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
「华尔街日报」写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报道。
Netflix一直都是以数据洞察出名的,就是尽可能的通过用户数据来逆向的指导影视创作,最终实现收视奇迹,比如「纸牌屋」就是这么设计出来。
尽管在传播过程中时有神化其大数据应用效果的夸张成分,但是归根结底,以数据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依然是Netflix的立足之本,但是这家公司在赢得市场胜利之后,当前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还有进入传统的影视圈里,追求名利双收的结果。
但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老家伙」们,其实一直不太待见这家随时可能威胁到自身地位的互联网公司,包括Netflix选片参加各个电影节,都会遭遇各种古怪的刁难,说你申送的电影没有进入院线,直接就在网上播放了,这不符合电影的定义,所以不能参选。
Netflix总是气得不行,但又无可奈何,毕竟现在是你要人家带着你玩儿,你不放低姿态,就会更受苛责。
于是在Netflix的高层团队里,「妥协派」开始占据上风,压倒主张不对好莱坞低头的「硬刚派」。
比如「同妻俱乐部」这部剧集,Netflix的线上数据显示,当投放广告的剧照海报里没有主演简·方达而只有她在戏里的搭档莉莉·汤姆林的时候,在美国本土的点击率是最高的——鬼知道为什么美国人不喜欢简·方达——所以运营团队就要求在推广素材里拿掉简·方达,以求更高的转化率,这是非常理工男的逻辑,对吧。
但是好莱坞那边就炸了,你他妈的这么做,是不是搞事情?在宣传里把一个主演去掉只留另一个主演,艺人、经纪人、经纪公司会怎么想?以后还有谁敢和你合作?见鬼的算法,老派的电影人根本不买账。
你们也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放在东亚的饭圈文化里,一个偶像组合拍了电影,结果官方的推广物料里只有其中一个成员,其余人等全都不见踪影,那该会掀起怎样的一场腥风血雨?
总之Netflix在讨论很久之后,决定迁就好莱坞的规则、按住工程师的异议,还是把简·方达放进海报里,反正如果不是「华尔街日报」挖出这么一个料来,大概简·方达一辈子都不知道她还无意识的经历过这么一场撕逼。
而且还真有耿直的工程师因为接受不了Netflix选择绥靖而非真理提出离职,Bob Heldt就是其中之一,他说Netflix和好莱坞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水深火热,「洛杉矶人不像硅谷人那么相信数字。」
简单来说,就是Netflix赖以为生的技术优势,逐渐在被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挑战和撬动,后者认为关系才是影视制作产业链上的润滑剂,你不能忽视这个名利场里人性的重要,而只是对数据进行交代。
比如Netflix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度来决定剧情的走向——甚至是否砍掉一些剧目——但是好莱坞则认为这是在侵犯编剧团队的自主权,两边经常会就这些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技术团队拿着数据图表列举理由一二三四,好莱坞的制片人则充耳不闻,觉得对方根本不了解甚至都没看过作品本身,纯属外行指挥内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Netflix越来越容易迁就好莱坞了,一些按照数据来说应该被中止的影视项目,为了取悦制片人而被人为给了免死金牌,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首席产品官Neil Hunt卸任了,接替他的是和好莱坞那边更加密切的Greg Peters,后者从洛杉矶挖来了不少人,都是传统电影工业出身,在文化上和Netflix的技术帮发生了很大的摩擦。
当然,虽然政治斗争的程度与日俱增,但是Netflix的市场表现近年以来还是非常出众的,所以很多潜在矛盾是能够被掩盖的,就怕哪天增长开始出问题了,到时候内部的甩锅战争恐怕会相当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