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桥下有人
作者:马东
6
不能导,姜文只好去演。2001年,姜文出演了电影《天地英雄》,拍摄过程中,经赵薇介绍,姜文认识了同组演员周韵。周韵比姜文小15岁,也是中戏表演系的,和姜文师出同门,都是张仁里老师教的。
同一年,桑德琳应法国中华文化学会邀请,回巴黎大学教书,并带走了女儿姜一郎。桑德琳和姜文开始长期异国分居。
这期间,一个叫陆川的新人导演给姜文写了一封邀请信,想让他主演自己的处女作《寻枪》。姜文答应了,还表示愿意做监制,帮忙拉投资。两人第二次见面时聊了六个小时,聊完以后,陆川有一个感受,「电影学院的学生都觉得自己看过所有电影,但姜文才是真正看过所有电影的人」。
《寻枪》开拍后,姜文在剧组欺负陆川的传闻就没停过:姜文在片场替陆川喊过开机、姜文摔过陆川的导演椅、姜文干涉过陆川放孔明灯的一场戏。还传,陆川受不了姜文的手把手监制,打电话跟王中军哭过鼻子。这时的姜文,已经是江湖上著名的「不好合作」了。
姜文后来回应过:「我帮他找钱,我做了监制,后来他说我欺负他。有帮人找钱、又当演员、又当监制,这样欺负的吗?」
拍了28天后,姜文杀青,陆川又找了个替身,偷偷拍了十天,把自己的想法塞了进去。
非典时期,有一天姜文半夜打车,到地方后,姜文掏钱递过去,司机不要,歪着头说:「你不就是演姜文那人么,甭给了。」姜文笑了,这句话有意思,谁不是在演自己呢。
转机到来之时,姜文已经五六年没当过导演了。那是在一个国际电影节上,姜文遇到一位国内管电影的领导,二人进行了一组效率很高的对话:
领导:姜文你怎么不拍东西了?
姜文:让我拍吗?
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谁能拦得住你姜文拍电影啊?你姜文拍电影肯定有市场,应该抓住机遇。
回国后,姜文就拉起队伍,成立了一个叫「不亦乐乎」的工作室。没导戏的这些年,一直有人在给他递小说和剧本。2004年秋天,一个朋友给姜文推荐一个短篇小说,女作家叶弥写的《天鹅绒》。
那阵子,姜文也弄了几个别的剧本,想到一些精彩的东西,但没头绪,一团乱,《天鹅绒》一来,一下就撞顺了,构思都连起来了。
姜文安排人去找叶弥买版权,叶弥表示,姜文要拍,还买什么,他喜欢,我送他。姜文还是执意要按规矩买下版权,叶弥执意不要钱。姜文说那我送你个礼物吧。叶弥说行,我喜欢北京的红心萝卜,你就送我萝卜吧。
姜文说他每次拍一个电影之前,都必须在脑子里先把这电影看了,甚至片尾字幕都出了,都想透了,他才敢去拍。看完《天鹅绒》后的一个早晨,一缕阳光隔着窗帘打进来,姜文看到了电影的结尾,然后又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绽放伸展。
2005年,分居多年的妻子桑德琳回国和姜文协议离婚。同年,姜文和周韵注册结婚。
离婚又结婚这一年,姜文开始筹拍《天鹅绒》,电影起名《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从《鬼子来了》开始,尝试了编剧组的创作方式,尝到甜头后,《太阳照常升起》继续编剧组。姜文找来过士行和述平跟他一起写。
剧本的雏形,是姜文口述的,但姜文口述的不是文字,是影像。姜文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最能贯彻《太阳》的内核:「如果是文字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拍成电影了。」
姜文喜欢召集一群人来开剧本讨论会,他自己主持会议。有参与过的人表示,想真正了解姜文,就得参加他的剧本讨论会,他的天才、自信、意志和标准、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在里头。一个夏天下来,胜读三十年书。
聊剧本时,姜文还喜欢找人朗读,那年夏天很热,不亦乐乎工作室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姜文喜欢自称宫里。
