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价格是价值的体现。
在我的知识星球里,依稀记得有人也提过类似的观点,但我说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三样东西——阳光、水、空气(不接受反驳),都是免费的。当然可以抬杠说水并不是免费的了,但至少都是近似于免费的。价格并不是价值的体现。
2. 我们在日常沟通交流中,经常有类似这样的一些表达,这个域名、比特币、房子、名牌包、iPhone、游戏的虚拟道具等等,为什么这么贵?为什么还会有人花钱买?
我其实以前也这样想的。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是典型的死抠财迷一个。前面文章留言有读者提到了,为什么我在美国旅游还去Ross这么low的地方,我都没说我还去了Target和Dollar Tree买东西呢。因为家庭影响,我父母更抠门,住在北京他们出门连地铁都不坐,因为公交可以用老年卡免费,你说是我舍不得给他们出钱打车么?执拗啊,当然也是我毕竟还不够富裕,也没法一下子几百万打到父母账上让他们随便花。
但即便从消费心态来说,有些东西贵得无法承受;而从消费认知来说,理解这种价格是一种商业素质。我反思自己以往的经历,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深刻教训的,比如说,我就属于那种一直觉得房子贵得没道理的人。类似这种认知上的问题,让我错过了数不清的财富机会。
3. 我跟一些朋友解释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你觉得一个东西贵得没有道理,说明你不是这个价格的决定者。
最典型的就是域名、比特币以及游戏虚拟道具这样的产品。有时候,确实很难说这个东西的价值锚点在哪里。但是你要知道,是谁决定了他们的价格,以及这些人为什么愿意付出这样的价格。理解这个问题,可以理解很多商业行为以及很多套利或投机行为。
4. 价格差的套利行为一直是商业的核心行为之一。从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务,到尾单的网上销售,到外汇套利和现在区块链交易所的自动套利系统,以及最近几年的跨境电商和代购,都是价差套利的典型表现。说出来其实好像很简单,都是废话,但其实稍微动点心思,这里空间都有很多。
举个例子(不知道会不会泄露机密挨揍),以前说过单页电商就是充分利用了价格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营销。现在我们知道,拼多多上有很多东西便宜得到甚至很毁三观,有些微信公众号从拼多多进货然后翻几倍卖给读者粉丝,妥妥的低风险套利。 还有一些跨境电商从速卖通进货也是同理。
当然,代购也是一种价差套利,前文我写了一些关于美国品牌折扣的信息,就有代购对我表示了感谢。
最近新加坡正好是年中促销季,很多知名品牌半价促销。但我老婆对此已经毫无兴趣,因为对比美国的一些品牌折扣商店而言,很多产品即便半价促销,也比美国贵几倍。
5. 价格歧视其实一直存在,之前有新闻反馈了欧洲某机场对中国人的优惠条件远高于其他国籍的游客,涉嫌歧视,我们义愤填膺。
但讲真一点,你看无论日本、韩国、美国以及很多欧洲的奥特莱斯,很多商店都有很大的标识,银联消费享受特殊折扣。你说本地消费者怎么想?其他国家的游客怎么想?
讲真,在日本、韩国,欧美的奥特莱斯或者一些大品牌专卖店,中国人进去,那服务员都超级热情的。通常会优先接待,很多都有中文导购,有些商店还会马上递上来中文的优惠券什么的。“行走的钱包”,忘了在哪里看到这个中国游客的绰号,真的是很贴切。这时候,很多其他国家游客会不会觉得被歧视呢?
但我的观察发现,其实那些对中国最热情的商店、品牌专卖店,本地人是不怎么去的。或者说,其产品和对应的价格,其实只是讨好中国旅游团的(确实其选品比咱们国内同品牌同产品便宜是真)。所以,你以为本地人在乎?他们心理大概会觉得,这些送钱的笨蛋,贪小便宜买那些不值得的东西。
所以,其实无论怎样的价格歧视,甚至怎样的行为歧视,目的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无关种族,无关正义。聪明的商家不管心理多么瞧不起消费者,行为上都是努力让你愉悦地掏空钱包,只是有些笨的商家才会吃相那么难看而已。
6. 不同消费观和价格认知,是价差的主要原因。
这个非常有意思,我发现知乎上也好,其他社区论坛也好,经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比如说,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的消费比中国贵么?贵多少?
