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也许,有过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才能看懂《金瓶梅》的慈悲

也许,有过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才能看懂《金瓶梅》的慈悲

image

作者:梅澹然

题主是很有悟性的人,直觉相当敏锐。《金瓶梅》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你都一定会得到新的感悟。

有些朋友划出了一个读《金瓶梅》的年龄阶段,但我斗胆妄言一句,一个人的成熟度,与年龄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成熟与否,最关键的是看阅历的丰富程度。一个十几岁就饱经人世沧桑的少年,也许比一个顺风顺水、一生安乐的老者还要成熟。所以,想读就读吧,别迷信那些长者的教诲。要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人到老死都不成熟,他们一辈子也懂不了这本书。我就读过一个七旬专家的金瓶梅评论,幼稚迂腐之处不胜枚举,大概因为他终生没有走出书斋一步。

那么何谓成熟呢?就普通人而言,能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而哲人的成熟,更在这之上:他们能对人生在世的难处和痛苦产生悲悯之心。

但凡伟大的文学作品,伟大的作家,无不有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从一个对所有人都看不惯、批判一切的斗士,成长为了晚年宽容平和的长者。他经受了一辈子的风雨洗礼,才看到世界上每个人都如同一条小河,小河汇在一起,形成一条混沌不知所往、却又生机澎湃的大江。哪怕是那些他曾经看不起的庸人,哪怕是抱有不同理念的敌人,莫不是这浩瀚洪流中的一部分。所以一切执念都丢开了,他开始用慈爱悲悯的目光来看待芸芸众生。

而东方的兰陵笑笑生,没费这么多艰深的思考,就自然地达到了这一境界。五百年来,中国再无这样一本对世情极力揭露,又对世人满怀同情的书。这才是《金瓶梅》最独特之处,也是兰陵笑笑生的伟大之处。

我十七岁第一次读《金瓶梅》。当时是出于好奇,但开卷就被书中泼辣的语言所震撼,那些活泼的字句如同瀑布倾泻,又如同满目繁锦,让年少的我眼花缭乱。初识歇后语女王潘金莲的威力,和杨姑娘、孟四舅的斗嘴,我惊叹原来古人连骂人的话都这么丰富,相比起来,我们现代的语言是如此贫瘠。当时只是觉得这些语言很有味道,至于内容,无非是日常鸡零狗碎,也没看出什么深意来。

十九岁第二次读。那次读到第三十三回《陈经济失钥罚唱,韩道国纵妇争风》,里面一个小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韩道国的老婆王六儿和小叔子偷情,被邻居捆了游街。此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须臾围了一门首人,跟到牛皮街厢铺里,就烘动了那一条街巷,这一个来问,那一个来瞧,都说韩道国妇人与小叔犯奸。内中一老者见男妇二人拴作一处,便问左右站的人:“此是为什么事的?”旁边有多口的道:“你老人家不知,此是小叔奸嫂子的。”那老者点了点头儿,说道:“可伤!原来小叔儿要嫂子的,到官,叔嫂通奸,两个都是绞罪。”那旁多口的,认的他有名叫做陶扒灰,一连娶三个媳妇,都吃他扒了。因此插口说道:“你老人家深通条律,相这小叔养嫂子的便是绞罪,若是公公养媳妇的,却论什么罪?”那老者见不是话,低着头,一声儿没言语走了。

这时候,我觉得兰陵笑笑生的眼睛真是太犀利了。《金瓶梅》里不仅主要人物没一个好人,连路人甲都是坏的。一个只出现一次,出场不过一分钟的老头,竟然都是个扒灰的公公,这社会岂不是烂到了骨子里?这次读完全书,我的理解进了一层:

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有病的。

二十一岁,我第三次读《金瓶梅》。这时候,我初入社会,见识了很多人和事,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存压力,夜夜和一群满脸倦容的上班族一起挤地铁回学校。在这座大城市,即使是夜晚,地铁上也满是行色匆匆的人。有些人累得睡着了,却又不时被客户的电话吵醒,还得强打精神热情相迎。有些人一脸木然和沮丧,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脸上却出现温柔的神色,一个劲地哄孩子别等自己,先乖乖睡觉。回到学校已经深夜,尚有清洁工人在冬日的寒风中打扫街道上飞扬的废纸。说实在的,我以前是一个精英主义者,觉得社会上无知、反智之人占了 99%。即使看了再多描写贫困、庸常生活之不幸的书和纪录片,我理智上虽然同情,心底里却是带着优越感在看这些“庸碌”之人。然而从那时起,我才感到这“庸碌”之中有多少坚韧又伟大的力量,才想到那些“乌合之众”其实是由一个个这样努力生活着的个体组成。在这个世界上,连一棵小草都在努力生存,那些我瞧不起的人,又有多少是没有尽力的呢?