宫里有座小假山,一帮人跑到山上,夜里没有灯,打着手电筒,一起读剧本,气氛像剧本一样浪漫。《太阳》由四个故事组成,四个故事既彼此独立,又闪烁交错。剧本一遍遍地改,最终,改了27稿,姜文才心满意足。这次的剧本,姜文没有把所有故事都讲出来:
我觉得好的作品,都是会引起人们想象的,想象得越丰富,越有意思,大家并不期待着说你告诉我,一二三四五六,完了,这不叫作品。
姜文喜欢往电影里藏彩蛋,有的容易找到,有的打死也发现不了。他最爱的一个彩蛋是《红色娘子军》。《太阳》里有,《阳灿》里也有。其他电影里没有是因为年代不对。他自己说,将来他所有(年代合适)电影里,都要有《红色娘子军》。
建组阶段,有一些人哭着喊着要进姜文的组,有一个人是写了一首屈原体的诗发给姜文,才得以成全。
7
2005年秋天,《太阳照常升起》正式开机,第二年春天在云南拍完了九成戏分。为了等新疆秋天的景,剧组停了几个月。
8月底,姜文和周韵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取名姜太郎。电影里最后那场小孩儿出生在铁轨的戏,用的就是姜太郎。这也是周韵第一次演姜文的电影。关机那夜,姜文带着大家高唱《国际歌》,从没这么高兴过。
这次的投资,依然动荡。王朔给姜文介绍了太合影视的董事局主席王伟做投资人,太合投3000万。但后来太合发现,花完1800万,电影才拍了不到三分之一,太合决定撤资。姜文的导演和演员片酬都没要,还开始往里搭钱,搭光了自己的钱以后又找姜武借了七八百万,周韵也出了400多万。还是不够。
最终,焦雄屏找来英皇的杨受成和利雅博,杨受成愿意投《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提前告诉他,大哥,这部可能不赚钱,因为这不是个商业片。杨受成说,没事儿,我是一个要脸的人,我不在乎钱。英皇的钱进来以后,一举完成影片。最终全下来,一共花了1000万美金。
钱不够花,是因为姜文更会花了。《太阳照常升起》剧组动用了几百只飞禽走兽,姜文觉着其中很多毛色质感都不对,都给改了,重新上色。姜文还从千里之外运来了300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和数十吨鹅卵石和红土。
任何一个环节,姜文要的都是极致。电影里有一个重要道具,鱼鞋。姜文要求,「拍摄要有透视效果,鱼眼要有神,像活的」。
为了达到姜文的标准,服装组四处辗转奔波,前后用了近一百个人工。鞋底是请云南剑川的能工巧匠纳的,鞋面用了贵州水族的马尾绣,鱼眼是请大理的刺绣师绣的,最终,合众匠之力,打造出了十三双巧夺天工的鱼鞋。
姜文和各工种的合作都能过得去,唯独配乐不行,他自己聊过这事儿:
我脑子里老有音乐,有时候能唱出来,有时候唱不出来,这就是我跟作曲特别难合作的一点,这段儿画面出来,我脑子里已经有一段曲儿了,我等他那个曲儿跟我这个怎么对上,对不上就特别搓火。
姜文拍完画面后,找了久石让来配乐。样片送到日本,很快,久石让做完了一稿,返回北京。姜文不满意,飞到日本和久石让面聊。久石让弹钢琴时习惯抽烟,二人在录音棚里发生争执,僵持不下,久石让怒扔烟头,摔门而去。那天,久石让扔了两次烟头,走了三次。
争执的原因不复杂,送样片前,姜文按自己的感觉,找了几段莫扎特,已经贴到了样片上,让久石让就按这个感觉走,还要比莫扎特更好一点。久石让很不高兴,没这么玩过。中间人一直在劝架,走了三次,劝回来三次。久石让厉声质问:「你告诉我音乐史上有几个莫扎特?」
最终,《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在扔甩磕绊中完成了,姜文非常满意,觉得真比莫扎特,还好一点。
电影全部做完以后,姜文送了审。这次很顺利。2007年9月,姜文带《太阳照常升起》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赛前办了个壮行会,姜文意气风发,在台上还引了句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一次,姜文在威尼斯铩羽而归。失落的姜文没再引辛弃疾,自己填了一首《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10月,《太阳照常升起》公映,铺到全国的拷贝,比同年上映的《变形金刚》都多,但最终票房只有1800万,资方血赔。绚烂的画面和叙述方式带来了两极反馈,喜欢的观众如获至宝,不喜欢的观众,摇头表示看不懂。看不懂的,占多数。姜文遭遇首次口碑票房全面失守。
