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国女人都嫁给了什么

中国女人都嫁给了什么

image

要说现在年轻男生最发愁的事情,估计就是找对象了,现在的女生似乎眼光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现实。即使有了对象,准备结婚也让人发愁。不仅要操心遥遥无期的首付,还要面对丈母娘要彩礼的要求,常常感到压力山大。

这样的你,听到父辈谈论自己当年靠几封情书抱得美人归的光辉事迹,或者祖辈描述当年只谈觉悟的纯真革命感情。可能都会情不自禁感慨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些美好的年代。

那么,当年的女性真的啥都不要吗?如果不看钱,那中国女人都看上了什么,嫁给了什么?

找个工人当对象

老人回忆过去,总是隔着美化的滤镜,似乎在过去那个朴素的年代,结婚都是只看感情和觉悟,从来不谈那些庸俗的条件。然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即使是朴素的计划经济时代,女性选对象也要看条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地位高待遇好,是婚姻市场上女性眼中的“香饽饽” 。当时还流行着“ 一工、二干、三教员,宁死不嫁农民汉”的择偶口诀,嫁给工人“又有面、又有油,将来还要住大楼。”这么一比,现在的女生倒是挺含蓄的。

image

一家机械厂里吃饭的工人们,曾几何时,这里的工人可都是姑娘们眼中的理想结婚对象 / 视觉中国

即使是干部,比起工人也有些逊色。干部最早实行的是供给制,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后来虽然有了工资,但县级干部的工资仅仅与八级工相当,而且工人还有奖金。因此干部不如工人吃香,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宁嫁交通员( 薪金制),不嫁海昌蓝(干部)”

工人也很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当时一位拖拉机厂工人,就规划找对象之前,先买齐大皮鞋、料子服、手表,自行车这四大件高级装备,准备借炫富撩妹。当时的官方报告还很看不惯,称这种行为是用“金钱引诱女方”。

image

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的70年代结婚必备“老三件”,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如果加上手表就是常说的“三转一响四大件”了 / Wikipedia Mk2010

不过选工人还是选干部,和该考清华还是北大一样,是少部分幸运女孩才能够考虑的问题。在当时严格的户籍控制之下,城乡通婚几乎不可能。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爱上了城市里的劳动模范,那这基本是一个爱情悲剧的剧本。

当时洛阳某棉织厂女工结婚条件就很现实,“不是城市人不要”,如果男方回乡就断绝恋爱关系。也有农村女孩一心想嫁到城市,结果却被骗子骗婚。

image

60年代的彩色结婚照。这对夫妇双方都是石油工人,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 视觉中国

不过,尽管农村姑娘在城市里很受伤,农村的小伙子想得到她们的青睐还是很难。当时年轻女孩找对象,和现在一样也看工作身材长相人品,而且还多了一样,看政治成分。如果出身中农家庭,就很可能招致女方家里的反对。

当时男青年最头痛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彩礼。和通常的说法不同,让不少男生头疼的彩礼,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死灰复燃的,而一直是结婚必备的条件之一。

根据调查。1972 年,北京市大兴、怀柔等县70% 以上,想结婚就得给彩礼,在广东甚至更普遍。有时候彩礼甚至多达500元以上,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几万元。不仅要钱,还要送东西,包括自行车、缝纫机、粮食,甚至要负责老人的寿衣和棺材。

image

1985年,花市东街,一个男人在搬木材装修结婚新房。即使在那个年代,婚房和彩礼也给了男方不少压力 / 视觉中国

其实早在50年代,彩礼就已经被明令禁止了。而且彩礼还是封建旧俗的代表,官方文件里直接把收受彩礼叫做“变相买卖婚姻”,每次运动都少不了改造它。可彩礼却是越改越坚挺,逼得当时的男青年只能干点私活赚钱,还要被批评“到处搞私捞,搞投机倒把”。

概括来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女性还是非常看重男方的条件。只不过当时钱不够万能,一个工人身份,一张城市户口上有着很多有钱也不能买到的福利,这才是当时姑娘们最看重的。当然,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否则你连彩礼钱也出不起。

短暂的知识分子热

1977年恢复高考后,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文化有学历的男性,成为那个年代女性追逐的宠儿。

尤其是大学生在毕业后有一个“国家干部”的身份,是非常亮眼的优势。如果一个农村男性通过学习考上了大学,也会成为城市女性中意的结婚对象,而不会像今天这样被骂凤凰男。

image

清华大学,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们在图书馆学习。他们中有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也有人收获了中意的伴侣 / 视觉中国

这股热潮,从当时的征婚广告可见一斑。1985年某报纸刊登的352例征婚启事中,有学历的90 人中,明确提出要求对方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有39 人,占43.3%。征婚启事中提到家庭的,也都写得是“知识分子家庭”。

