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公交车坠江事件反转,到底是谁在黑女司机?

公交车坠江事件反转,到底是谁在黑女司机?

当男性司机造成事故时,新闻报道中并不会刻意强调司机性别,而如果是女性司机,新闻必定将其称为女司机。

所以,司机就是指男司机,“女司机”不是指这位司机恰好是女性,而是一在归结事故原因:“女司机”就是造成事故的原因。

“知道”跟你谈谈,到底是谁在黑女司机?

image

10月28日10时许,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行驶至长江二桥时,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后坠江。(新华社/图)

最近,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河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悲痛。

一开始有媒体报道称,事故是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所致,而小轿车司机为一女性,一时引得各路自媒体、大V转发评论,对“女司机”群起而攻之,然而据警方最新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是公交车越过中心实线,撞上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失控坠入江中。

新闻反转之前,很多人对女司机口诛笔伐,一直以来,女司机被当成了马路杀手的一个代名词。在交通事故里,只要肇事方是女性,性别问题立马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以各种方式作出人身攻击。

如果在新闻中看到“女司机”,其形象必定是这样:把油门当刹车,倒车必出事故。而关于女司机的段子则更加离谱:如果你在晴朗时候发现对面开过来的一辆车突然打开了雨刷,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对方一定是个女司机,而她准备转向拐弯了。

女司机真的如此笨拙危险吗?事实是很难找到统计数据证明女司机比男司机造成的事故更多、危害更大。

整体而言,女性固然在方位感、应变能力等方面可能不如男性,但男性,特别是年轻男性好勇斗狠,爱开快车、飙车,出现酒驾、醉驾等情况较为常见,相反,女性开车时往往比较谨慎,所以,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男司机,特别是年轻男性造成事故的概率要高于女司机,而且危害程度也要更大。

image

2015年4月21日,重庆,在星光大道发生一起车祸,警方介绍称,越野车驾驶员侯女士违反交通规定,负事故的全部责任。(CFP/图)

例如,有媒体报道北京交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有139.8万女性驾驶员,占全体驾驶员总数的30.7%,然而,女性驾驶员负同等以上责任的一般事故(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总共只有176 起,仅占一般程序处理事故总数的3.3%;而造成了死亡的重大和特大事故中,女性肇事24起,死亡24人,分别仅占当年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的2.2%、2%。换言之,女司机肇事事故死亡人数仅约为男司机的五十分之一(当然这一比率并不精确,因为没有将实际行车里程考虑在内)。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对车辆投保时,女性司机所缴纳的保费都是低于男性的。这是由于车险费率有一套基于风险概率的计算体系,女性司机开车的风险较低,保费自然也低。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普遍的现象,然而让女性哭笑不得的是,在欧盟,女性车险费用原本是低于男性的,但2011年欧洲法院基于性别平等原则做出裁决禁止保险公司将性别因素纳入风险评估,也就是说,为了消除保险业中性别歧视,男性与女性司机出现事故率的差异不再被用于计算车险。这使得女性司机的车保费上涨了约15% 到40%不等,而男性则相应下降了。

尽管如此,当男性司机造成事故时,新闻报道中并不会刻意强调司机性别,而如果是女性司机,新闻必定将其称为女司机。所以,司机就是指男司机,“女司机”不是指这位司机恰好是女性,而是一在归结事故原因:“女司机”就是造成事故的原因。

司机是对一个大型复杂机器即时操控的工作,需要准确的判断和敏捷的操作,传统自然认为只有理性冷静的男性才能胜任。女司机的出现挑战了这种专属垄断局面和人们的传统观念。这在男权社会自然引起反弹,所以,女性司机被贴上“笨拙的”、“不理性的”,甚至“马路杀手”的标签,这些“缺陷”接着被无限地放大和嘲笑,用以掩饰对女性挑战的焦虑和不安。所以提及“女司机”,不管是堂而皇之的新闻还是民间流传的段子,在其娱乐的外表下都隐含着男权宰制下对女性突破垄断、挑战传统的嘲笑、敌意和排斥。

image

重庆公交608路女司机李梅和她历年来获得的荣誉证书。(新华社/图)

更可怕的是,这种歧视建立在男权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基础上,以至于很少有人会觉得这有何不妥。甚至连负有启蒙大众义务的新闻记者和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精英也没有意识到“女司机”一词本身就带有歧视的意味,而是加入到了对女性司机的集体嘲笑之中。女性在这些无所不在的性别歧视面前,多半既是受害者,也是其同谋。

其实,这些歧视也并不仅仅是针对女司机,但凡一种职业身份前面若是冠上“女”字总显得另类,如女总统、女博士、女经理。正是因为将男性视为标准,才会在女性获得这些身份时注明“女”。

所以龙应台曾感叹:“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很遗憾别人发觉了龙应台是个女性。”突然之间她不再是教授而是女教授,不再是作家而是女作家,不再是博士而是女博士,总而言之,被人发现正身之后她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女人。读者关心的不再是她的文章而是她的家庭,记者关心的不再是她的观点而是她的生活。

这是1985年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发表的《自白》。三十年过去了,这种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似乎依然没有改观。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001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