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国外博主写差评赚上万美元,那国内差评师的生意经呢?

今年的双十一和双十二陆续过去了,你买买买之后,有想过给淘宝商家评价吗?

即使淘宝商家基本有设置“差评师”拦截软件,也就是专门拦截那些好评率低的买家。但“差评师”的手段层出不穷,商家难以防微杜渐。

“知道”(nz_zhidao)为你开扒国内差评师的生意经。

国外一位知名网红博主曾透露,每在Instagram上发表一次博文,就会有公司支付给她1.5万美元,因为40%的粉丝会选择购买她所推荐的商品。

网红的力量不可小觑,每20个网民中就有3个关注网红。据Twitter与Annalect的调查,网民对社交网络的信任度甚至比肩对朋友的信任度,许多网民会选择购买网红推荐的产品。40%的Twitter用户表示自己有购买网红所推荐的商品的经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接产品软广告的同时,不少网红博主开始“碰瓷儿”,兼职“差评师”。获得艾美奖最佳化妆奖的造型师Kevin James Bennett在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上自爆,有美妆品牌以7.5万至8万美元的报价,请他对其竞争对手品牌旗下的产品,发布详细差评。

另一位美妆网红博主Marlena Stell也称,自己曾面临同样处境,“这是100%真实的,而且天天都在发生”。

这种差评生意与知名网红博主的名气相关。那么国内的差评生意是怎样的?

差评师与电商发展

与之不同的是,国内差评师的生意则与电商的蓬勃发展直接挂钩。

多年网购经历让网民们有一种本能反应,网购需以评论来判断商品好坏。不少网民在网上浏览商品时,都会特别留心评论,甚至在点开一个商品后直接奔向评论区。

有数据显示,68%的千禧一代信赖在线评价。90%的消费者看不完10条评价就会作出选择,可见用户评价比商家描述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买家在购买一件商品时,又常常“货比三家”,他们会特别留心评论中的差评。数据显示,22%的消费者看到1条差评就会放弃购买,如果看到3条,这比率会升到59%。商家如果有4条以上的差评,会吓走70%的潜在顾客。

对于电商商家而言,评价=转化订单=搜索排名。如若收到差评,整个店铺的权重及信誉都有危险,差评会直接影响店铺排名、宝贝搜索排名、推荐展示量等等。因此当商家收到差评后会极力扭转,基本手段为换货、退货或补偿。

差评本可为营造透明的电商环境献一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产品信息。可不少人抓住商家的软肋,电商平台的漏洞,当起了“差评师”,想在差评产业链里分一勺羹。

与普通买家不同的是,“差评师”买下宝贝,收货后会故意给予差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向淘宝店主索要金钱。

“差评师”的个人信息账号基本为网上所买注册四件套(身份证照、用户手持证件照、实名手机号码卡、实名银行卡)注册而来,淘宝收货地址为全国各地的旅馆。即使卖家追踪到个人信息,被暴露的买家信息也并不属于“差评师”本人。

团队化的“差评师”

即使淘宝商家基本有设置“差评师”拦截软件,也就是专门拦截那些好评率低的买家。但“差评师”的手段层出不穷,商家难以防微杜渐。

单打独斗难以赚取丰厚利润,团队化的“差评师”机构遍布。这种机构人员则来自全国各地,可全天上网穿梭在各大电商平台的中小网店中,寻找适当机会,敲诈卖家的“补偿”。这些金额通常在800-1500元,用于收款的微信或者支付宝账号也是网上所买。其中,通过进行同行差评所得收入可占团队收入的一半,

随着电商网购逐渐火爆,“差评师”成了一门“职业”。在“差评师”的QQ群或微信群中,由群里某一人发起对某一商家的差评攻击活动,随后以众包方式,临时招募“差评师”对该商家群起攻之,然后经由发起人负责出面敲诈,事成之后再进行分红。

职业差评师的违法行为不仅对其敲诈勒索的商家造成名誉、利益的损害,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判断,还影响了电商平台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时,职业差评师还将面临着刑事制裁和民事追责。

根据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敲诈公私财物数额达2000元以上,或者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的,构成敲诈勒索罪。这同时也意味着,即使敲诈数额较小,只要两年内实施三次以上,也构成敲诈勒索。

2013年,全国首例恶意差评师敲诈勒索案一审在杭州上城区法院宣判,主犯杨某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其余11名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至一年二个月不等。

2017年11月,江苏海门对一起类似案件判刑,三名“差评师”敲诈5位淘宝家纺商家2万余元,最终获刑。在该案中三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选择店铺和商品,一人负责购买、收货、给差评,一人负责和商家联系实施敲诈。

今年8月深圳龙华警方破获了一起夫妻差评师案件,他们用恶意评价多次敲诈勒索一位淘宝电脑商家至1万余元。

恶意差评的行为违反《民法通则》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商家的名誉权,破坏商家的商业信用。今年11月8日,首例电商平台诉差评师案在江苏省海门市开庭审理。阿里巴巴请求法院判令赔偿1元,并在淘宝网主页赔礼道歉。



一不小心成了背锅侠

普通网购者也有可能背锅“差评师”。在名为“差评吧”的百度贴吧内,淘宝卖家在帖子“差评师”中曝光买家的ID、姓名、电话号码、收货详细地址,更有甚者直接贴上了买家的个人照片。

这些淘宝卖家的行为已经触犯消费者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由此可见,消费者提供给卖家的个人信息,卖家有依法保护并保密的义务。而差评贴吧依旧保留此贴并无所作为,也是触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那么如何寻找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有卖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宝贝后,如果不满意可直接申请退货退款,不要留住不满意的宝贝还给予中差评。某些卖家认为,消费者间接长了“差评师”的气焰。

买家发表差评,也属其自由言论,这又有什么错?但却极有可能被曝光个人信息。电商平台又该如何保护买家的个人信息?

因此,电商平台逐渐健全其信用评价机制,强化人们的规则和法律意识十分重要。

不过,追溯差评产业链根本,要想杜绝“差评师”这一灰色产业,还是得先扫清网上的公民隐私泄露危机。只花费数百元,就可在网上购买身份信息,注册电商账号,购买商品,而后进行差评,敲诈勒索店家可获800-1000元,甚至获取更高额的“赔偿金”。除去违法成本,这可是笔只赚不赔的买卖。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