关于看不懂,姜文丢下两句话,像是气话,但其实不是:「看不懂是件可耻的事」,「看不懂就再看一遍」。
关于影评,姜文多年前就撂下狠话:「评论家就像太监。自己办不了事,净瞧皇上在那儿办事了,回头到处散去,假装懂。」
8
姜文跟人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英皇仗义相助《太阳》后,姜文跟焦雄屏说:「赚钱还不容易。等这部完了,我帮他们拍几部赚钱的电影。」《太阳》票房大败后,杨受成非但只字未提,甚至还主动宽慰姜文,提出愿意马上签约再投五部。姜文很感动,表示这份心意他心领了,下一部电影,如果愿意继续投,英皇拥有优先投资权。
姜文之前接受采访时说羡慕张艺谋有个张伟平,替他搞定一切,他只需要专心把电影拍好就行。2007年,姜文找到了自己的张伟平。那年秋天里的一天,34岁的电视剧制片人马珂收到一条短信:「老弟,可好?」他回过去:「对不起,没存电话,您哪位?」对方回了四个字:「太庙,老姜。」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官,前身是皇室太庙。马珂赶紧进宫,面见姜文。马珂是姜文的陈年影迷。聊完以后,姜文邀马珂一道,带《太阳》去了威尼斯。一路上,两人谈了很多,姜文让马珂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对《太阳》宣传和发行的看法。2005年时,马珂就去找过姜文,想给他当制片人,但当时姜文正在忙《太阳》,没顾上深聊。
从威尼斯回来以后,马珂跟姜文说,你应该专注于创作,剩下的事,你需要一个团队。于是,志同道合的二人各占50%的股份,沿用工作室之名,成立了「北京不亦乐乎电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史航推荐给姜文的一个小说,叫《盗官记》,是马识途的《夜谭十记》中的第三记,是一个民国背景下的故事。电影定名《让子弹飞》。
《太阳》是三个编剧,《让子弹飞》翻了一番。最早在顺义开剧本讨论会时,会议室里坐了二十多个编剧。姜文的习惯是先大范围讨论,聊出来的好东西他都想要。
故事线写在黑板上,整整五块大黑板,黑板上贴了120张纸,每张纸是1分钟的内容,每一排是10分钟,每一个10分钟的故事点一目了然。玩完了《太阳》的非线性叙事,姜文这回走了严格的商业叙事技术流。
最终,剧本打磨了两年。编剧们已经不记得改了多少个版本了,反正至少是三十版往上数。姜文说整个剧本创作过程中,其实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前期的「聊」。姜文说他愿意跟会写字的人一起聊天,有意思。「聊」在整个写剧本的过程中占了七成左右。编剧述平管这个叫「聊人生」,聊得天南海北、乱七八糟:
到最后聊透了,大家想法一致了,就谁写都行了。风格决定了,世界观决定了,这时候具体每个角色说什么话,怎么说,基本方向就不会差。
为了邀周润发、葛优加盟,姜文专程写了两封亲笔信,这也是和谢晋学的,谢晋当年拍《芙蓉镇》,就是一封手写信邀的姜文。
在新「不亦乐乎」,二人分工明确,姜文专心创作,马珂负责制片、融资、宣发和各种事。
姜文以前拍电影,因为投资掉过好几次链子,导致进度停滞。拍《阳灿》时,有一天,姜文喊完预备,发现灯都转到另一头去了。一问,制片说没钱了,灯爷不干了。姜文问,那怎么弄。制片说,大哥你出点呗。姜文把脏话咽回去,「出」,灯爷才把灯转回来。
有了马珂后,姜文再没缺过钱。提起《让子弹飞》的投资,姜文有点兴奋:「这次资金相当他妈正常。这回我根本不知道钱在哪,马珂说你拍吧。没人说过导演咱们没钱了。」
