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2018年流量的终点和起点:知乎/豆瓣

2018年流量的终点和起点:知乎/豆瓣

作者:S.A.M(来自豆瓣)

2018年的知乎:

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裁员,但今年知乎大量裁员和7月份的百度流量控制有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过去几年,大部分人第一次打开知乎都是因为搜索一些关键词带去的,随着知乎的商业化运作,没有拿到半点好处的百度直接把大量的站外流量导流给了自家产品,比如熊掌号和百家号(前者团队已经被枪毙)。

以下是知乎2018年半年流量断流暴跌统计:

image

虽然上了腾讯的车,但是流量只有一半不到,PC流量实实在在减少了70%:

image

然后就是大家所听说的300人裁员(知乎有1700员工),根据离职员工的表述,实际上的裁员人数高达30%,也就是500人左右,主要涉及商业化团队和视频团队。当然,受影响不单单知乎一家,但是知乎可能是最依赖搜索流量的一家网络公司。这些主要是问答型网站结构决定的——所有的关键词流量都要搜索引擎带来,但是并未给百度带去更多的收益。不过知乎也不是坐以待毙,直接抱了新大腿,在下半年很快看到了微信内置搜狗搜索引擎提供了知乎的搜索结果。只不过,单纯作为了信息提供方而已。

把握不住流量,知乎的生死也就在不远处,可能的结果被腾讯全部吃下。如果今天还去注册知乎希望运营大号的,可能没有用户红利期那么香了,毕竟没有百度流量扶持,新用户基本不会增加了。

image

当然,做自媒体也不好受,今年很多订阅量超过100万的公众号,单篇阅读量不足1万,可见凄惨悲凉。很多大平台也把流量全部倾斜给到自己的内容创作中心。阿里通过淘宝平台给阿里自媒体提供引流,今日头条,微信这些,通过这些计划给自家提供稳定的广告流量来源。根据这个逻辑,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熊掌号做不起来了,因为熊掌号的信息方在外部网站,很难控制商业化。

image

2018年的豆瓣

我们很多人在过去几年曾经在疑虑豆瓣是不是要死掉了,毕竟很多用户都快10年了,但是今天回头一看,豆瓣真是一头倔强的牛(或者更像“佛系”的水豚)。毕竟豆瓣在互联网上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这个存在跟其独特的产品特点有关,除了一次首页改版,什么风口都不挨。

记得10年前刚刚注册豆瓣的时候,豆瓣发了一封邮件,其中有一句:

希望在这里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

这是豆瓣的特殊之处。豆瓣书籍,电影,音乐合并在一起就是文青的天下,玩抖音,玩快手的用户基本玩不到这里,而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和豆瓣一样的内容网站,这种独特性让豆瓣的流量稳如老狗,增长不多,但是极其稳定:

image

豆瓣不在乎小文青推销自己家的淘宝店铺,也不反对发布个微信在上面的,也不会动不动封你账号,相比微信知乎来说,豆瓣的胸怀和眼界要高出一截。要命的是这样的一个网站非常克制广告,在PC端只有一个广告位置,我实在想不到哪里还有比豆瓣还干净的大网站,更不用说那么多急功近利的流量池。在这十几年的互联网急躁中,豆瓣像一个不入流的钉子户,慢悠悠钉在一个小角落上看着潮起潮落。

不过豆瓣依旧有非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我在过去日记中所写的那样,相比于知乎微博那样的明显话题流量关键节点分发,豆瓣的用户太分散,除了影音书也没有很好的用户互动体系(特别是新用户无法被挖掘),而对话题反馈的集中度可能只有鹅组第一大组了,不过豆瓣应该也有自己的考虑,今年在APP端其实也做了很多改进。

只是这样的慢流量,对豆瓣的用户增长,用户的互动并不好。一个新用户得不到任何的激励,他们使用这个平台的频率会很低,很多新用户在今天,基本都是为了给自己记录电影,读书,音乐,其他的该干啥还干啥。但是这种慢悠悠不同于急躁的网络,有时候也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力,毕竟到处都有的信息,会让人烦躁,同样的网站并不需要好几个。

对于自媒体玩家来说,豆瓣相对任何一个平台都要开放,缺陷是流量的入口太少。玩着玩着觉得没劲。

不管怎么样,豆瓣依旧是我每天用得最多的网站。

针对自媒体,说一些自己的感受:

1. 如果没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公号可以继续做,毕竟在朋友圈转发传播还是比较方便

2. 知乎没有必要注册,除非个别高流量话题可以蹭一蹭,否则没有什么玩头

3. 百度百家、搜狐自媒体、今日头条有更加广泛的流量,但是容易被封

4. 豆瓣是一个稳定且无效的社交工具,但潜力巨大,值得挖掘

希望2019年,互联网给我们多一些惊喜。

来源:豆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138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