,基本 8-10 个月可收回成本,最初投放的已经收回成本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广告。”
相比觅跑,其他同期开始的健身仓过的并不乐观,大多数项目在市面上已近乎没有声音。
▲抖吧内设一台跑步机和一辆单车
去年 5 月获得数百万天使融资的抖吧,在近一年中未向外界透露过更多信息。他们当时计划 2017 年要铺设 1000 个网点,但现在通过抖吧的小程序定位来看,在北京仅有 3 个。抖吧创始人蒋都泽只是简单告诉懒熊体育,产品还在迭代中,将在近期出来。
当这类健身仓出现时,相比于已有的其他主打“共享”概念的产品,市场上对于健身仓成本如何控制、用户是否真有需求以及多久才能盈利都充满质疑。
2017 年底才拿到天使轮投资的极跑吧在尝试过这种模式后选择了转向。
其创始人梁勇此前为极健身的创始人,主打小型化、智能化健身房,整体运营思路和目前的一些小型健身房类似,在硬件端提升智能化,降低场地面积,降低人员数量,提高整体坪效。而后受制于常规运营化难题,整体坪效无法大幅提升,决定转投健身仓项目。
起初极跑吧也采取无人值守的“电话亭”形式,“健身仓投放几个后,我们就及时停住了脚步。我觉得还要考虑清楚,如何把现有的健身仓运作起来,保证不亏再继续往下做。”梁勇告诉懒熊体育。
有两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凸显。
一是这种形态非常依赖于地推能力以进入目标场景,这已经把许多缺乏相关经验或资源的团队淘汰出局。觅跑的优势是得益于毕振为首的创始团队均出自饿了么或者类似 O2O 公司的地推部门,在这方面积累多年。
而且必须了解的是,与其他从健身或体育领域起家的创业者不同,毕振最早做觅跑是从“要进入社区,我用什么形式现阶段最便于切入”的思路出发的,他从来都不讳言,觅跑的目标是扩大规模,迅速扩张,抢占目前仍不易进入的社区的位置,最终拿这个庞大的网络以广告展示或其他方式去变现。
换句话说,本质上他想做的并不是一个健身项目。“北京有 1.5 万个小区,现在我们全国才铺了 1000 个,允许我们铺设的空间还很大”,毕振对懒熊体育表示,“今后市场大环境应该是有很多仓,如力量仓、拳击仓、单车仓、瑜伽仓等等,这也是觅跑的一个发展方向。”
支撑他这个计划必须有足够多的资金弹药,他得让资本相信这个故事。而他也透露,觅跑今年已又收编了 2 家同类健身仓项目。
但需要注意,到目前为止,市面上的各家健身仓并未有任何广告投放。
二是产品本身成本管控和体验升级的矛盾,对于产品设计、制造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功能是不是真正被需要。
以主打空气质量的纯净跑为例,它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山东地区。据官方介绍,其健身仓内置智能恒温空净系统、制氧和负离子制造设备,美颜相机自拍功能,还包括自主研发的哇欧智能语音系统,可实现语音操控使用,并出具个人健身及健康分析报告。
据懒熊体育了解,这样的一个仓体成本在 3 万元左右,但其收费也较其他健身仓高,每小时 30 元。懒熊体育在上海尝试体验纯净跑时发现未能扫码进仓,拨打客服电话时则一直显示正忙。周围居民表示,平时偶尔有人进去跑步。
这种竞争除了恐怕要参考下共享单车战争已展现过的“体验最好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就会有最高的市场占有率”的情况,而且还要考虑除了冬天以外一年的其他时间用户是否真的愿意进入一个面积狭小且很可能空调失灵的空间——如果为了保证空调高效运转这就需要更高的研发投入。
入局者们当然都很清楚这个局面,部分人做出了应对——而某种程度上,这种应对其实又走回了老路子。
在核算健身仓成本的过程中,梁勇意识到电话亭壳子其实可有可无,最后他决定把这个壳子摘掉。以其位于北京东四环的燕京里青年社区的极跑吧为例:一台跑步机位于一层咖啡区的角落里,而一层的另一端就是极跑吧的健身仓,里面包括有氧和力量器械。
▲位于北京恒大御景湾的极跑吧