《让子弹飞》里有一个炸碉楼的镜头,姜文本来想,镜头一转,一个爆炸声,暗示完成。马珂知道以后,赶紧劝住,「别呀,炸」。马制片专门拿出一笔钱,做了这个特效。
《让子弹飞》用了很多《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配乐。老有人问为什么,姜文解释过一次:「我向《太阳照常升起》致敬,因为我发现没人致敬。」
电影里有一场鸿门宴,是重头戏,姜周葛三位大哥飙戏,剧组把影棚拆了,专门搭建了环形轨道,用了三台摄影机,每台摄影机五个人操控。三台摄影机必须在运动中同时、交替对着三位大哥,难度空前。这场戏拍了一个礼拜,全片一共用了55万尺胶卷,这一场戏,就耗了18万尺。
姜文这回全身心投入创作,前所未有的轻快。《让子弹飞》剧组的整体创作氛围非常好,姜文说有点像他读中戏时候,一个班的同学一块儿完成了一个作业一样。
关于拍电影,作为老游击队员的姜文,也有了新的认识:
电影这事啊,我们原来做过一个比喻,就有点像那种拉力赛,有人开车,有人看地图,有人换轮胎,这一辆车里面有三四个人。我以前是把这车当自行车骑了。那当然就比较累了。
有了马珂的保障,《让子弹飞》在制作阶段没有了之前的磕绊。拍了四个月,剪了六个月,很顺。姜文的每部电影都是自己亲自剪,但他不会操作剪接机,一般都是他坐旁边,告诉剪接师怎么剪。剪《让子弹飞》时,剪接师小曹是南通人,说的一口南普,两种口音连串带撞。
姜文半真半吓唬地跟他说,你这个不行,你得把口音改过来,剪接和口音是有关系的。姜文觉得,你怎么说话,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口音,都会影响剪接效果。
初剪完以后的第一版是三小时四十分,马珂看完大喜,这把成了。
《让子弹飞》制作费花了1.1亿,马珂投了骇人听闻的5000万专门做宣发,在此之前,没人在宣发上投过这个比例。马珂对宣传提了八字要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2月16号,《让子弹飞》公映,口碑票房,全面爆炸,上座率奇高,全国各地都在急调拷贝,增加排片。有人进影院看了11遍。《让子弹飞》拓宽了大陆的观影人群池,把很多从没进过影院的人,拉进了影院。上映11天,《让子弹飞》票房破4亿,追平《阿凡达》最快破4亿纪录。最终砍下6.59亿票房。
英皇这回继续投了《让子弹飞》,赚翻,把上次赔的也都赚回来了。事后,杨受成要给姜文一个红包。
姜文说不行:「大哥,没人给我过红包,我也不想要别人给我红包,不好意思,这我算怎么回事儿,您给我钱,我还得谢谢,不行。如果咱这事儿非得说高兴一把,不表示不合适的话,今儿我发您八百万红包,您拿走,因为您牛逼,您想投这片儿。」杨受成收下了,他说从来没人给他发过红包。姜文说,今天就有了。
9
姜文承认,拍《让子弹飞》开始是有一点赌气,但后来就忘了。
他觉得大家喜欢看,总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东西,确实不难。「并不是说《让子弹飞》不好,但它确实是一个尊重电影规律的东西,其实尊重电影规律很容易,就是戏剧性嘛,我是学戏剧的,这个容易」。
《让子弹飞》升空后,姜文开始下一个电影,是史航之前给他推荐的一个故事,民国阎瑞生案。姜文把这个普通的谋财害命案构建出了异常丰富的层次,他一直觉得:
电影得是在家长里短之上的一种梦想,而且就是非分的东西才行,你天天聊这个分内的和家长里短,那不叫电影。
这次姜文创作的灵魂音乐是一首爵士,Sidney Bechet 的《Egyptian Fantasy》,埃及幻想曲。
还有一首阿根廷探戈舞曲也很重要,《Por Una Cabeza》,中文名可翻成《一步之遥》。最终姜文没在电影里用这支曲子,但用它的名字做了电影名。
这次的剧本前后写了四年,编剧人数冠绝姜文电影之首。姜文,王朔,廖一梅,述平,阎云飞,郭俊立,孙悦,孙睿,于彦琳,一共九个编剧参与了《一步之遥》的剧本创作。
姜文自己本身就是剧本狂人,自己爱写,也爱找别人写,但凡遇上会写的,看中了,就用尽办法去求,策动不成就鼓励,鼓励不成就威胁,总之一定要弄来。
