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西西
很多年前进口柠檬一个卖 8.8,在肉包才 5 毛钱的年代,它是很贵的水果。有一天我奢侈了一把,买了这个我从来没有吃过的水果。我以为它像桔子那样剥着吃。结果,当我把好不容易剥好的一瓣柠檬放入口中,那强烈的酸涩感把我刺激得面容扭曲。天啦,这么漂亮的水果居然这么难吃,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当场将手中剩下的柠檬扔进垃圾桶。
前几年,第一次买牛油果,我在水果店挑选的时候,以为那些看上绿绿的,捏上去硬梆梆的牛油果是好的,而那些看起来发黑萎靡,捏上去软软的牛油果是坏的。结果我买了绿色硬梆梆的牛油果,回家用削皮刀削了半天,当我满怀期待地咬了一口之后,心里顿时大失所望:这什么鬼,还没地瓜好吃!
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会受到自身知识经验视野的局限。倘若只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间万物,就会产生无数荒谬的误会与偏见。
就如从前的我,曾误会柠檬、牛油果都是超级难吃的水果。实质上,不是它们难吃,而是我缺乏对它们的了解 ,没有掌握正确的打开方式。
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停留在自己刻板的印象里。当我学会了,如何享用一只柠檬,原来它应该被切成漂亮的薄片,用来泡水。当初令我反感的强烈而酸涩的味道,竟然是它的优点,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杯平平无奇的开水,瞬间变得清新灵动。
当我知道牛油果要等外皮变黑捏起来有点软,才意味成熟可供食用。而我最初嫌它寡淡无味,后来却因它这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百吃不厌,正因为它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可塑性极强,可以和很多调料食物搭配,成为水果界的百变女王。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有一个室友。她从小就讨厌番茄的味道,任何用番茄烹饪的菜肴她从来不粘。直到有一天,我在宿舍里,将自己个洗净的番茄切成片,再撒上很多白沙糖。生番茄鲜红艳丽,白沙糖胜雪,看起去十分可口。她在我的建议下,抱着怀疑的态度尝了一片……
万万没想到,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天以后,我们宿舍里每天都弥漫着生番茄的味道。而她每每将盛着番茄拌白糖的盘子 ,穿过床帘伸出来,建议大家也来几片。我们这些原本不嫌弃番茄的人,也无奈地摇摇头,谁能这样天天都在吃同一种东西的。从极度厌恶到疯狂喜爱,她好像要把过去十几年少吃的番茄都补回来似的。
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喜或者厌恶的事物,也许只是我们对它,对自己还不够了解。在简单的水果世界我们尚且会被自己的感观经验所蒙蔽。何况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亲自观察、触摸、品尝,有时候都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一种水果。凭什么,我们认为自己通过一面之缘、道听途说、通过网络的媒体的文字描述,我们就足以了解和判断一件事一个人?
罗胖在罗辑思维中也讲过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聋子,看别人放鞭炮,他看了半天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好好的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感观被屏蔽以后,无论他的观察多仔细,都没有用。
即使功能键全的人,不聋不哑不瞎,也常常会觉得别人言行不可思议,常会发表诸如此类的话:既然没有粥喝 ,为什么不食肉糜?这是源于见识浅窄。这就是为什么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力,基于足够的见多识广。
人生是一场罗生门,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他越来越开始知道自己的认知有局限,知道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人和人是不同的,知道自己看到的,所学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知道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保持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的能力,能够随时颠覆自己固有的观念。就像我们都知道西瓜是圆的,但它并不是宇宙真理,因为日本人制造出方的西瓜了。时间有可能改变一切。
所以有一天,当有人对我们说苹果是黑色的,或者某件和我们认知经验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时。我们应该对未知保持敬畏与谦逊,愿意思考与求证:他说也许是对的。而不是不假思索地骂他:你就是胡说八道。
如果一个人总是做这样武断的认定,觉得自己的经验永远是对的,西瓜只能是圆的,苹果一定是红的,穿特步鞋的相亲对象不好,某个人群都是坏人。或是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人或观点就拒绝和愤怒。就像坚持不甜的柠檬都不是好柠檬那样。就像一个人主动捂住自己眼睛和耳朵那样。那是对无知和愚昧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