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清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垃圾奏折

清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垃圾奏折

昨天被一个帖子刷了屏:《皇帝看了要崩溃:清代垃圾奏折集锦》。

文章写得非常轻松好玩,足供读者一笑。不过任何一个“可笑”的历史现象都有制度背景。很明显这个作者不太懂得这些“垃圾奏折”产生的原因,所以对奏折的理解错误百出,或者说几乎全部错误了。好几个朋友因为我在人大清史所工作,所以在手机上转给我让我看看靠不靠谱,我也无法一一回复,索性花半个小时写篇短文统一答复一下。

一、请安折频繁是制度使然

文中说一个叫孙文成的地方官特别喜欢向皇帝请安,三天两头就上一个请安折,折中别的没有,单问一句,“皇上您好吗?”皇上也只好不厌其烦地反复回复到:“朕很好。”看起来很无厘头的样子。

image

其实清代封疆大吏频繁地上请安折是制度使然。清代地方大吏与皇帝交流,主要靠大吏上奏折汇报地方事务,和皇帝在奏折上用朱批加以批示,相当于君臣之间的E-MAIL。地方事情多,所以差不多每个月都会上奏。既然谈正事,顺带着就要给皇帝请一下安。因此形成的习惯是“凡上奏折一匣,必附请安折一封,……请安折中不呈公事,独问‘安好’而已”。(佟鸿举著:《民俗文书收藏趣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也就是说,每上一封谈正事的折子,必然附一个请安的折子,折子里一般只有“恭请万岁万安”六个字,也确实就是只问一句:“皇上您好吗?”

有人说,那岂不太形式主义了,把两道折子汇成一道不行吗?不行。清代是一个比较重视礼节的朝代,旗人“规矩多”“老礼儿多”“讲究多”。比如苏州织造李煦给康熙上了一道请安折。为了图省事,在折上多写了一句话,汇报了一件小事:

“恭请万岁万安。窃提督江南全省军务臣张云翼,于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病患腰痈,医治不痊,于七月初三日已时身故,年五十八岁”。
这是把请安折和奏事折混到一起了。特别是汇报的还是一件丧事,请安和报丧一锅烩,如果换成雍正,可能搞不好一生气就摘了他的乌纱了。好在康熙是一个宽厚的皇帝,只是笑骂了一句:“请安折子不应与此事一处混写,甚属不敬。尔之识几个臭字,不知里去了?”

image

因此频繁具折请安,不是孙文成这个人无聊。请安折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向雍正汇报的正事也比较多。孙文成是杭州织造,又负有监督江南社会民情的重要责任,奏折较多是非常正常的。

二、反复汇报雨水情况也是制度要求

至于文中提到的地方官频繁上奏下雨的情况,其实也是制度规定。清代皇帝大多重视农业,特别关心地方雨水粮价情况,经常向地方官询问,“在密折陈奏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地方官员定期奏报雨雪、年成和粮价的制度。从现存资料考察,康熙三十二年(1693)苏州织造李熙是此事的最早发端者,并得到皇帝的肯定。”(白钢主编:《**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

孙文成奏折中多有此项内容。比如“面粉一斤,需银七厘八厘左右,今年雨水适合稻谷甚好,谨此奏闻”之类。以至于从乾隆开始,要求地方官每月汇报晴雨粮价等情况,形成固定制度,为今天研究清代物价及气候情况积累了宝贵资料。

然而文中将地方官详细汇报各地雨水情况说成“莫名其妙,已经上奏过的内容,翻来覆去地发”,显然是没有认真阅读奏折内容。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他汇报的是“京城及顺天府”、“河间等府”、“保定真定”等各地的雨情,而不是反复汇报一个地方的雨情。

image

三、奏折内容琐细也是皇帝们的要求

文中说,福建官员向雍正汇报台湾有个妇人拾金不昧,作者认为这样的小事不值得写到奏折里,地方官连这个都写,太不懂事。

实际上,正是清代皇帝要求地方官多汇报地方琐事。对红学感兴趣的读者可能知道,江宁织造曹寅写给康熙的密折,其中不乏地方八卦,甚至还有笑料。这是因为康熙对江南三织造有专门要求:“以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因此江南三织造的奏折,真的有很多八卦和传闻。

到了多疑且精力过人、被人怀疑得位不正的雍正,更是希望臣下事无巨细多加汇报,因为经他手制度化的密折制度,就是一种“小报告”制度,他希望借此掌握更多的地方信息。比如苏州织造李秉忠奏报苏州油菜、小麦长势良好,雍正批示:“深慰朕怀,凡如此等之奏,务须一一据实入告,毋得丝毫隐饰。”“苏州地当孔道,为四方辐辏之所,其来往官员暨经过商贾,或遇有关系之事,亦应留心体访明白,密奏以闻。”这些批示体现了雍正精细明察的性格,他读了这些奏折不会“崩溃”,反而会很高兴。

四、送芒果反映出的是认真和忠诚,而不是颟顸与懒惰

最后再说一句。文章开头提到,闽浙总督满保曾经两次向康熙送芒果,奏折内容一模一样。第一次送芒果,说:“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康熙说,这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结果过了一个月,满保又送了一次,奏折内容仍然是:“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把康熙搞得很烦,心里说:让你别送了你他妈还送什么送?

看了这一段,读者肯定以为满保颟顸懒惰,同一份奏折内容复制粘贴,两个月内重复上奏,自己都记不住了。其实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第一次奏折,满保说的是:“再台湾所产番酸树、番茉莉、竹子、亚蕉等物,恭缮汉文进单交付干总李岩,与贡品一并奏进圣上阅视。番酸果子至夏至方熟,俟成熟后再赉进御览。”奏报中的“番酸树”与“番酸果子”,也叫“檨”,就是芒果。也就是说,这次满保送的是芒果树苗,而不是芒果。因为这个时候芒果还没有成熟,他的奏折中明确说,等成熟后再送给皇上亲口尝尝。

过了一个月以后,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满保真的送了芒果肉给皇上尝尝,自己吃到了好吃的东西,非要让主子尝到了才安心。不过因为芒果由台湾先运到福建,再由专差进呈北京,需要一两个月,路途遥远,没法保鲜,他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发现切条晒干法能多少保存一些本味儿:“奴才于四月二十八日购到新鲜者,味甘微觉带酸,其蜜浸与盐浸者,俱不及本来滋味。切条晒干者,微存原味,奴才亲加检看,装贮小瓶,敬呈御览。”
康熙尝了芒果干,感觉没啥味道,所以说:“乃无用之物,再不必进。”

因此,这两道奏折反映的,是康熙朝臣子对皇上的忠诚与细心,而不是颟顸与懒惰,这篇网文的理解完全错误了。

image

因此,如果不了解点制度背景,读了这篇文章,恐怕读者收获轻松一笑之外,还会形成“清代君臣怎么都那么愚蠢无聊”的不准确印象。网文写得轻松活泼好玩,是我一向主张的,但是在轻松之外,应该传播真实有效的知识,才对得起读者的几分钟时间。

否则这种文章本身才是一种信息“垃圾”,会对读者形成信息污染。“信息污染”在今天是比单纯的“洗脑”更可怕,因此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跟热点”,写了这篇文章,无奈没有太多时间,利用间隙匆匆写了几句,潦草不周之处,望各位海涵。

来源:张宏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738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