拍摄时,《一步之遥》的场记板上闪着红灯的名字是 Grand Party 。编剧廖一梅说,她在组里的四个月,基本就是以参加姜文的趴体的心情度过的。非常快乐,夜夜笙歌。编剧组在剧组的地位和待遇好到遭人恨,可以用导演的厨子,吃导演的东西,喝导演的酒,还专门有人给送过来,编剧组会议室正对导演的私人厨房。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配了健身教练的健身房,一个有氧,一个无氧。
王朔第一次给姜文写了剧本,他构建起了《一步之遥》的血肉骨架。虽有九个编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在场,有人只负责前期,有人进行跟组,姜文从来不会拿一个死剧本直接拍,剧本会随着拍摄不断成长。
姜文的编剧组不是分工制,而是刷漆制,你刷一遍,我刷一遍,一层叠一层。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整体创作氛围非常好。
编剧们表示,他们一共写了十个剧本的体量。每次写完交给姜文后,姜文都是一通怒赞,「简直太棒了,没人能比你们写的更棒,只有你们自己能写出更棒的。再来一稿吧」。
关于写作,姜文说过一段儿重话:
他们写小说,写剧本,我觉得这就算文学的一部分吧。文学如果被一个国家,被一个社会忽略了,这社会是要堕落的。
这回故事的主角,继续姓马。至此,姜文所有电影里,都有姓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鬼子来了》马大三,《让子弹飞》马邦德,《一步之遥》马走日。
2013年9月,《一步之遥》开拍。姜文首次使用了3D摄影机,和《阿凡达2》将要用的机器是一款。《一步之遥》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这套新设备拍摄的电影。姜文一直觉得,电影,首先是个技术,技术上一定要做好。
《一步之遥》投资过了3亿,各方面都很巨大。群演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2万,服饰总数达到27249件。电影里还搭了一个国内最大的舞台,能同时容纳2000人观看花国总统大选。电影里有火车戏,姜文要求布景搭得不像火车,但又要比火车还火车。火车上要有金色沙滩,试来试去,都不行,最后,拉来六吨玉米,磨碎,才实现了姜文要的感觉。
这次拍摄,姜文遇到了导演生涯最大的一场意外。他们在怀柔中影基地拍花国总统大选,前一天消防部门专门去做了检查,没有任何火灾隐患,过了不到10小时,棚里就着了一场大火,火势燎棚,消防队员让剧组做好烧三天三夜的准备,幸好到晚上火就灭了。万幸人没事,但大火烧毁了主场景大世界舞台的60%,直接损失一千多万。
2014年1月,姜文五十一岁生日后的第三个星期,《一步之遥》杀青。这次一共拍了20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减掉了198个小时。
12月15号,《一步之遥》电影首映式在北京奥体中心羽毛球馆举行。四年前,《让子弹飞》的首映式也是在这儿。那次电影放完,掌声雷动,这一次,安静多了。三天后,《一步之遥》公映。字幕一走,放映厅一开,人流如潮,恶评亦如潮。想从人群里找一个说看懂了的人,很难。
上映6天,依靠马珂的大力度宣传,首波票房潮冲过3.7亿,但受口碑牵制,单日票房急转直下,难过2000万,排片率也从首日的53%断崖跌落至19%。《一步之遥》算上宣发,投资过了3亿,除去电影发展基金,营业税,院线和影院要分的账以外,票房至少得过10亿,资方才能勉强回本。
最终,《一步之遥》票房止步5.13亿,血赔。《太阳照常升起》也是血赔,但起码豆瓣评分保到了8.0。《一步之遥》创了姜文生涯最低,只有6.3。这把是实实在在地全面坍塌。
接受采访,姜文强压内火,不方便说得太过:
从我的角度说,迄今为止,我认为《一步之遥》是我拍的最好的电影。大家议论的很多缺失对我是基本常识,比如叙事、逻辑、起承转合,就好像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但我不想拿基本功聊一辈子。
