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塞冬:去年和前年高考的时候,公众号都发了篇文章,讲为啥平民子弟还是尽量报考计算机和信息相关专业…现在还是这个观点。
家庭条件一般、没有天赋、也不是极端执着和勤奋的学生,最好还是早点抛弃不切实际的“理想”…
能力强的,也可以读一些容易转专业的,比如数学。
北大数学学院的本科生,选基础数学系的只有18%,其余选了金融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这些都好转金融和计算机。
记得此前微博也列过一些数据,说“大学技校化”是趋势。如果家庭条件决定了要打工,那还是早点为打工做准备:
1、哈佛每年颁发1600多个本科学位,同时发出900多个MBA学位,以及多种各几百个不等的“水“硕士学位。如今,非学术路径的职业性学位占名校颁发学位的大半。
2、至少1/3的北大本科生拥有经院、光华、数院金融数学和CCER颁发的经济类学位或双学位。大一觉醒、大二经双、研究生选经济/计算机大类、择业时选经济/计算机大类,这是许多中国顶级大学学生认识和改变命运的几个节点…
3、清华在过去二十年最成功的就是从工科为主转变为社科也非常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如今,清华的传统工科在高考时只能加上“自动化”、“国际班”等名头来吸引学生。
清华2018年转专业情况:生物接收21人,报名2人;工程物理(核能)接收20人,报名0人;航空航天接收24人,报名5人;化学接收10人,报名2人。计算机接收44人,报名63人;软件学院接收19人,报名47人——以前软院是被鄙视的。
感受下过去几年哈佛本科生毕业学位的变化情况:
a、艺术和人文:2011年347人,2015年273人,2018年243人,减少了1/3。
b、工程和应用科学:2011年137人,2015年261人,2018年315人,其中最大的增量是——计算机:2011年36人,2015年98人,2018年154人,7年4倍+。
c、社会科学:2011年806人,2015年696人,2018年635人。除经济学略增以外,其余的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减少了1/3。
d、自然科学:2011年380人,2015年445人,2018年470人,增量全部来自于统计学:13 -> 43 -> 61,统计学和机器学习/AI很相关。
哈佛2018年授予的1663个本科学位中,按数量排序:
经济学237、计算机154、政府学113、应用数学86、统计学61。
其背后的逻辑,还是这些老观点:
1、大市场带来超高人均信息量和资金量的高收入岗位。
2、大城市化的同时限制大城市规模,让家境普通的新移民不从事热门行业就生活艰难。
一线城市就不说了。成都、武汉、西安、南京、合肥等新兴城市,无论是高价值服务业还是中高端制造业都是一把抓,传统行业的收入在这些城市要想过得开心也不容易。
也不是说传统行业就一无是处,只是说要获得和热门行业类似的收入,会更艰辛一些,甚至对普通人而言就根本达不到。
当然了,这里只是针对想走打工路线的。家里底子好、已经安排好接班路线的就无所谓了。
至于是否过剩,是否饱和,这种论调从9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北大在90年代接收高考状元最多的专业就是经济、计算机,还有生物。现在生物已经人人喊打,经济和计算机仍然是热门…
@sven_shi: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同一所985大学里面因为专业不同毕业五年后的收入中位数可以差到三倍以上。进大学的时候分数都差不太多,但是不同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就是能差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