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跳槽之前,教你客观评估自己的身价

跳槽之前,教你客观评估自己的身价

image

作者:黄有璨

粗略想了下,在“评估自己到底值多少钱”这个维度上,对于不同层级的人,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判断逻辑——

第一,依据行业内的相似 / 相近参考数据来评估自己值多少钱;

第二,依据自己在某个领域内能够创造的价值大小和评估自己到底值多少钱。

在上述两种逻辑下,判断方式必然会有不同,不妨先说第一种逻辑。

假设我是一个工作了 3 年的运营,现在想从 A 公司跳槽到 B 公司,我想要评估自己到底值多少钱,我也许需要找到一些基本参考规则。我脑海中能想到的基本参考规则大约有如下几条——

1.我的薪资,应该参考同样工作年限、同类型公司、同类型工种或职能的从业者当前的平均薪资水平。这里可以参考各类行业薪资报告(例如 IDG 每年都会发布互联网公司薪资报告),或者是通过自己的江湖人脉进行综合打听和评估,又或者是通过看准网等匿名披露网站来进行了解(需要注意,一般匿名网站上披露的数据可能会存在 10%-20%的水分);

2.我应该评估,我到 B 企业就职,我身上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条件,让我可以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溢价。比如说,我积累了 B 企业更需要更匹配的核心资源(比如人脉)、我拥有某项在行业内很稀缺的技能,等等;

3.正常职场内,在一家公司供职,以平均水平来看,每年应该会得到 8%-10%左右的薪资增长,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干了 3 年却没有获得涨薪,可以在跳槽时把这部分普涨的薪资水平要回来。

4.你要评估自己的求职是主动求职还是被动求职。简单说,主动求职就是你想去某家公司,更多是人家要审视和评估你,而被动求职就是某家公司特别想要你。举例来说,你在某公司工作了 1-2 年,有了明确业绩希望跳槽,有很多公司都看重你的成功项目经验,则此时你属于被动求职;而如果你是做了 1-2 年,没啥明确的业绩,你的项目成绩也不足以保证很多公司非常看好你,则你属于被动求职。一般来说,按照行业通适标准,主动求职者可以追求在原有薪资上 20-30%的涨幅,但如果是被动求职者,其实新企业不存在要给你大幅涨薪的一定理由。

不妨验证下以上 3 个参考规则——

假如我工作 2 年,身在一家金融类创业公司,当前薪资 1.2w/ 月,之前 2 年内的业绩很好,牵头完成过一个整个运营圈内形成刷屏态势的明星项目,我也已经是一个项目负责人,且过去一年在现有公司内并未获得显著薪资增长,现在主动希望跳槽到一家教育类行业巨头公司,我该如何评估我的身价?

首先,我做了大量工作,希望能够回答几个问题——

1)从所有运营从业者来看,工作 2-3 年左右的运营,平均薪资在什么水平?

2)金融类创业公司中,一个 2-3 年经验的项目负责人(经理级)的薪资大概在什么水平?

3)教育行业巨头公司内,工作 2-3 年、能够独立负责一个项目的运营的薪资大概在什么水平?

假设在上述 3 个问题下,我得到的答案分别是——

1)8000 元 / 月;

2)1.4w 元 / 月;

3)1.2w 元 / 月。

那么也许我可以得到如下思考——

  • 我目前的薪资高于其他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但相比金融行业同等水平的同学略低;
  • 我目前的薪资跟我想求职的目标公司内同等段位的选手相比基本持平;
  • 我过去 1 年没有获得涨薪,但业绩还不错;
  • 我之前那个明星项目的经验应该能够让我获得一定溢价,如果这个项目一年内在行业内只有不到 20 个人做到过,如果想要,我至少应该能依靠它获得 30%-50%的溢价。
  • 我当前想跳槽到教育行业应该属于被动求职,但 B 公司应该也会很看重我的明星项目经验。

综上,我首先基本可以合理预估出当前我跳槽求职的身价峰值,大约应该是——

我当前的薪资(1.2w 元 / 月)+我过去一年因为出色业绩应该获得的 20%左右的正常涨薪 + 我因为负责明星项目所能获得的 50%的溢价=2.3w 元左右。

上述是我能预期的薪资峰值,接下来,结合我想去 B 公司的一些限制条件,我需要给自己的预期峰值再打打折,首先是我的被动求职角色,也许需要在“身价溢价”方面减个半,其次是金融行业的薪资对比教育行业的薪资略高,也需要再打个 10%-20%的折扣。

于是,我也许有个初步判断——以我当前的状态,跳槽到教育行业的 B 公司,如果要谈的话,合理的薪资范围大约会在 1.4-1.7w 元 / 月之间。

以上算是一个参考。

然后再说第二种逻辑——依据自己在某个领域内能够创造的价值大小和评估自己到底值多少钱。

如果你对业务和商业价值的计算已经非常熟悉,其实用这种方式沟通,会是更有效、更科学的计算方式。

还是以上述案例来看,我也可以这么来计算自己的价值——

我之前在金融行业做的主要是微信粉丝增长和转化,以我之前 2 年的经验,我发现我在金融行业内,能够基本做到以 1 块钱一个粉丝的成本,每年获取 100 万粉丝。

我想去的 B 公司的情况,我也基本了解了一下,有两个信息——1)他们当前获取每个粉丝的成本大约在 3-4 块钱;2)他们 1 个人每年只能做到 30 万粉丝。

假设我对教育行业没那么熟悉,之前做的 1 块钱一个粉丝的成本可能会略高,可能会涨到 2 块钱,但每年至少做到 60w 以上的粉丝数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于是可以推断出——

在 B 公司内,当前一个人每年花费 100w 的预算,能做到 30w 的粉丝。而如果我来做,至少可以做到 50 万的粉丝。

综合一下,以每个粉丝 1.5 元的价格算,同样的工作,我能够比当前 B 公司内的同学多创造 30 万元的价值。

考虑到这只是一个预估,还没有兑现,我也许应该再保守一些,但从谈判的角度看,我希望比 B 公司内当前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学每年多挣 5-8 万块,但我能承诺和比较有信心每年能够多带来 30 万的价值和收益,这样谈起来至少应该是合理和有得谈的。

以上,仅供大家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薪资谈判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比如老板就是个土豪,就拍 3 倍薪资挖你的情况也偶尔会遇到,但整体来看,上面给的一些原则至少是符合平均行业规律的。

不过多说一句,现实中,能在第二种逻辑下把自己创造的商业价值能够计算盘点清楚的人,还是挺凤毛麟角的,一般能做到这点的人,最后的发展都差不了。

来源:知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335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