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自由职业一定自由吗?

自由职业一定自由吗?

有调查数据显示,有36%的自由职业者赚得比上班更多,并且一半以上自由职业有稳定收入,甚至不乏通过从事自由职业实现了财务自由,可是这并非普遍现象。

“知道”跟你谈谈,自由职业一定自由吗?

image

自由职业者中,除了一小部分佼佼者可以自行定价外,大部分人会有“无力感”,无法逃脱被剥削的状态。(视觉中国/图)

转眼又到年终跳槽季,许多被公司榨干了身心的白领们高喊,再也不打工了,我要做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听上去又时尚又美好。《办公室的消亡》一书的作者范贺文说,工业革命就是场延续了两百年的错误,这场错误残忍地将人类困在固定的位置日复一日地工作,而新的纪元将带领我们回到前工业化时代,“我们已经处在劳作的末代,我们将重新变回手艺人。”

自由职业正在普遍化

以自由职业大国的美国为例:2016年自由职业者找工作平台Upwork 数据显示,美国有5500万自由职业者,占总劳动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自由职业这一独立工种在全世界的发展成熟,这几年也涌现了越来越多服务于中国自由职业的机构和组织。Elance-oDesk 平台的CFO透露,中国的自由职业者已经在其平台上赚了5千万美元,未来,全球的自由职业市场规模将达2-3万亿美元。

正如范贺文所说,数字革命带来的变革不输于当年的工业革命,远程通讯技术将很快终结我们原本熟悉的办公室。信息技术使得工作越来越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安排时间了。这也许是大部分不想上班的上班族们心中最理想的状态。

在手游《粉碎办公室》里那位供职于“奴隶科技”的主人公抡起了大锤砸烂了电脑,砸烂了办公桌,替广大受困的办公室居民出了一口恶气……然而,就如同“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永恒疑问,推开桌子、踢翻板凳的职场英雄们以后呢?是不是有了充分的自由,只见喜欢的人,只做喜欢的事了?

“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计划发起者林安发起了一个自由职业生存现状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自由职业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7%,在这些人之中:一半以上自由职业者自由时长不满一年。占比第二多的是工作2-3年的自由职业者。基本规律是:自由时间越长,人数越少。接近一半自由职业者比上班时赚得更少。这其中有29%的人虽然赚得更少,但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开销。而剩下17%不能维持生活开销的人中,超过一半人表示1年内会重新回到职场上班。

这个数据印证了社会学家林沃尔德的观点:自由职业者中,除了一小部分佼佼者可以自行定价外,大部分人会有“无力感”,无法逃脱被剥削的状态。大多数的“自由职业者”总是东接一个活儿,西做一件事,几乎永久地处于“未被充分雇佣” 的状态中,他们中的有些人是主动离开了稳定的工作岗位,但大部分是不得已而为之。

image

没有老板,也无法摆脱焦虑

然而,焦虑,是自由职业者最常面对的问题。几乎每个自由职业者都曾问过自己“要不要回去上班?”毕竟这所谓自由美好的自由之路,走了才知道有多么挣扎艰难。

赚不到钱的时候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思考要不要重新回到职场上班;赚到钱了更焦虑,思考自己的长远规划,思考当脱离了职场发展坐标系后,未来的发展道路该朝着哪个方向走,才不会在社会上失去竞争力。经济收入是自由职业者一切焦虑的源头。“我能不能靠自由职业养活自己?”是每一个想从事自由职业的人首先会考虑的问题。在“自由职业是否焦虑”这个问题中,43%的人选择了每天都在焦虑,53%的选择了偶尔焦虑,只有3%的人从不焦虑。他们的焦虑排行top3分别为: 经济收入、长远规划、自我成长 。

