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9块,这是近来蚂蚁金服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统计90后月储蓄得出的数字。数字前冠以“仅有”,其意不言自明。
掐指一算,90后最小的19岁,领头羊也不过才29岁。至少一半人还在学校,参加工作者,事业亦还处于始发期。更不要说,各地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参差不齐。这个一刀切的数据看来并不准确。
所以啊,即便想耍流氓,麻烦也请专业一点。储蓄力虽然不明朗,可舆论还是普遍认为:90后是很会花钱的一代。这锅,背不背呢?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90后真的攒不下钱吗?
明明有吃有穿,何必破衣烂衫
或许你听过这样的故事:说历经苦难的父亲,无论在外还是在家,饭菜洒落碗外,皆捡拾吃掉。这习惯,肯定不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形成的。反过来说,90后没有上代人经历过的饥饿感,自然也很难形成忧患意识。相比30岁以上的几代人,大约1.7亿的90后,无论是生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还是有着田园记忆的童年,他们从小至今,物质生活在各自阶层内都相对富足。
当然,这不能一刀切。毕竟从小吃着肯德基长大的孩子,与只能吃方便面的孩子还是有区别的。不过,经济发展优劣的差别,和过去现代有无的差别,并不在同一条逻辑线上。没有就是没有,有了,只是多与少的差距。
物质多寡,直接命定了90后的消费态度。你得承认,你买一盒两三百的月饼可能很平常,但把价格告诉家里的老人,能惊掉他们的大牙。正是这一点,构成了“90后很会花钱”的假象。
差钱吗?我给你垫上
没错,是假象。社会整体富足只提供基础,并不代表个体都很会花钱。这样看来,90后们还是会形成节俭意识的。可惜啊,社会整体的消费主义意识,不给你丝毫存钱的机会。
不信吗?拿起桌上的手机,看看淘宝又有什么新品推送;随便打开某个app,瞅瞅各类广告又在卖什么;然后再想想,现今有哪一个节日,还没有被买买买取代。更不要说,我这手机已经用了一年了,iphone xs出了,我得换一个。你想要什么,动动手指就能满足。没钱不要紧,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消费贷轮番轰炸。问问身边的小伙伴,谁没花呗,还有谁没开借条?
涉世未深的90后,处在消费主义冲击的风口浪尖。各类消费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5年到2017年,阿里巴巴平台线上跨境消费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已经超过了三成,消费金额略低于80后,增长速度是80后的两倍左右。而踏入职场的90后,其消费观念相比于上一代,更偏向于个性化和品牌商品。一些人会因为某个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而花钱,并不看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
相比于过去的实体店。如今不论你身在何处,都能网购各种商品。在某种程度上,这消弭了富裕和相对落后地区的购买差距。
即使你身处十八线小县城手里没钱,平台提供的借贷功能,使你每月承担的费用只有几百甚至几十块钱——差钱吗?我给你垫上。这种诱惑力不要说90后,年长许多的人都抵御不了。更不要说,商家针对不同的消费阶层,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不同品牌和价格的商品服务——买不起吗?这儿有便宜的。
虽说社会整体,都身处消费主义洪流。但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90后被消费冲击、诱惑、裹挟,所遭受的力度最大。站在浩若烟海的、充斥着各种诱惑的商品之上,你有多大定力不掏手机支付呢?
交租!交租!交租!
切……我就不支付,做个佛系青年多好。是吗?房租啥时候交!?房贷、车贷该还了。……
除了城市土著,部分90后都是飘泊一族。无论你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其他一二线城市,即便你真的抵御住了消费主义的诱惑,可在衣食住行的刚需花费面前,你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一线城市,设若你的年收入达到了50万以上,可与你收入相匹配的房价,会掏走你大部分的收入。当然,收入这么高的90后要么是吹的,要么凤毛麟角。对于月收入在万元上下的90后,已经供房的,压力满满;假如还在租房,至少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收入贡献给了房东。其余大部分刚踏入社会的90后,其实际月收入也就5000上下,甚至还要低一些。交租如同扔海里一块小石头,连个响都听不到。
据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北京市住房租赁的月租金均价为4649元/套,环比2017年下半年的4335元/套,上涨了300多元。贝壳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今年7月份,北京、上海与深圳三城的租金环比均上涨,涨幅分别为2.4%、2.1%与3.1%。二线城市中,南京与济南的租金环比上涨更为明显,分别为3.7%与2.4%。
你能想象,一套月租19000元的房租,一夜之间涨到28000元吗?虽然这种房子也不是给90后预备的。但在房价居高不下,房租涨涨涨的大背景下,不管你收入处于什么水平,事实是都给房子提前预支了。
房子以外,通勤、水电、话费、外卖等,也是必要的支出。尤其一线城市的通勤,工作和住地往往处于“两极”。不管你开车了还是挤地铁,除了花费真金白银,还在浪费时间这项隐形的金钱。
除了以上刚需花销,你不能生病,电脑和手机不能坏,还得祈祷朋友不发你结婚请柬。可每个人,总会有各种花钱的地方。于是借贷,就逐渐异化成了部分捉襟见肘的90后的刚需。
另据《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使用消费金融近50%的客户,年龄都在18到29岁之间。当中收入在2000元到4999元的,占总数的70%,其次是5000元到9999元的群体,而2000元以下以及10000元以上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几乎不使用消费金融产品。
不管这钱花在什么地方了,都从侧面印证着:要是有钱,我干嘛借?假使借来的钱用作消费,也只能说明消费主义盛行之下,年轻人更容易中招罢了。若陷入借贷死循环,更难以脱身。
有人建议回家,有的90后也这么做了。离开大城市房子和物价水平虽会下降,但返乡后也意味着工资下降。比如北京房价五万一平米,虽然县城的房价只有三千,可你的工资也会从一万以上直降到三千甚至更低。再者,消费主义的诱惑,不分城乡。
所以,无论你去哪儿,你的收入和支出水平,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是同步的。想躲也躲不开啊。
从消费层面相对的被动裹挟,再到生活层面的必须支出,90后虽然还不必经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压力,可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永远都是余额在减少。不管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储蓄对90后不会也不可能是优先选项。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的。
不同的收入水平,应对各自的消费水平。以往一年出国一次,今后不去了;过去穿品牌,如今地摊货也不排斥了。控制欲望 、消费降级,或许对高收入的90后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办法。
但回头看看拿着普通工资的人们,不克制都已经捉襟见肘了。若要再把裤带勒紧一点,那真的只能去吃土了。
而且,好像还不仅仅是90后。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