我当然不希望十年后别人才觉得很好看。我做了20年导演,《一步之遥》就是我最好的电影。哪怕它只卖了一块钱,哪怕16亿人不喜欢,我也不在意,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在私底下,姜文和编剧李非聊天,谈到《一步之遥》,甩过一句话:「我再也不干这包饺子喂猪的事儿了。」
10
谈到姜文,王朔说过一段话:
有时无端感到有些内疚对他。他身上有股劲儿让很多认识他的人愿意为他做点事。一般聊到他,不管大家对他的某部电影看法如何,他的电影票房啦获奖啦成绩如何,一个评价是普遍有共识的:中国需要有这么个人。
这个评价很高了我以为——类型片导演不管多么成功都是可以替代的,而老姜是一个有自己态度且旗帜鲜明的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
姜文说电影是他生命中第一必需品。生命在继续,电影就不能停。2007年时,民国三部曲缔造者史航同志给姜文推荐了张北海的小说《侠隐》。姜文又看了个通宵,决定拍成电影。
《侠隐》在大陆出版后,好多人找张北海买影视改编权。他一个也不认识,他只好跟他侄女张艾嘉商量,她对演艺圈比较熟。张艾嘉拿到名单一看:「这个人不要理,这个人欠钱不给,这个人给的钱太少,这个人是个混蛋。」
最终,在同行的衬托下,姜文顺利拿到了《侠隐》。但他没有马上开拍,「我得把他想明白,不想弄得糙」,他先拍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但姜文始终放不下《侠隐》,版权到期后,他又续了两次。
姜文拍电影的原则,王朔总结过三条:
一、必须和自己之前的作品保持最大不可比性,基本思路南辕北辙。
二、必须有一定规模投资,他不大看得起低成本电影,认为电影就是奢侈品,要保证制作。
三、不凑合,从人员到周期,尽量给自己的工作人员争取最大利益。
姜文的每次改编,基本就是重写。他看原著小说只看一遍,这一遍留下的印象很重要。「我忠实的是这一遍原小说带给我的强刺激。我认真的、一次性的、强刺激地读了《侠隐》之后,我脑子里看见的那个电影就是现在的电影。」
姜文最终给他在脑子里看见的这个电影起名叫《邪不压正》。
从剧本阶段开始,《邪不压正》筹备了四年。编剧何冀平先花三年时间写了三稿,那版剧本对有些导演来说已经是一个完全可拍的作品了。但姜文觉得还能更好,又找来李非和孙悦两位编剧加入。
孙悦之前就是《一步之遥》的编剧,她觉得给姜文写剧本就像做雕塑,先要有一个大的轮廓、大的形式出来,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磨细工。这次孙悦依然跟组,她印象中不存在一遍过的剧本,几乎每场戏在拍摄之前都还在修改剧本,主要是在改台词。
关于什么是好台词,姜文举过一个例子:一条河在中间,这边一个聋子,那边一个聋子,俩老头。这边这个扛着一根竿子走。另一边的聋子朝他喊:「怎么着,钓鱼去。」这边的聋子其实没听清,但他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赶紧回:「不是,我钓鱼去。」那边的聋子也没听清,他也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急着说:「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是姜文喜欢的好台词,「两老头的内心,活生生落在这儿。这两个人的台词,都是在否定、掩饰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了。这东西太妙了,我要找到这样的台词,我觉得我才能拍这场戏」。
导戏时,姜文总是要求演员把台词说得香一点儿。他解释,香就是更享受一点,演员陶醉在自己的角色中,说出来的台词就香了。
电影里有一场重头戏,六国饭店酒局。酒局看似热闹戏谑,其实剑拔弩张。戏不算长,但这场戏,李非前后写了7万字。7万字其实已经是两个普通电影剧本的体量了。
11