为了缓解焦虑,一部分人在工作外收入已经比较稳定,或者与工资持平时才敢正式开启自己的自由职业之路。但即便如此,大部分自由职业在刚开始自由的1-3个月,还是会因为收入的不稳定而陷入恐慌之中。一个创业的朋友说:“我自由职业第一个月的收入是超过工资的,但我更焦虑了,担心下个月赚不到这么多钱怎么办。”有时自由职业发展到中后期,经济收入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又会为职业规划和自我成长而焦虑:我要一辈子都做这件事吗?我现在做的事,几年以后还有竞争力吗?没有职场环境的督促,怎样在工作的同时快速成长?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的自由职业者,常常会陷入孤军奋战、没有方向感的焦虑之中。

除了焦虑感,还有人不知不觉丧失了行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整天呆在屋子里,埋头写作,不想出门,一直写写写,却没有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容易开始质疑自我。若最后的作品失败了,也没法把这种失败归咎于公司、体制或组织,只能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格林沃尔德用了一种毫不妥协的措辞,将此种现象称为“白领阶层错误幻觉的留存”。

image

焦虑,是自由职业者最常面对的问题。几乎每个自由职业者都曾问过自己“要不要回去上班”。(视觉中国/图)

自由职业的困境与未来

网上有很多攻略来帮助SOHO一族建立弱社交:比如去阳气十足生命力旺盛的健身俱乐部按时打卡,比如在咖啡馆或图书馆工作,以便沾一沾人气;或者搬到接地气的熟人多的社区,宁可被邻居好事的大爷大妈搭话,或者和楼下商贩吵一架,也好过死气沉沉的生活。

日本一些常年宅在家里们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终日闭门不出,一天到晚睡觉,不上学,也不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社交,情况稍微好点的,会趁晚上没有人的时候出去溜达一圈,情况严重的连房门都走不出去,年迈的父母只好通过门口的,垃圾袋来确定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还活着。

曾经有人说: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已发展成熟,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健全就行。在调查的自由职业者中,自由职业种类排行的前三名分别是:写作、设计和开店。和国内一些为自由职业者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一样,大部分中国的自由职业者们仍处在探索期。如此来看,无论是社保还是纳税都没有相应健全的保障体系的自由职业,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些数量庞大的宣言自由职业工作好处的书籍、帖子、博文、公号文们,鲜少提及自由职业者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境。比如在体会到满足感的同时,也体会了“大量的焦虑感”还有面对账单的“无力感”。

出于推销旅游产品的目的,有些公号文会极力宣扬自由职业者可以花更少的时间,赚到比上班更高的工资,拥有大把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有自媒体吐槽上班打工结婚生子育儿陪读,对这些“很丧失自我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不懂他们为啥要被生活牵着鼻子走,活得像只狗….可是,就如同类似“身体都管理不好,还能管理好人生吗?”这种话,一旦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就变得很可疑。

何况,格林沃尔德说:“关于此种新兴工作的小小讽刺在于,那些生产出工具以便我们云处理工作,以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办公的人们,他们自己却都是在办公室里坐着写出这些软件的……”以谷歌、微软等公司为例,也会有开放性的远程工作模式。

但是,这些个性满满的人们,他们的主要工作依然要在会议室里,和其它团队成员讨论着如何推进工作。那些程序、工具并不是待在咖啡馆里用平板电脑做出来的,更不是一边四处漫游一边工作产生的。

不得不承认,的确有部分自由职业者过着公号文里安利的生活“用最少的生命外挂,活出最丰富的生命体验”, 更有很多人,宁愿承担焦虑或孤独等后果也要享受自由,在调查中,有36%的自由职业者赚得比上班更多,并且一半以上自由职业有稳定收入,甚至不乏通过从事自由职业实现了财务自由,可是这并非普遍现象。

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无论选择了自由职业还是其它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必要为了宣扬一种生活方式而贬低踩踏其它生活方式。

何况,有一份固定工作、过安稳的生活、承担责任、照顾家人这种生活方式尽管平淡,但未必平庸,而且并不低人一等。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151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