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春晚开创者黄一鹤去世,记录那个时代的大事件

#春晚开创者黄一鹤去世# 从 1983 年开始,黄一鹤老先生一共做过 5 次春晚导演,严格说起来,他并不是“春晚开创者”,而是给这档晚会注入新生命的“创新第一人”。

春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8 年,那一年央视成立,同时有了一档叫“迎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从那时候开始,这档长寿的节目一直陪伴观众到今天,除了 67 年 1 月份开始央视停播十年之外。

78 年央视复播,同年就恢复了这档晚会,从那以后晚会的导演就由文艺部的导演轮岗,规模不一,但始终没有造成全国范围的影响,直到 1983 年导演岗轮到了黄一鹤。

黄一鹤从小参军,在部队是文艺兵,采访里他曾叙述自己是“白纸一样的小孩”,15岁跟着部队南下,受古典文学、革命主义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形象影响,有那个年代身为文艺工作者的强责任心,觉得应该凭自己的工作做老百姓喜欢的节目。

当时为了规避事故,每年的联欢晚会都是录播,到 83 年,台长也有心求变,于是黄一鹤“就把这么多年的点子、经验思考都放在了这一年的晚会上”。为了给看电视的观众一种选择权,黄一鹤冒着风险把录播改成了直播,同时配套开放了电话点播。

为了把几十个节目串联起来,还首次设置了晚会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和当年因《小花》红遍大江南北的刘晓庆成了第一届春晚主持人。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点播电话只安排了四部,但没想到从中午十二点开始到节目结束,电话线被打到发烫冒烟,不得不请来消防队待命。

观众的热情还一度促使在当年还是“靡靡之音”的《乡恋》解禁,彼时社会风气保守,听邓丽君都得偷偷摸摸,但打来电话点播李谷一《乡恋》的点播条足足凑了五盘,黄一鹤让人一盘一盘端给在现场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端到最后一盘的时候吴部长终于咬牙做主播了这首歌。

晚会演到 12 点多就结束了,但观众还意犹未尽,结束后马季在后台接到首钢工人的电话,说他们因为在高炉上工作错过了他和赵炎的相声《山村小景》,让马季必须再讲一个,于是马季捧着电话在后台又说了十多分钟的单口相声。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第二年的春晚还是交给了黄一鹤执导,因为上一年太过精彩,黄一鹤着实苦恼了一阵,直到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年底撒切尔夫人要来北京商谈香港回归的事,黄一鹤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邀请港台明星参与春节联欢晚会。

于是他前后打了大半年报告,又找来几位台长出面沟通、保证,这一想法才被批准,但找谁、唱什么又成了个问题。香港是去不了的,黄一鹤准备去广东探探风,在去深圳的中巴车上,司机师傅放的一盒磁带把他引向了《我的中国心》。

后来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帮助下,黄一鹤联系上了唱这首歌的张明敏并敲定了上春晚的事,再加上一位台湾主持人,两岸三地齐聚,黄一鹤又找词作家乔羽创作了《难忘今宵》,这两首歌传唱至今。
除了邀请港台明星外,那一年黄一鹤还冒了第二个险——决定用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

因为在体育宾馆给运动员们演出的时候大家笑得太厉害,文艺部的领导对这个节目有担忧,认为这样的作品太不严肃了,但黄一鹤觉得可以,于是一直挽留准备走的两个人,在准备晚会的几个月里,朱时茂和陈佩斯一直没有收到确切消息,没有人说这个节目能用还是不能用。

直到晚会直播前十分钟,黄一鹤才下定决心让他们演出,他把两人请到直播间,告诉他们“按排练的来,多一个字都不能说,如果有责任,我一人担。”从那时候开始,《吃面条》就成了几代人记忆里的春晚最佳。

三十多年里,春晚直播的惯例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邀请港台明星一起过年也成了一个传统。

07年根据央视网的调查,《北京青年报》做了一个《83 版春晚和李谷一雄踞最受欢迎春晚榜首》的报道,记者去采访黄一鹤,他说自己当年做春晚的时候,“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很了解周围的百姓喜欢看什么,希望看什么,渴望看什么。”

后来他还说起,83 年春晚后,央视曾经收到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其中有一封他印象最深,“那封信是这么写的,说很感谢中央电视台并且称赞’你们是人民的好电视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那应该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了。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