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网易博客关闭,还记得当年的大V韩寒们吗?

网易博客关闭,还记得当年的大V韩寒们吗?

绝大多数的博客,都是半私人化的写作——不为人看,只为记录。

博客也捧红了一大批写作者,其中80后最为熟知的是韩寒,从文学到体育,从历史到公共话题,当年各大门户网站的名人博客,多达几千人。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博客时代为何终将逝去。

image

网易博客凉了。8月21日,网易宣布将从11月30日零时停止博客运营,关闭服务器,届时用户将无法登录网站。

从2006年9月1日推出至今,网易博客正式运营约12年,对于很多80后来说,博客是他们逐渐远去的青葱岁月。

有人甚至说,在那个年代,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看他的博客就对了。谁都会在博客里写一些属于自己的小心情,小秘密,放着那些再也回去的中二犯傻时刻,然而这些博客记忆就要像“历史”一样尘封了…..

博客为什么会火

博客诞生于1997年,在中文互联网流行写博客,已经是2005年左右了。此前,网民主要活跃于BBS。无论刷贴、灌水、盖楼,普遍交流用语都是短小和碎片化的。论坛的特质是重互动而轻阅读体验——看一篇贴子,像杂烩,分不清主次。

与现实世界一样,互联网世界也在持续进化。BBS的诸多不足,通过进化出的新产品博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主动拥抱大众的愿望,就能使网民始终保持新鲜感。所以,博客的概念出现之后,互联网的运营者们纷纷瞄向了它。一时之间,各大门户网站,博客成为标配。而一些较小的网站,也把博客纳入运营体系,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个专一运营博客的网站。如《娱乐至死》所说,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这话移植到互联网上,就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有被操纵的共鸣。

于网民而言,使用某种互联网产品,看似自主权在己方手里,但网民的自主权是被运营者操纵着的。首先人有跟风的天性。尤其在互联网上,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迅疾,一旦新事物被更多的网民接纳,很多人便不由自主的会跟着去做,曾经的博客、偷菜等红极一时的玩意,都是这样火过来的。

或许你会说,你有个性而且定力很强,不会轻易被牵着鼻子走。这话可能是真的,但做出与大众相悖的选择,其后果除了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在生活中产生诸多不便。人需要交流和互动,一旦自身被边缘化,不安甚至焦虑会让人无所适从。即便你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但由此导致的生活中的不便,你绕不开。到最后,实际情况会逼迫剩余下来的一部分低头。

于是,在运营者助推和网民跟风的共同作用下,一夜之间,开博客写博客成了最流行的事情。以新浪博客为例,最火爆的时候,每天大约会产生30万篇文章,45万篇评论。

image

被操纵的共鸣和共赢

绝大多数的博客,都是半私人化的写作——不为人看,只为记录。而在运营的结果下,依靠博客也走红了一大批的写作者。

其中80后最为熟知和推崇的,是韩寒。他的博客文字精致而且充满技巧,读起来畅快淋漓,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人。所以,韩寒博客的访问量,在那个人人都愿意写网络日记的年代,很快便轻松过亿。

博客那些年,围绕在韩寒身边的话题,除了公共批判和叛逆,还有退学和写作。现在回头去看,当初那些热度或许有推荐的因素在里面。但能够引发大众的共鸣,至少也表明彼时社会的心态。热点话题的推作和网络词汇的创造,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传播热潮,比如现在物是人非的“长春国贸”和“卓伟”,都曾是博客上娱乐领域的爆料大佬。

当然,在博客里还有其他专业写作者的身影。从文学到体育,从历史到社会公共话题,当年各大门户网站的名人博客,多达几千人。而一般的草根博主,也都以能拿到一个名博为荣。

这些博客写作者在运营者的助推下贡献优质内容,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流量效益。另一方面,网民浏览博客不仅仅是娱乐消遣,优质的内容能让大众学到不少东西。推荐产生流量,而流量又吸引更大范围内网民围观,博客写作者在各自领域深耕下去,想不火都难。高峰时期,韩寒一篇博文的阅读量就达到上百万。对那些千万级以上的博主而言,出书、接广告,有名更有利。

另外,在某些公共话题领域,有的事情未能通过专业的媒体报道和披露,但博客的存在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无形之中拓宽了公共领域话题讨论的空间。一些爆料,或是有深度性的新闻调查或评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出现在媒体上,但最后通过博客,曲折的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运营者、写作者和网民三方,都有收获,这是共赢。

image

生锈镰刀割不断韭菜

互联网上产品多,各领风骚三五年。2009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微博、公众号的次第出现,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昭示着博客——这款属于PC时代的产品开始走下坡路了。

韩寒的新浪博客,停更于2017年,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其博客更新就已经近乎至无了,这可当作是博客由热逐渐变冷的风水岭。

微博兴起,几十个字就能展示和分享,还有热闹的参与和互动,仅此一项,就把绝大多数的博客使用者召唤来了。对这些用户而言,玩博客毕竟是跟风,不信可以去看看他们的博客有没有更新。既然有了新的好玩的,何必还写博客呢。再者,如果不是爱好写作,那么博客对大部分的网民,也就不会再有任何吸引力。

而智能手机时代的公共领域写作,逐渐移植到了公众号以及其他各种自媒体上,于是大小写作者们,也就抛弃博客这个平台了。

大众是产品的基础,互联网运营者决心把大众引入新的产品领域,就等于在挖原来产品的墙角。没人玩了,流量不存在了,自然也就死了。但任何产品的消亡就像进化一样,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带有延续性。在新的替代者身上,或许还能看到老一代产品的影子。

比如现今的长微博形式,其本质和原先的博客一样。再比如网易博客虽然即将关闭,但用户数据可以整体搬迁到它的lofter平台上。而后者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

顺应时代和网民的心理诉求,才能不断推出新的互联网产品,进而不断营造出跟风效应。产品操控权,虽然是在互联网人的手里,但互联网人不会傻到去逆天。毕竟,顺茬割韭菜,韭菜们才不会凌乱。有流量在,才永远会有效益。而那些老旧的产品,就像一把把用的生了锈的镰刀,扔掉不可惜。

所以互联网人的心态是,面对产品,后来者永远不敢嘲笑先前者,因为拍死你的,在你刚出现伊始就已经在集结了。

至于情怀,交给怀旧的网民吧。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867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