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ong_li:650万美金买斯坦福学籍的新闻我是从老美同事那里听说的,他们都一脸的难以置信。我顺手问问他们学生贷款的事。
三十岁的詹姆斯说他和太太加起来贷款十万美元,利息是2-3%,八年还没还完。我实在忍不住惊讶的表情,又觉得不说点什么有些不礼貌,赶紧问他上学时没打工吗?
他说上学期间一直在Target打零工,但兼职不能超过二十小时。校园工的机会特别稀缺。现在太太在教书,因为不是全职,年薪只有三万美金多一点。(美国中学老师工资低、负担重是著名的,最近有好几个州的老师都在罢工抗议。)
问他父母有没有资助?他说他爸年薪一直在五万美元左右,这个数字没穷到能让他减免学费,又没富到能给他支付学费。(贫富分化之后的中产底层最苦哈哈,各种福利轮不上)
我想起来在美国第一份工作的那个老板,平常总听他提起上初中的女儿,舔犊情深溢于言表。所以当他说“大学学费是要她自己负担的”之时,那语气之断然和不假思索,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我当然不会拿我的税后收入来付她的学费,她要么自己贷款,要么自己考奖学金。上学是她自己的事。”
上次追供应商要报告,他求延期,因为这两个星期一直在满城转悠买二手家具,给刚考上大学的儿子搬到学生宿舍。他许诺给儿子的奖励就是“老爸负担大学生活费”。
我知道有美国父母会给孩子付学费或是生活费,但并非像中国那样天经地义再加零花钱。
聊天的三个美国人都说自己父母没为自己上大学掏过钱。詹姆斯说,“如果从头来过,我会先上两年社区学院,再转学到州立。因为社区学院不仅学分便宜,还能住在家里,省一大笔生活费。”他和太太每个月都小心翼翼还学生贷款,不敢错过一次,不然利息就会涨,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我像无数次类似的场合一样,又一次站在了中美文化的鸿沟之间。这时说话必须小心,因为一不留神就比较像“何不食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