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消息:
1992年初,徐根宝率领的中国国奥队兵败马来西亚吉隆坡,“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的口号也成了笑话。那届国奥队号称最强一代,拥有郝海东、范志毅这些日后中国足球的标志性人物。吉隆坡兵败促成了年底红山口会议的召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年份里,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那一年,13岁的肇俊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看到中国队失利感到很遗憾,“我今后要好好练球,要把中国的足球事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也是那一年,比肇俊哲小一岁的郑智,和沈阳少年足球队的一批小球手,被选去参演了一部电影《球迷心窍》。电影里,飞奔的郑智说了一句台词,“我要当球星”。
从那时候起,两个都成长在著名的辽宁“大院”的足球少年,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郑智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小升初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沈阳重点中学34中,那时候父母对他的要求是成为艺术家、科学家。他在练了两年网球以后,因为一次教练出差的机会接触到了足球,不过直到10岁父母才下决心让他去学踢足球。
1998年肇俊哲就从辽青队上调到辽足,但郑智却没有这么幸运,因为辽青队和商毅的官司,作为“固定资产”的郑智有一年时间无球可踢。2000年冬天,他只能以编外人员的身份跟随辽宁队训练,郑智说过,那是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但也多亏了这段不堪回首的编外岁月。在体制约束的松动下,郑智才有了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
2001年郑智被辽宁队以350万元的价格挂牌出售,自称全国唯二懂得郑智价值的朱广沪(另一个是国奥主教练霍顿)把他带到了深圳,决心以“齐达内的标准”打造郑智。
第二年郑智就成了最年轻的中国足球先生。当时郑智正在巴林打比赛,听说消息后激动的睡不着。不过那一年中国足球最大的新闻自然是参加韩日世界杯,作为中国队主力后腰的肇俊哲离成为民族英雄只差一个门柱。
参加世界杯是郑智足球生涯的一大目标,他的另一大目标是留洋。所以2004年当健力宝拖欠球员数月工资和奖金的新闻曝出后,郑智就跑到德国柏林赫塔参加了试训。
甚至在还没有确认可以去德国的时候,郑智就搬空了全部家当,停掉了深圳的手机号码。即便在深圳踢了四年球,郑智也没有在深圳买房买车,他想的是随时可以离开。后来在被问到为什么要离开深圳时,郑智说过自己无法适应南方的气候。
后来我们都知道,他在离深圳仅140公里的广州踢了8年球。
不过当时因为非欧盟外援的名额限制,郑智没能加盟柏林赫塔。知道已经留不住郑智的深圳队选择将他挂牌出售,摘牌的是山东鲁能,价格是当时创纪录的850万。鲁能是当时中超公认体系最完善,管理最好的球队,一度有“中国皇马”之称。郑智自己也说,“如果不能出国踢球,到鲁能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
只是据说那时候山东鲁能主教练图拔的第一选择其实是肇俊哲,但辽足始终不肯放肇俊哲离开,后来肇俊哲解释“如果我为了个人利益放弃了培养我的球队,我心理上很难接受”。
“心理上很难接受”。
这可能是很多中国运动员在迈向职业化过程中,共同的心理门槛。如果是在一个市场化、职业化足够成熟的市场里,为球员成长买单的是资本和企业,球员只需要在每份合同期间尽到每份合同的义务,不需要有任何道德愧疚。你看刚刚输了 NBA 总决赛的詹姆斯,今年夏天说不定都要上演“决定3”了。
但在中国,像肇俊哲、郑智这样的运动员,虽然从事的是在中国相对职业化的足球运动,也多少是吃过体制的饭的。体制的束缚未必总是冰冷、强硬的,有时候其实是无形、内化的,甚至千丝万缕的。确定一个中国运动员能否成为一个职业化体育明星的,不仅是竞技水平,更多是职业生涯里那一个一个“心理上很难接受”的选择。
所以虽然郑智在鲁能的生涯争议不断,甚至发生“口水门”这样的事件;在鲁能之后他终于在查尔顿圆了留洋梦,3年后又在凯尔特人成了踢不上球的留洋成员。但在不断的试错之后,他遇上了 2010 年尚在中甲的恒大,能以30岁的年龄接住3年1050万的合约,和高喊“冲出亚洲,为国争光”的许老板一起,在5年内拿了两个亚冠。
而肇俊哲甚至没有机会踢一场亚冠比赛。2011年辽宁队进入亚冠但最终退出,逼得当时做亚足联代理主席的张吉龙说他们“目光短浅”。不光亚冠,为辽足效力的19年里,肇俊哲连一个冠军奖杯都没有碰过。
两个足球少年,一个用19年时间成了辽足的精神象征;另一个从开始就摆脱了体制的约束,自由地追逐市场化和职业化的热土。
郑智最近“梦圆百场”。足协给他搞了件100场纪念球衣,国家队官方微博晒出了纪念海报,《人民日报》更是直接称赞他“彰显为国争光正能量”,一时间光环加身。
而肇俊哲已经在前年退役。退役时接受《足球报》记者采访,被问到如何评价郑智,只比郑智大一岁的肇俊哲说,“他在人生每一个节点,都做出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对自己前途发展最有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