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古人不需要贤明的皇帝,立长子就够了

古人不需要贤明的皇帝,立长子就够了

自古以来,王朝选拔继承人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立长不立贤,从周朝到清朝,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办事的,只有在很少的几个时间段被改成立贤不立长。

很多人疑惑了,立贤不立长不是天经地义的吗?难道长子就因为早出生几年就一定要当皇帝治理天下,他的弟弟能力再强也不行?这不是搞笑吗?现代企业管理都知道用KPI绩效考核来选拔人才呢,古代的制度太low了,要是我回到古代当皇帝,一定选拔最贤明的皇子当皇帝,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如果你抱有这种想法那你就错了,几千年古人精英总结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教训,哪有这么简单就能被否定的,立长不立贤是非常有道理的。执行这种选拔制度的封建国家,国体最为稳定长久。

立长不立贤的由来

立长不立贤最早记载于史书,是周朝,这是史书所能记载的最远王朝,实际真正的历史,可能比这个还要久远的多。

周王朝严格来说还不算封建王朝,是大大小小的部落联合体,执行的是奴隶社会制度,周天子只是最大的部落之王而已,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历代周天子通常会迎娶另外一个大部落的女儿做王后,强强联合才能震慑天下。

所以,周朝的皇帝,一定是嫡长子出身,立长不立贤这里所谓的长,并不是第一个出生的男孩,如果非正宫所生,就算出生再早,再得皇帝喜爱也没用,当太子的,一定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周幽王试图挑战这个规则,他把太子给废了,打算立一个自己喜欢的妃子所生的王子,王后不服,试图保护自己的孩子,周幽王就把王后也废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要知道周朝的王后全是大部落的嫡女出生,周幽王的王后是当时申国君主的女儿,本来是打算当皇亲国戚全力辅助自己的外孙登基的,如今被废了,连自己女儿也被废了,这还了得,要是那个“小杂种”登基了,不仅荣华富贵成了泡影,说不定整个家族都有被斩草除根的风险。

于是,申国君主造反了,还联合一个国家缯国并请求犬戎一起攻打皇宫,把周幽王给灭了,然后把自己的外孙给扶上位,称周平王。于是西周灭亡,东周创立,当然很快也亡了。

所以,周朝铁律,立长不立贤。

立长不立贤的强化

周朝灭亡后,原来的部落纷纷割据一方,其中最强的五大部落称自己为春秋五霸,然后分裂为战国七雄。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废弃了立长不立贤的传统。

之所以废弃,是因为外部战争压力太大,根本轮不到考虑帝国延续稳固的问题,分分钟自己这一代就扛不住了,而诸多王子也有为国分忧的职责,很多王子都曾经去敌国都城当过人质,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谁怕谁啊。

但是王子那么多,既然不立长了,那么谁继位就要看谁能获得士大夫的支持了,获得最多士大夫支持的人,可以登基,所以很多没有实权的公子,为了能登基不断的给士大夫让步,很多小国后来慢慢衰弱,都是因为王的权利不断的被士大夫给这么一代一代的削弱。

所以战国之后,立长不立贤的传统得到了强化,最终成了几千年不变封建帝国的治国之本。

贤明的标准很难确定

这个传统,到了清朝被打破了,而清朝也不是故意打破的,清朝立国之初,也是明文规定立长不立贤的,奈何清朝的历史太奇葩了,从努尔哈赤开始,历代权力更迭的时候,清朝都面临着内外大乱的局面,根本没条件实行立长不立贤,只能靠血腥的杀戮,最强的那个上位。

好不容易灭了明朝,定鼎中原,康熙三大征扫平了南明所有残余势力,形势终于稳定了。但是这个时候,康熙又活的太久。康熙22岁的时候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到了55岁的时候,皇太子已经35岁了,康熙依然感觉自己可以再干500年,于是就把皇太子给废了。

废了之后,诸多皇子们为争夺太子之位自相残杀,这个时候清朝没有外部压力了,康熙也还健在,自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重新立胤礽为太子,然后又废掉。这种心态和现在很多高管不愿意培养自己补缺人员的心态是一样的。

而康熙诸多皇子九龙夺嫡的时候,朝中大臣一致拥戴八阿哥为贤王,但是康熙就是不立八阿哥,最后让“阴沉”的雍正登基。

为什么康熙不立贤王,是因为这个贤明的标准实在太难确立了,何为贤?朝中大臣一致说他贤,他就真是贤王了?