按照作家毛尖的回忆,在80年代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里那些流浪诗人就备受女生追捧,有女生在宿舍为他们偷偷提供住处,还有女生把自己的饭票分一半给这些诗人,美其名曰供养。可以说,当时诗人才是真正的校园爱豆。

这么看来,爸爸靠几首情诗就获得妈妈芳心的故事,可能不是他的自我陶醉。打动妈妈的,不仅是他那几首抄来的汪国真诗歌和王洛宾歌词,还有当时对知识分子追捧的环境。

image

1986年,公园里的一对情侣。那个年代用诗歌换来的的爱情,恐怕源于对知识分子的追捧 / 视觉中国

然而,知识分子还没热上几天,就过气了。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知识变现的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分子的收入有点跟不上时代。当时有句形象的名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反馈也很快,征婚启事的变化如实反映了这一点。根据统计,从1985年-2000年,女性择偶时对男方学历的关注有所下降,她们已经明白好学历不代表好工作,更不代表高收入。

image

李可甜蜜依偎在自己多金未婚夫的肩头,并称他是“完美的老公”。虽然不是择偶的唯一标准,但开放市场后女性对经济条件的关注有所上升 / 《失恋33天》剧照

不仅是学历,女性对于职业和户口的关注度也下降了,相对地,财产、事业进入女性最关心的条件之列,甚至挤掉了身高的位置。女性择偶的理想型从高帅富,变成了单纯的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对性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征婚启事里很少有人会明说这个,但是从离婚报告里,可以看到性生活的重要性。农村相当一部分离婚的原因,是性生活不和谐。

image

车晓扮演的少妇提出婚后“一年一次”,相亲立马告吹。这方面的不和也是一部分人离婚的原因 / 《非诚勿扰》剧照

1990年,浙北某地区法庭受理的离婚案件中,有5件是由性生活不和谐引起的,并且全部由女方提出。其中2件是女方“吃不消”丈夫频繁的性要求,说来了月经也不放过她。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另外3件是女方抱怨男方丧失性生活能力,她简直成了活寡妇。

找对象看条件,没毛病

美化过去,主要还是对现状不满。看看网上论坛对于男人为什么不结婚的回答,就能发现他们的怨念有多大。似乎女人都成了唯利是图的势利眼,结婚的目标就是盯着男人的车子房子票子,否则免谈。

确实,现在的女性比过去更看重收入和房子。有研究对比了50年间三代人的择偶要求,发现最晚结婚的一代女性(在1987 -1996间结婚),对对方住房、收入的要求更高。

image

相亲角灵魂拷问,答:没有房,基本没戏;有房,也不一定 / 视觉中国

不过,其实全世界的女性,都倾向于找条件更好的男生。美国的一项纵贯研究就发现,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前景好的男性。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解释,由于女性在婚姻和生育中投入更多,自然希望男性可以在物质上支持自己。这和男生喜欢年轻漂亮的女生一样,都无可厚非。

而且,女方在婚恋市场上看似强势,可以提要求,挑选男性。可事实上,很难说她们从结婚中得到了什么实惠。

虽然女性更看重男生的条件,但是大部分女性没有高攀。研究显示,六成夫妻结婚时收入相当,九成夫妻户口相当,教育水平相当的也有五成以上,而且夫妻间的条件还有越来越相似的趋势。门当户对的同类婚,才是而且将长期是中国婚姻的主流。

image

虽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像张雨绮和王全安结婚时那样说出“是我娶了你”,但在大部分婚姻中,女性都没有高攀 / 视觉中国

另外,对房子这个夫妻间最重要的共同财产,女方很少有支配权。

根据2012年在北上广深的调查显示,90%以现金支付和70%以房贷支付的房产,女方都有出资。与之相对的是,尽管两家都出了钱,但是80%的婚房房产证上写着男性的名字,而女性姓名只占30%。

image

2017年5月,一对年轻夫妇在看房。虽然大部分情况下买房女方都有出资,但房产证上却通常只有男方的名字 / 视觉中国

出现这种情况,有一部分原因是女方在购房时的出资小于男方。不过在购房时出资少,并不能说明她们势利或者吝啬,而是缺乏家庭的支持。有研究表明,父母愿意在儿子购房时提供较大的经济资助,但即便是负担得起,他们也往往拒绝为女儿助一臂之力。

如果女方出生在儿女双全的家庭,几乎没有父母会无条件资助女儿购房,而不资助儿子。这让女方在婚姻中的出资变成了纯粹的支出。这项研究还是主要在北京等大城市开展的,在农村,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image

可怕的是,时至今日,对于一些农村姑娘来说,嫁给谁依旧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而取决于谁能给更多彩礼 / 视觉中国

所以说,在结婚这件事上,女人虽然一如既往的看重男人的经济条件,但是她们真的没有占男人的便宜。除非是专业的婚骗,比如翟欣欣这样的。

来源;出品 | 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微信号:WelleStudio16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082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