这时候再读《金瓶梅》,我哭了很多次。官哥儿死的时候,我和李瓶儿一起哭了;李瓶儿死的时候,我和西门庆一起哭了;庞春梅祭奠潘金莲时,我也哭了。饶你天不怕地不怕,蔑视一切人伦道法,当你最爱的人逝去之时,你还是如此无力。我泪点极高,四娘的煽情催泪对少年时代的我都毫无用处,更从未为古典小说中的角色,哪怕是林黛玉哭过。但长大后的我,竟然为几个大恶人洒下了眼泪。不得不再次佩服兰陵笑笑生的笔力。

犹记得庞春梅哭潘金莲:“可惜你一段儿聪明,如今都埋在土里!”这种悲恸,真可称万古同悲。回想起来,在《金瓶梅》产生的那个年代,又有谁不是这么可悲。不仅死于天灾人祸的百姓可怜,高高在上的人又能怎样?皇上禁锢深宫犹如囚徒,大臣深陷宦海难复东门黄犬。就连万历皇帝和郑贵妃的爱女,都被宦官蒙骗,嫁了个病秧子驸马,新婚守寡,郁郁而终(见《万历野获编》)。就像《金瓶梅》中热闹之后是无限落寞,那个年代,又有谁是幸福的呢?

这一次我得到的感悟是:在一个不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不幸的。

以后再读,还有种种零散感悟。譬如孟玉楼这个人物象征着什么,陈经济、庞春梅和潘金莲、西门庆的对应关系,这本书的一个轮回结构……等等。在此不再赘述。总之随阅历增长,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打心眼里佩服兰陵笑笑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一边用犀利的笔锋将人性的丑恶批判得淋漓尽致,一边又对这些丑恶之人予以了悲悯和同情。世上聪明之人不少,看得透彻之人也不少,但聪明人往往狷介有余,宽厚不足。要知道,厚德载物比自强不息难上千万倍。而在看得透彻之后,还能心怀大爱,这样的人一千年也许只有一人,这样的作品一个民族一千年也才能出现一部。有人评价《庄子》,是“眼孔极冷,心肠极热”。这句话,千载之后唯有《金瓶梅》足以当之。

兰陵笑笑生何许人也?我想他必然是一个浮沉于俗世,深知俗人之恶,也深知俗人之悲的人。他的一生,应该不怎么得志,处于社会下层。正如开篇所说,一个人的心智,与阅历有莫大关系。为何老杜说“文章憎命达”?只因命不达的人,才最能理解普通人的辛酸苦辣,才能写出反映人类灵魂深处共性的文章。试想,一个一辈子节节高升的官僚,能否理解无数小人物拼命努力却难以出头的苦闷?一个一辈子众星环绕,万千宠爱的幸运儿,能否写出求之不得、肝肠寸断的苦恋篇章?也许他们能写一手漂亮的闲愁诗词,雄壮文赋,但像《金瓶梅》这样描写世俗之人悲欢离合的小说,决不可能出自这种精英阶层之手。

当然,我这说法只是出自感觉。若要求证据,那么早已有很多学者研究过,从《金瓶梅》中的韵文手笔粗疏,和对上流社会的描写明显不实上,可以否定兰陵笑笑生是大官、名士的说法。干货很多,言之确凿,以理服人,大家有兴趣可以一看。

另外,虽然我觉得《金瓶梅》很伟大,不在《红楼梦》之下。但我也同时欣赏《红楼梦》,那是另一种风格,各有优劣,何必生生争个第一第二。《红楼梦》创造了一个很美的世界,同时又有对美好事物之脆弱的哀伤。越年长之人,当越对这种美好又脆弱的东西怀有柔情。唯有中二少年,才自以为看透了社会黑暗,嘲笑一切美好事物,事事都要发一番政治狂热。所谓心结,就是像这样执着于一种观念,乃至为之仇视鲜活的真情与生命。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意识到任何抽象的观念,都比不上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就如仪琳不顾清规戒律,令狐冲打破善恶是非——那个时候我们也就没了心结,也就真的读懂了《金瓶梅》的一片慈悲之心。

来源:知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848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