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 6》的胜利是汤姆·克鲁斯的胜利。作为好莱坞明星制生产出的最后一位巨星,他用一部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很 1990 年代的电影,成为了当下电影市场上的一个异类,并因此收获了足够多的票房、口碑和名声。
1990 年代中期,汤姆·克鲁斯出于对同名电视剧的喜爱,启动了电影版《碟中谍》项目的拍摄。当时的他出演了《壮志凌云》、《雨人》、《夜访吸血鬼》等电影,成为了极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明星。凭借个人品牌掌握了对于制片厂更大的话语权之后,阿汤哥说服了派拉蒙将《碟中谍》的版权交给了他,并为他投资 7000 万美元。
阿汤哥的个人意愿奠定了整个电影系列的风格,真人实拍、减少特效的使用、并且全部亲自上阵。而这在日后也塑造了阿汤哥爱岗敬业的人设。就像在《碟中谍 6》宣传的时候,观众能够看到的大多是,阿汤哥 106 次从 25000 英尺的高空中一跃而下完成跳伞段落的拍摄,以及他在高楼间来回穿梭时造成脚踝 2 处受伤的故事。
部分也是出于巩固人设的需求,阿汤哥在电影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也在不断升级。《碟中谍 3》,他吊在一根绳子上,从上海陆家嘴的一栋高楼荡到了另一栋。《碟中谍 4》,他依靠高科技手套贴服在迪拜塔的外墙攀爬。《碟中谍 5》,他扒着一家飞机飞到了 1500 英尺的高空。而到了《碟中谍 6》,他沿着一根绳索爬上一架正在飞行的直升机上。
如同《碟中谍 6》特效总监 Wade Eastwood 在采访中所说,这些动作随着电脑特效的发展,都可以在绿幕之前完成,但这个系列电影的风格并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于是,当阿汤哥根据事先的设计,从直升机下悬吊着的绳索坠落时,导演 Christopher McQuarrie 说他从剧组的通讯系统中听到有人尖叫,“我们失去了阿汤。”
很显然,观众喜爱的就是不要命的阿汤哥。这种喜爱已经超越了那种浅薄的看明星出工出力,并因此获得一种高高在上的快感。在某种程度上,阿汤哥具有了鼓舞人心的感化力量,尤其是在考虑到阿汤哥已经 56 岁了的情况下。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曾经盛行的好莱坞明星制的力量。
在 1960 年代之前,好莱坞制片厂如流水线般运转。要让出产的电影赢得足够的观众,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卖点,而这个卖点就是明星。制片厂与明星签订长约,为他们打造人设。亨弗莱·鲍嘉是外冷内柔的硬汉,玛丽莲·梦露是性感的女神,奥黛丽·赫本是高贵的代名词,詹姆斯·迪恩则是反叛风流的化身。
阿汤哥赶上了好莱坞明星制的尾巴。最初,他是作为一名青少年偶像成名,此后慢慢建立自己帅气、迷人、但又努力的形象,也就是现在大众认知中的样子。除了和山达基教暧昧不清的关系,以及早年在片场对导演指手画脚以外,阿汤哥就几乎没有什么黑历史了。几十年来,阿汤哥就像最传统的好莱坞明星一样,维持着自己的人设,以及他在电影市场上的影响力。
阿汤哥没有变,但好莱坞变了。就在第一部《碟中谍》上映的 1990 年代中期,好莱坞开始转向。电脑特效取代了阿汤哥这样亲身上阵的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理论上,阿汤哥不再需要在高楼间跳来跳去,把自己折腾到骨折,而只需要在绿幕之前,架起几块离地二三十公分的木板,轻轻松松跳一跳,然后把拍摄素材丢给来自全球各地的数字特效师,让他们在电脑上修修补补。
另一方面,好莱坞越来越看重开发既有的 IP。与阿汤哥通过角色塑造人设不同,各种 IP 的角色本身成为了赋予明星人设的主要力量。克里斯·埃文斯被粉丝昵称为“美队”,很少有人会提起他在几部漫威电影的间隙还出演了奉俊昊的《雪国列车》,而埃文斯也被默认成了是美国队长那样高大、英武的标志性形象。但汤姆·克鲁斯还是汤姆·克鲁斯。
《碟中谍》是围绕着阿汤哥打造的电影,而其他的系列是 IP 的衍生产品。两者之间完全不同的诉求解释了为什么当《碟中谍 6》在 2018 年上映时,它看上去和其他的好莱坞大片并不是同一种电影。亲自上阵和绿幕表演不一样、拳拳到肉的格斗和漫天飞舞的魔法不一样、基于物理法则的世界和建立在科幻想象上的世界也不一样。
这种差异或许并不足以让《碟中谍 6》在票房上压过其他类型的电影。根据目前的走势,前者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有望超过 10 亿元,而诸如《速度与激情》《侏罗纪世界》等电影都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但至少,中国观众出于阿汤哥的敬业精神,都为这部电影打出了好评。8.3 的豆瓣评分不仅是这个系列的最高分,也压过了今年以来大部分的引进片。
当然,阿汤哥在敬业之余,似乎也显得太过自恋。在这样一部几乎由他个人完全主导的电影里,他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吹嘘阿汤哥所饰演的特工伊森·亨特是如何智慧、勇敢、无私、且具有牺牲精神。
这很符合阿汤哥的人设,但电影这么拍,真的不会让观众觉得尴尬吗?
来源:好奇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