《邪不压正》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其实姜文拍《邪不压正》,还有一个私心:
我特别想让我的两儿子能看。我的几个电影,我这两儿子其实没看过几个,都不太适合小孩看,我就琢磨我怎么能弄一个让小孩儿看的片儿。《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看了,非常喜欢,会反复看。
两个儿子,姜太郎十二岁,姜次郎十岁。姜文说,《邪不压正》有点像自己给两个儿子送的礼物。
《邪不压正》的复仇故事发生在姜文小时候住的内务部街5号大院儿附近。但现在的内务部街已经变样了,完全不能拍。「只能搭景,但你不可能搭那么大的景,你把东城区给搭出来?」
最后,姜文在云南石林县杏林大观园搭了4万平米的房顶。特效团队配合这些房顶,做出了一个美轮美奂,张北海看了会哭鼻子的老北平。电影里有一个李小龙梗,那是姜文送给张北海的礼物,张北海特别喜欢李小龙。《邪不压正》里姜文带了很多私货,他觉得不夹带私货都不叫创作。
特效团队活儿做的非常认真,其实姜文的整个团队都非常认真。姜文说他现在有一个好处:「传说中我很认真,这事已经传定了,所以来的武指比我认真,我说行了行了,这样可以了,人家说不行不行,再来。」
周韵说,每一个部门最后都被姜文打磨成了细节控,甚至扩散到了剧组吃饭上。姜文不许任何人蹲在地上吃,必须坐着吃饭。
《邪不压正》剪辑节奏非常快,《阳光灿烂的日子》有3000多个镜头,《邪不压正》有3600个。《邪不压正》一共拍了400个小时的素材,比《一步之遥》还多了一倍。最终成片2小时零7分,剪掉了398个小时。
这一次,曾经说从没想过和姜文分开的马珂,已悄然退场。在《一步之遥》里担任选角副导演的周韵,在《邪不压正》里直接升顶,做了总制片人。
姜文说:「周老板是温州人,人家必须当老板,人家有这个实力。」他说他自己不爱算账,算不过来账,「再大的账也是仨瓜俩枣,对我来说。值不得我费那么大的心思」。
窦文涛问姜文,你是导演,周韵是总制片人,拍摄预算超了,听谁的。姜文紧了一下眉,又松了:
什么叫预算。你想不想把这事办好。我觉得当导演就是请观众吃饭,你老是说这菜太贵,那菜太贵,我觉得没意思。
2018年7月10号,是姜文请人吃饭的日子。《邪不压正》在密云古北水镇举办首映礼。对于姜文来说,这辈子,就是一顿饭,接下一顿饭。客人爱不爱吃,赔不赔钱,好像都不重要,甚至饭菜本身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些认真做饭的过程。
我不自觉地经常会用我拍过的电影来串起这30年的过程,我原来也挺排斥这个的,我说这个东西就是假的,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你用很长时间去把他做出来的时候,你搭进去的时间是真的。
部分参考资料:
《汉子姜文》,李尔葳 著
《英达细说至友姜文》,董竹
《一部电影的诞生》,姜文 等著
《新电影传奇》:姜文听他说
《姜文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启之 编著
《姜文和混沌的西部》,何伟
《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姜文 等著
《小崔说事》:专访青年导演姜文
《锵锵三人行》:姜文谈《太阳照常升起》
《非常道》:姜文再次升起
《天上的景象奇观》——《太阳照常升起》侧记,尚可
《新电影传奇》:太阳照常升起
《骑驴找马——让子弹飞》,姜文 等著
《新电影传奇》:让子弹飞之姜先生 张先生
《新航标》:对话不亦乐乎 马珂负责子弹 姜文负责飞
《姜文:站着,并且把钱挣了》,蒯乐昊
《聚焦》:焦雄屏对话姜文
《总是一步之遥》:廖一梅
《姜文:第一个二十年》:李孟元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姜文
《晓说》:妖怪姜文
《圆桌讲究派》:《讲究:讲究才是根本》
来源;桥下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