将跑步机搬到室内,是梁勇跟合作的地产公司反复试验后的决定,认为跑步机在室内所占空间仅 2 平米,对建筑来说整体上更美观一些,且降低了维护成本。极跑吧的收费标准为跑步机 6.6 元 / 时,健身仓 9.9 元 / 时,其中健身仓可办月卡 199 元。
极跑吧甚至还为用户提供了私教服务,基础私教课每节 200-240 元。梁勇以北京恒大御景湾极跑吧的仓为例,2 月 28 日正式投入使用,2 周后有 270 人自动进入,4 周时累计人次达 418 人,这其中私教的转化率为 30%。
在此基础上极跑吧又衍生出另外一块营收来源,即将铺设好的健身仓以约 30 万元卖给私教,健身仓所在的物业关系由极跑吧维护和管理,每年收取仓体的技术服务费,而私教课的收入则全部归私教所有。目前已经卖出 2 个。
梁勇的总结是,“我们的运营模式是通过铺设二维码共享跑步机来覆盖潜在用户,在跑步机使用频率高的地区多点铺设,用户积累到 1000 人左右,再铺全功能共享跑步仓,将其导流。”
市场的选择就是,大家又开始回到了小型健身器械仓的形态,也就是面积在 20-40 平米,内设跑步机、单车、哑铃组等器械,最多可容纳 15 人的健身仓形态。
而这种形态,早在 2014 年中创立的超级猩猩已经探索过了,而当时超级猩猩以这种“集装箱式 24 小时无人自助健身舱“的概念出道并引人注目,但在经过 2 年尝试后超级猩猩选择了向利润率更有保障的团课工作室业务转变。
包括刚刚融资的公园盒子,实际上也是早期小型健身器械仓形态的跟随者。而它们这次融资的信息,更是明显反映了他们未来的思路。
公园盒子创始人兼 CEO 黄晓蕾告诉懒熊体育,华住酒店集团此次采用的是“现金 + 资源”的投资方式,公园盒子将选取华住旗下 500 个优质资源进行健身仓的投放。
成立于 2005 年的华住酒店集团在经过近年的多次兼并之后,已经成为一家大型的多品牌连锁酒店管理集团,目前旗下拥有包括禧玥、全季、星程、汉庭、宜必思、桔子、海友等在内的 14 个品牌。
黄晓蕾说,与华住酒店集团的战略合作,主要就是看中其旗下在全国的酒店资源。
“公园盒子在场景方面主要有三个选择:社区、白领公寓、工业园区办公区,这些场景共同特点就是有固定的人流”,黄晓蕾说,“与酒店的合作,也是想通过酒店优质的地理位置,渗透到周边的社区和办公区的用户。”
▲公园盒子内部
根据公园盒子提供的数据,通过对近三个月的用户后台数据显示,用户留存率是 25%,用户到健身仓运动的频次平均为 6.44 次 / 月。
同样在风口时期出现的矮马运动同样采用的是”健身仓 + 小型工作室“这个模式,只是面积更大。他们宣传的是其在社区内设 24-40 平米的集装箱式的健身仓,内部配有跑步机和有氧器械,在社区外配置 200 平米左右的健身工作室,以和健身仓形成协同效应,将用户导流到工作室中。
矮马运动在 2017 年 9 月获得清流资本数百万元的天使融资。不过,清流资本的陈耘对懒熊体育表示,矮马运动一直围绕社区用户来做事情,由于其创始人沈炜早先为南京五星电器和孩子王联合创始人,在零售方面具有较多经验,矮马运动基本转向社区零售,健身仓还在运营,但现在更多是在做社区零售的业务。
同时投资了觅跑和公园盒子的合鲸资本体育赛道负责人李尔阳告诉懒熊体育,他们的投资逻辑很重要的一点是认为中国的健身场馆在向社区化、小型化、智能化演变。到目前来说,健身仓初创投资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后续是成长期投资阶段。目前两个项目都融了 4 轮,头部效应显著,未来资金和资源会向小黄仓(觅跑)和小橙仓(公园盒子)集中。
共享健身仓也好无人健身仓也好,这种概念正在失效。作为原有健身房体系的一个补充式的存在,它确实解决了市场上现有的部分用户需求,但很遗憾它依然没法提出一个帮助健身行业盈利的更好方案。
它们如今面临着这样的十字路口:要么重新回到传统的依赖人的健身服务,要么继续加大扩张的速度和规模以发挥其他功用。而一旦选择了后者,最好需要重新回顾下共享单车在这 3 年中发生的故事,单车在公共交通体系里的角色,用户对出行的需求,以及弄清楚愿意进场的资本尤其巨头是为了什么。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