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胡波自杀后获金马大奖,《大象席地而坐》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胡波自杀后获金马大奖,《大象席地而坐》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2017年10月12日,29岁的青年导演胡波在北京自缢身亡。2018年11月17日,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剧情长片两项大奖。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相当矛盾的电影。

片中既有类似于像杨德昌式的那种极度锋利的东西,电影里的主人公也无数次跳出来直抒胸臆,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无论是那位教导主任说的,每个时代的日常都是差不多的,不止这个时候痛苦,其实无时无刻都会痛苦。也有片中那位老爷子王金说的:理想只有当它不在本地的时候才有意义,当你真的去到那个地方之后,它就不存在了。还有章宇在中枪之后。对着两个小孩嘶喊,你们都是垃圾。这其实都是导演胡波对这个世界的愤怒嘶喊。

但这部电影与杨德昌的不同在于,我们从杨德昌的愤怒里面看到的是一种爱,是一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强烈情感,而从这部电影中,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纯然的厌恶。它并没有试图去搞清这个世界到底为什么如此的野心,它过早地产生绝望,而且对这种绝望心安理得。

1

影片的野心很大。里面涉及的东西也是包罗万象,这里面既有家庭问题:有父子的之间的恶语相向,有母女之间的相互攻击,有儿女对于父辈的无情抛弃。

也有当下的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比如教师与学生的不伦恋情。

从家庭内部到整个社会范畴的全景式的扫描,这是影片在广度上的野心。

还有从时代维度上的,几个主人公横跨青年、中年、老年。少年的残酷青春,到青年中年的生无可恋,再到老年的老无所依,这层层递进中,我们能看到影片试图从中把握住整个中国社会当下精神现状的一种野心。

但与这种壮阔的野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内在的单纯。就像影片里面那个教导主任所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他曾经看到很老实的人通过殴打和虐待小猫来舒缓自己的内心,而他作为旁观者,也从旁边无来由地获得了一种快感。

他说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每个人都通过给别人制造痛苦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痛苦,或者忘却自己的痛苦,讲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恶和自私,而这也是影片中讲的,这个社会之所以如此的一个内在机制。

片中韦布的父亲因为自己被开除,于是将所有的怒气转移到自己的儿子身上,而黄玲的妈妈,由于婚姻不幸,加上谋生的艰难,也是通过对女儿的责骂和羞辱,来获得内心的平衡。而章宇所饰演的于城更是如此,当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爱情的时候,他选择去找他好朋友的妻子偷情,被发现后导致了他好朋友的自杀。

image

章宇在电影中扮演混混于城,他睡了好友的女朋友,导致好友因此自杀。隐瞒事实的同时,他想去满洲里避避风头、看一看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 图 / 网络

这种痛苦因果的依次传递互相感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最终让每个人都生不如死。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解读,但这个世界如此庞大复杂,这种解释也太过笃定,以至于从某种程度上显得幼稚。

2

这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诉说欲望的电影。这种强烈的倾诉欲望,让整部电影有着一个统一的调性,就是那种无路可走的绝望氛围。那种灰突突的天气、灰突突的楼,与那些面无表情的演员一起,构成了一种让人几乎窒息的压抑气氛。

但这种强化从某种程度上又让这种表达失去了可信度。影片的影像实际上泄露了主创的真正想法。所有的主角都处在前景,都是大特写,都是漫长的长镜头,而且这些长镜头用的都是浅焦镜头,这种浅焦镜头让除主人公之外的所有环境及人物都变得虚幻。

这是一个只有我存在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我的情绪才重要的世界,这是一个由我来决定我与世界关系的世界。

既想讲这个世界的真相,却又只有我,这是这部电影的基本悖论。所以体现在人物上,就是既自恋又自戕。

刚才我们说的那些镜头语言就泄露了他的那种极度的自恋,而自戕则体现在主人公的自我厌恶上。

片中唯一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是彭昱畅所饰演的韦布。他试图保卫自己的友情,因为他相信他的兄弟是无辜的,他试图保卫自己的爱情,但他热爱的姑娘却和学校的教导主任有一腿。他拿着一根铁棒,以为能搞定这个社会,但在那些社会流氓面前,他就像一个傻子一样可笑,被骗了一次又一次。

image

彭昱畅在片中扮演高中生韦布,为了给自己的兄弟出头,他失手将同学推下楼梯。同学的哥哥便是章宇扮演的混混于城。他害怕于城来报复,便到处躲藏,想去满洲里看传说中的大象。 图 / 网络

即使这个最像英雄的人物,最终也要通过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一种微小的自尊。在他推倒了于帅开始他举步维艰的逃亡时,他唯一做的英雄事迹是抢了那些老头的毽子,因为只有在这些老迈的老人面前,他才能拥有那种卑微的权力感和存在感。

而于城这个角色,则是通过自我矮化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平衡感。他用自己不是个东西这一心理机制来抵抗他对朋友死去的愧疚,这是他另类的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良心谴责。

自恋让影片过于强化这些人物所处的困境,但自戕则赋予影片一种反躬自问的尖锐感。所以说,影片并不止是在说这个世界是个混蛋,而是这个世界是个混蛋,我也是世界混蛋的一部分。

3

影片对于救赎的态度也是非常矛盾的,但与前面的矛盾不同,这种矛盾是这部电影中真正最为空灵的地方。

他们已经知道彼岸没有救赎,但他们仍想去彼岸去看看。那种心怀希望,又心怀绝望,心里惴惴不安又忧思重重的矛盾感,让影片前面部分过于拘泥和坚实的东西变得松动,从而有了一种人生真正的呼吸感,最后他们在踢毽子的时候,远黑夜的深处所传出来的一声大象的鸣叫,像命运的当头棒喝,如此踏实,又如此空虚。

生命是疼痛的,这,显然也是个真理,但过于在意自己的疼痛,那就不可避免的会沦为矫情。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某种程度的矫情,但是它又在某些瞬间意识到这种矫情。

这里面内在的张力或者裂缝,是这部电影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当然,这也是这部影片最遗憾的地方。

它还是太爱自己,对自己的恨意不如对这个世界的恨意那么多。如果它真的能够平等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龌龊与不堪,也许这部电影,会因此变得更为浑浊,从而让影片有一种更丰富的层次,和一种这部电影里缺少的宽容与温柔。

image

导演胡波在《大象席地而坐》的拍摄现场。 图 / 网络

来源:每日人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060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