大臣也是人,屁股决定脑袋,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皇家考虑的,而是为自家考虑的,越是让利给官僚阶层的人,越能得到官僚阶层的拥戴,康熙让雍正登基,绝对不是老眼昏花,而是睿智的表现。

如果让“贤明”的八阿哥登基,那下场和春秋时代的士大夫慢慢侵蚀皇帝权利的情况又有什么分别。

有个段子可以很好的形容皇帝选拔贤王的困难程度。“1,2,3,4,5,6,7,8,9”请选出最特别的那个数,很显然你说哪个都是有理由的,哪个给自己塞的钱多,哪个就是最特别的。

皇帝选拔能否绩效考核

既然贤王如此难以辨别,能否采用现代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很简单,每个皇子分封一块领地让他们治理,谁的政绩最好立谁当太子。或者给予一只军队,谁的战绩最强,立谁当太子。

这种制度当然可以选拔出最贤明的皇子,如果他能顺利登基,我相信他也一定是个明君。但是很可惜,这种制度给帝国带来的结果会是毁灭性的,因为除非某一个皇子的文治武功有碾压性的优势能直接镇压其他竞争对手,否则一定陷入内战。如果第一名和第二名差距不大的时候,用手中的军队来一次沙场对决分胜负是最常见的选择,这种皇族内战,多来几次,再强的帝国也直接完蛋。

但是实际上,都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一个皇子不太可能比另外一个皇子优秀太多,能力相差无几最后用战争结束竞争,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是极大的。

外国还有更离谱的行为,奥斯曼帝国的每一个皇子,十二三岁就要到地方上任职历练,一个个的全锻炼成人才了,但是老皇帝一死,因为没有太子,所以谁先回到皇宫谁就会是皇帝,因为他们都在基层锻炼过,也都拿得出手。这些皇子跑回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军队屠杀其他还在路上的皇子们清除竞争对手。

但是其他皇子会引颈待戮吗?肯定不会啊,凭什么你跑的快一点,其他人就得死,你以为你是精子啊。所以其他跑的较慢的皇子会立刻返回自己的根据地,拉起大军进行叛乱。奥斯曼帝国的每次权力更迭,都会元气大伤,最后就亡了。

所以,皇子的选拔是不能用绩效考核制度的,否则国家会死的更快。

立谁当皇帝其实都差不多

其实,任何一个大企业,如果掌舵人离开几个月马上就一败涂地,那这个企业肯定是个不健全的企业,掌舵人能力强企业发展会快一点,掌舵人能力差,这个企业也没大事,离开谁都能转的企业才是正规的大企业。

古代的管理制度虽然远逊于现代,但是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其管理体系之庞大精细也不是现代一个大企业能比拟的。皇帝的能力强或者不强,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如果皇帝之位悬而不决引发内战,那影响就很大了。

而实际上,如果你从全国上亿人里面选拔人才,最后选出的人可能会极其优秀,远超一般人的能力。如果你从皇帝十几二十个儿子里选,再强,他又能强哪去。皇帝是人才不代表他儿子也一定是人才,现代多少著名企业家,从四五个孩子里选拔最有能力的那个人接班,但是其能力依然远逊于自己,甚至远逊于中层干部。

而一个帝国的大臣,都是上亿人里面选拔的精英,他们当职业经理人就好了,皇帝能力再强也不会有这些人才强的。所以,直接立嫡长子为太子,然后从小细心培养,接班的效果一定不会太差。而选拔贤王的确可能选到略好的君王,但是会引发内战,实在不划算。

立长不立贤,是古代智慧的精髓,其核心原因是因为贤明的标准太难确定,被大臣拥戴的贤王,一定不是贤王,而其他方式选拔均会引起内战,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嫡长子。

而实际上,这种各行业既得利益阶层只拥戴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为“贤王”的困境,也同样出现在现代社会的很多领域。

来源:紫竹张先生 WeChat ID:zisedegu6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774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