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六小龄童体”爆红:全民造梗的网络狂欢

“六小龄童体”爆红:全民造梗的网络狂欢

随着网民的“洛阳铲”扒出越来越多六小龄童黑历史,六学之庞杂体系也终于被建构起来,实现一统。

“知道”告诉你,“六小龄童体”是如何爆红的。

image

最近一段时间频频“招黑”的六小龄童终于坐不住了,昨日他回应“黑料”传闻,声称:未经核实的以讹传讹,最终会变成谣言。

这件事源于B站和微博上刮起的一股“六学”之风,在2018年末最后一大瓜落地之际,“六小龄童体”横出江湖,引发模仿狂潮,更是催生了“六学”走红。

这年头,如果你还不懂六学?那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从齐天大圣到六学宗师

六学,顾名思义就是“六小龄童学”,凡是章金莱老师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写过的字,出过的书,都在研究范围之内。随着网民的“洛阳铲”扒出越来越多六小龄童黑历史,六学之庞杂体系也终于被建构起来,实现一统。

image

从许知远被全网黑到六小龄童被全网嘲,拉人下神坛总是一件很爽的事。曾经可以亲手将其捧上神坛虔诚信奉,现在也可以打碎神话对其鞭挞,爱的时候可以叫小甜甜,粉转黑后,就只喊牛夫人。

然而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毁誉参半,喜欢与讨厌总是一线之间。

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变成了虚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身份的调换背后是人设的崩塌与网友对其态度的翻转。虽然说在娱乐圈人设崩塌已经不足为奇,但对一个没吸毒、没出轨,业务水平还过关的老演员集体炮轰,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究一下的。

当年zqsg追《西游记》的毛头小子,现在都已经是手捧保温杯的中年油腻男。而曾经对《西游记》胡乱改编喊打喊杀的六小龄童,晚年竟疯狂代言此类游戏,果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王境泽的真香定律,六老师也不例外。

深究起来,六老师的人设崩塌不是没有迹象可循。

2008年就有网友质疑六小龄童,2016年的时候“六学导师”的@NE恶灵就开始搜集六小龄童的各种黑料,靠关系进入西游剧组,背着86版《西游记》导演走穴,这些都被挖了出来,成为网友的嘲讽点。

《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去世,章老师却在视频里宣传自己的电影,这场“灵堂卖片”是其口碑崩塌的催化剂,12月有网友爆料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的画像则让六老师的口碑急转直下,“六学”也由原来一小撮人的自娱自乐变为了全民参与的狂欢盛宴。

从猴年一边倒的捧到今天一边倒的黑,眼见着他万人追捧,眼见着他万人捶击,2016年六老师在高光时刻,一定没有想到不过就是两年,沧海却已变桑田,曾经讨伐猴年春晚导演的火最终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而六小龄童在此前的各类采访视频,微博发言都成了恶搞和二次创作的素材,真的应了那句话“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六学”不断被重新解释解读,又因为六小龄童自身具有的高知名度和流量,而引发更多人的关注,自成一家。六学家们更是化悲愤为创造力,让“六学”成功出圈,造就一大网络文化奇观。

image

全民造梗,六学出圈

2018年微博网友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现在可以将这个结论扩充为复读机的本质是六小龄童,现代孔乙己的称号送给六老师。

每逢讲座必定模仿孙悟空走路、每提改编问题必定吐槽孙悟空谈恋爱、每条微博都能够顺利延展到自我营销,从黑发到白发,六老师在不断地自我重复中逼疯网友,让“六学”研究的网络梗也给大家提供了快乐源泉。

论起“玩梗”,没有人比得上现在的网友。在如今狂欢成为日常的网络生活中,解构的幽灵无处不在,“群体感染”的机制让“六学”这一模因实现裂变式传播,冲破圈层,走进大众的话题榜。

模因论认为任何可以被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观念、语言、文化都是属于模因。弗朗西斯·海拉恩提出,“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并随后被传递,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制圈。”

不管是出于插科打浑也好,讽刺戏谑也罢,网友不自觉或自觉地将六小龄童的语录“同化”,在《西游记》作为集体记忆的光环加持之下而对“六学” 有了更深的“记忆”,在带有空白的“模因框架”中延伸出了“说到……想起……中美合拍电影……文体两开花……”的固定句式,并伴随相关表情包将“六学”进行“传输”。

这套“模因框架”切实验证了“万物皆可六学”,无论你本意说啥,生搬硬套、起承转合也能给你扯回来,这届网友的语文老师大概会伤心欲绝,以前写作文时这些孩子怎么就不能不跑题,这样好好的圆回来呢?

“六学”这套话语体系指向的是六小龄童对西游话语权的垄断,过度地自我营销与刻意标榜。正是这种垄断和复读消磨掉了网友此前累积的好感与情怀。于是乎,黑六小龄童已成一种政治正确,我们仿佛陷入了一种唯恐落后的情绪与盲目从众的习惯里,用恶搞达成一场反抗,为戏谑涂上娱乐的色彩,而狂欢过后只剩一地鸡毛。

不过对于这种狂欢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网络流行文化体系下的梗和模因总是如同一茬茬韭菜,割不完还会迅速冒出,“六学”之后,下一个网络热梗已经在出炉的路上。

“六学”的出圈也与社交货币密不可分。社交货币是一种通用物品,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获取认同感与联系感之前对于自身知识储备的消耗,其实就是所谓的“谈资”。“六学”就是一种“谈资”,网民通过传播“六小龄童梗”,形成“确认过眼神,大家都是六学家”的认同感,而这种群体共鸣,是通过消耗社交货币获得的。

那时的追捧并不一定就是真的多喜欢,现在的反讽也不一定就是多深恶痛绝。只不过是网民面对生活压力时找到的解压阀与情绪宣泄口。它以一种戏谑和调侃的口吻使人脱离庸俗的日常,进入网络赛博空间,戴着面具起舞,复制“六学”语录刷一下存在感,消耗社交货币获得认同感,有乐子可图何不掺和一下?

image

所以六老师也不必如临大敌,公开回应让大家适可而止可能会更加招黑。在这里也给六老师支个招,如果想要重回事业巅峰,或许可以考虑上《吐槽大会》,毕竟好多明星在此成功洗白,实在不行,那就跨界广告营销圈,绝对也是妥妥的文案大神。

说到大神,我就想到了《西游记》里的各路神仙。明年年初,中美合拍的西游记即将正式开机,六老师可以一脸诚恳地说:“我继续扮演美猴王孙悟空,我会用美猴王艺术形象努力创造一个正能量的形象,文体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135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