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三体 X》作者宝树评电影《流浪地球》: 为什么《流浪地球》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三体 X》作者宝树评电影《流浪地球》: 为什么《流浪地球》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image

作者:Phenixus

(注意:本文中有少量非关键剧透,可能稍微影响观影体验)

《流浪地球》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科幻电影。

是的,必须用伟大这个形容词。

要知道,仅仅几年前,中国科幻电影的概念还是圆萌蠢胖的飞碟、西游记风格的外星人,山寨浮夸的机甲……并非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没有看过《星际穿越》或者《阿凡达》,不知道牛逼的科幻片是什么样子,而是大家潜移默化觉得,中国人现阶段只能也只配拍出这样的科幻片,甚至是更软的那种——披个科幻的噱头用五毛特效讲个尴尬的都市喜剧。如果有人说几年后中国就会拍出可以和《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相媲美的科幻电影,大概没几个人会相信。即便稍有一点希冀,也被某科幻巨著改编电影的胎死腹中摧毁得不剩多少了。

国产科幻片,在2019年之前,尽管也偶尔出过几部可圈可点之作,但总体来说,堪称电影中的国足。

所以可以想象,有《流浪地球》这样一部达到好莱坞水准的科幻大片横空出世,是堪称伟大的成就——相当于国足踢进了世界杯淘汰赛甚至八强。从它拍出的一刻起,就已决定了必将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采用了其基本设定和框架:太阳灾变,人类设法移动地球,让它“流浪”到南门二星系求生。但故事本身完全是新编的。这并不在意料之外,原著大开大阖,情节松散,很难照搬。电影中重新打造了地球在逃逸过程中险些坠入木星,一个临时拼凑的救援组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让地球重返轨道的故事,所有角色都是原创的。

但值得称道的是,电影并没有像某些影视改编那样随意安插一些和原著毫无关系的情节,让热爱原著的人群有挂羊头卖狗肉之感。故事主线中的要素,像地下城的生活、掠过木星的轨迹、行星发动机的作用等,都是取自原著的基础,与原著的设定基本结合得很好。可以说是一部“官方同人”。

出于市场考虑,情节本身的走向虽然仍保有原著中的宏大理想主义光辉,但主体是相当好莱坞式的:突如其来的灭亡危机,家庭问题重重的主角,承包各种笑料的队友,陷入绝境之余的峰回路转,亲人从对立走向理解乃至坦露心迹,重要人物牺牲,主角却在几乎不可能逃生的情境下活了下来,让故事有个Happy Ending……这些自然会令观众在目不暇给之余,想起一系列美国大片。当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经过融合与本土化之后的中国制造。

当然你可能会想——我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电影是不是中国制造,和观众有什么关系?即便有好莱坞水准,那比起其他好莱坞大片也不就那么回事么?好莱坞的水准之作恶评也不少,难道是中国人拍的就格外伟大?

的确,民族自豪感可能会让我们拔高一些东西,但这种共鸣有它的内在意义。譬如说,电影中提到过嘉兴这座小城市,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当提到时,整个放映厅内响起一阵惊喜的笑声——因为我观影的影院就在嘉兴地区。来看电影的本地人大概从来没想过,自己生活的地域居然会在一部似乎远离现实的科幻片里被提到。这种喜悦感单纯而由衷,和民族情绪并没有关系。

当然远不只是嘉兴,还有浓墨重彩描绘的北京、上海的高层建筑,出场过的济宁、杭州以及提到的其他许多地方。还有中国式的学校、广播、流行歌曲、顺口溜,还有春节,还有南腔北调的中国话本身……看到这些中国观众都会会心一笑,这种观影的愉悦是任何一部欧美大片无法给我们的。

而这一切并不是点缀猎奇的元素,而是想象中未来生活的一部分,是主角生存的土壤和根基,科幻内核和故事就从这里生发出来。通过电影所构造的整体,我们可以纵情想象中国和中国人的未来。虽然就具体设定来说,是可能性几乎为零的未来,但在这种想象中,中国人自己成为了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配角。这让我们体验到了自身的无限可能。也许我们永远用不着建造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但可能建造同样震撼的核聚变发电站或者星际飞船,也许我们将来不会在地下城庆祝春节,但也许会在太空城或者海底城市舞狮舞龙;也许地球永远不会飞向那黑暗深空,但我们的文化与精神会……未来是我们可以自己想象的,未来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的。

中国科幻电影中“中国人”主体性的确立,这可能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也是其最伟大之处。以前我们谈到中国科幻时,经常担心的一些问题和伪问题,比如“中国人拯救世界是不是很假”比如“为什么未来社会都是西方式的”,通过这部电影本身彰显的感染力,原则上都不再是问题。不太遥远未来,年轻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担心。

当然无须讳言,电影中也有不少缺陷,除却演技、台词层面尚有生硬之处外,采用好莱坞式的戏剧结构,保证精彩有余的同时也不免丧失了一些深度。而其特效距离好莱坞的顶尖水准也稍有差距等等。

特别要提到科技相关的方面,这对于一部科幻电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原著中逃离太阳系的方案,是在停转后利用太阳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绕太阳转许多圈之后,再高速飞出原轨道,接近木星也非巧合,而是有意利用木星的引力加速。可能考虑到需要的物理知识比较高深,这些在电影中一律从简,观众缺乏直观的感受,对流浪地球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其实只需要在恰当地方安插十几秒的动画讲解,便可以弥补缺憾。若有地球近距离掠过太阳、火星和小行星带的场景,便更加动人——可能是要求太高了,不过在宇宙的尺度上,的确还有更多潜力可以发掘。

另外还有个别难以忽视的硬伤,比如“木星引力忽然增强”这个重要设定实在过于低级错误——万有引力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而且也并无必要,同样的情节完全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电脑被陨石毁坏导致发动机大面积故障地球偏离航向”来实现。电影最后的解决方案可行性也是相当存疑,虽然是明显出于情节需要不必苛求,但总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不过发表于2000年的《流浪地球》小说也并非无懈可击,刘慈欣本人就承认过其中一些疏漏(如停止自转就没有昼夜的设定)。如果我们再仔细审视地球派和飞船派的争论,还可能发现推动地球的前提就站不住脚。但其磅礴万千的想象力、极具感染力的空间画面感,以及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气质,毫无疑问将人们对“科幻”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这篇小说是一篇有缺陷的伟大作品。

电影《流浪地球》是当年小说的影视化,但如“科幻电影元年”这个期许所预示的,它并非圆满的终结,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此我要不吝赞美它的伟大,不是因为已臻完美,而是因为它必将是更伟大之物的开端。

来源:豆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216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