而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当然,中肯一点的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一些品牌商品相对便宜,而低端商品会贵不少,人力相关的都会很贵,从高端的医疗法律服务到低端的装修工人等等。
确实,我简单总结下,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低端的明显高于中国,而高端的又明显低于中国,这个问题在哪里呢?
第一,我们的低端人力成本确实太低了,低端产能过剩的一塌糊涂。
第二,低端生活日用品,实话说,欧美价格和中国差不多,比如前面提到的Dollar Tree,有1美元的衬衣之类的,1美元的各种生活用品,美国穷人还是可以低成本生活的。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还买过一件5欧元的清仓皮外套(全新的,不是二手的),很好穿啊。 但低端的非必须消费品,中国就明显有价格优势了,比如说手机壳,充电宝这样的数码周边,欧美真的没有中国这么便宜。
第三,中国贫富差距,可以说,相当惊人的。中国的一些高端消费场所和高端消费的商品,在欧美发达国家是没有足够消费群体支撑的。
7. 关于价格感知,游客感知和生活感知是不同的。
有人跟我说新加坡的东西太贵了,买个饮料都要多少钱,我说贵确实比国内贵,但没你说的那么夸张。后来我在家附近把超市的商品价格标签发给对方,明显比对方说的便宜太多,那为什么对方感知的如此昂贵呢?因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来的,住在市中心的酒店,然后在酒店旁边的连锁便利店买饮料。这个价格,比本地人常去的超市,价格贵3倍以上是常有的。
还有人说台湾风景不错,就是吃饭太贵了。我听着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说你吃什么了太贵了,为啥我觉得台湾吃饭比大陆还便宜。对方说不知道,跟团导游带的,感觉花钱不少,没吃到啥,我……
还有同事去日本大阪吃和牛,说好吃但是实在贵。当然日本和牛品质高的确实很贵,但我说我推荐的店(那种没有中文菜单,服务员半点英文都不会的店)你们怎么没去,他们说没时间去找,直接让导游推荐的餐厅,价格比我推荐的贵2倍以上吧。
我是比较喜欢用搜索引擎做攻略的人,数字敏感度高,对价格很敏锐。那么说难听点,如我老婆所言,就是比较鸡贼,在省钱抠门方面有比较强的能力。所以在境外旅游,我对当地价格认知和其他常见中国游客是截然不同的,精于比价,体现不出“买买买”的气魄,说来也丢了祖国的脸,实在惭愧。
8. 品牌认知的差异。
以前麦当劳、肯德基进中国的时候,能进去消费的妥妥是有钱人家的孩子。现在当然不至于了,但必胜客在中国一直还是比较中高档的消费场所,搁十年前必胜客也是逼格很高的消费场所了,出国发现,必胜客真的只是街边快餐而已。
新加坡的必胜客冷冷清清的,基本没生意,对比一下海底捞和鼎泰丰,那可是天天排长队。
去了美国体会到,什么CK、MK、Coach,过季款摆在Ross这样的店里,根本不值钱。Levis的牛仔裤,20多美金随便挑。
关于品牌折扣,根据经常出游观察到的现象,我有个猜测:在中国,由于山寨品非常多,所以品牌的价值大于款型,你看到的最新款型还指不定是哪个山寨品牌的。很多中国人跑到海外热衷于淘折扣品牌商品,确实差价极大,但基本上这种大折扣商品往往是过季款。而中国消费者,会认可品牌价值。
但欧美人似乎不是这样,一些品牌的新款仍能保持较高的价格,但过季款的甩卖也是非常丧心病狂。老外大概默认某个款型就是某个品牌的,所以不太存在对品牌的纠结,而把款型和时尚当作优先于品牌的价格锚点。
另外,据说同一个品牌的产品,欧美人还是要区分产地的。
9. 稀缺与共识依然是价格的核心支撑点。
为什么阳光和空气不值钱,因为从不稀缺。如果有一天阳光和空气稀缺了,价格一定会飙涨。
为什么很多虚拟货币和虚拟道具会值钱,因为存在一定的共识基础,哪怕是传销,也符合这个特征。
其实前文提到过,共识的产生、共识的维持和共识的破灭。
为什么我们反对传销,因为其承诺是不可维持的,承诺和兑现是共识维持的基础,当承诺不可兑现的时候,共识就会崩溃。
房价、币值都符合这个特征。那么问题来了,我不认为房子值这么多钱,我不认为数字货币值这么多钱,我没有这个共识,为什么还是这么贵?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价格决定者是谁,以及他们为什么愿意支撑这样的价格。如果一个产品,只有一份,比如名人字画,那么只要世界上有两个人觉得它值1000万以上,并且这两个人都愿意为这个认知买单,那么它就值1000万以上。两个人的共识,足以支撑一件单一商品的价格。至于这个世界上其他几十亿人,都不属于这个价格的支撑者。
奢侈品、域名等等,皆是同理,只要有足够的消费者(超过其稀缺性即可)认为这个东西值这个钱并愿意为这个价格买单,共识即达成,价格即可支撑。
币也是同理,有多少人认可这个价格,并且愿意为它买单,决定了这个币的价格和市值。所以我不会说比特币是泡沫,不会说以太坊是泡沫。
但我也强调过,很多山寨币的共识基础很薄弱,(一些山寨币平台的承诺是基本无法兑现的)很容易出现共识崩溃。 不过现在山寨币也很聪明,他们发现无法兑现之前的承诺了,可以换个说法。比如说现在EOS很火,就说我们平台架构要升级为DPOS,这样上线周期就有足够的借口可以比之前的承诺延长一年,还可以表示团队仍然在努力升级更新,而且说搞投票机制,还能吸引大户来吸筹,币值还会借此新闻热度窜一窜。
为什么反而比特币不会崩溃?因为比特币不存在任何这样的承诺。
10. 理解价格逻辑,并与产品价值剥离,是理解商业很关键的一步。
我前段时间在我的知识星球里吐槽了一个新的区块链项目——Nervos,没想到该作者是我的深度粉丝,他回应了我,并提到他们研发是用我的MySQL性能优化教程做指导的。这倒让我很感动,这里的读者有几个看过我的M用SQL性能优化教程的呢?我一直觉得那才是我最值钱的价值输出,但我也一直怀疑那个教程到底能影响和帮助多少人。
我吐槽倒不是说这个项目好还是不好,因为毕竟我没深入接触,也没去理解其技术底层,但我说了句什么呢?链圈依然理想主义,而币圈则以理想主义为名义割韭菜。
典型如EOS,我上个月跟身边多个好友说过,建议空仓不要满仓持有,上线后大几率会跌,我不鼓吹炒币,所以我也不想秀我的操作记录。但就说一点,EOS的上涨,我提前看到了,因为竞价排名,商业逻辑。EOS的下跌,我也提前看到了,而且旧文也提过,因为竞价排名结束后,持有大户是没有信仰的,与技术无关,与生态无关。
既然说生态,我顺便多说一句,区块链的问题是性能和生态对不对?谈性能,最好的区块链项目能和微信支付比性能么?谈生态,最好的区块链平台能和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的生态比么?那区块链优势是什么?共识啊。话说回来了,微信的中心化共识比那些区块链的平台差么?
再说了,EOS算哪门子去中心化,各种规则不还是创始团队说了算。创始团队和大户的筹码和选举规则,跟现在商业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东投票有区别么?
所谓技术架构创新?打左灯向右转,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后做中心化的架构,继续补课吧。
认为上线就是极大利好的韭菜们,利好出尽是利空,炒股的时候没学过?
本文转自公众号“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