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为什么国内女演员都在极力追求「少女感」,国外女演员却可以淡定面对年龄的增长?

作者:张小北

简单地说,就是国内的娱乐工业体系刚刚开始走向成熟,产能还不足以全面满足所有用户需求,所以就只能先照顾好更愿意在娱乐上花钱的群体,也就是青少年群体。显然具有「少女感」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认同感。所以国内女演员如果想要在娱乐工业体系内获得提升,就得主动或被动地满足主要消费群体的趣味和审美。

关于「国外女演员」这种模糊的说法,我们也要有一个区分。「国外」是指美国还是欧洲?或者是日韩?东南亚?印度?我们会发现,其实除了美国电影外,大部分市场不够大的国家,在电影生产领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种中年女演员在角色选择上面临窘境的问题。

娱乐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即使只具体到电影和电视剧行业,也得分门别类地说。以下讨论主要是基于电影行业的情况展开。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所有女演员,无论中外,对皮肤和身材的管理都是很重视的。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电影首先是一个造梦的艺术,如果想要满足观众对于美和梦幻感的追求,所有的女演员就必须在演艺生涯的黄金期,用远超常人的代价来保持远超常人的身体和外貌条件。当然基于不同的审美标准而出现的审美差异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但总体来说,更好的皮肤和更好的身材,以及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外貌,是电影明星和电影演员普遍具备的外在条件。

但为什么中国女演员似乎对皮肤保养和少女感的容貌具有特别的焦虑感呢?个人观点,是因为现在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程度不够丰富,所以给女演员提供的角色选择范围就很单一狭小了。对于女演员来说,要想在相对紧张的窗口期完成演艺生涯的提升,那就只能在这个审美标准相对单一的范围内进行比拼,并努力延长自己的演艺生涯窗口期。

中国电影类型化程度为什么不够丰富,拉出来又可以长篇大论了。原因很复杂,如果只看表象,一方面是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生产能力尚且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电影观众,也就是主要消费者,他们的娱乐需求暂时还不够多样化,暂且无法支撑多样化、细分化的市场,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具有「少女感」的银幕形象比较好卖钱,所以电影生产端就倾斜资源全力打造这种银幕形象,然后因为资源倾斜导致生产过剩,从而挤占了其他类型的银幕形象产生的可能性,最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出一个「幸存者悖论」,那就是卖得最好的「少女感」就是观众最喜欢的。(其实不然,只是我们很少能拿出反例来)

一旦形成了这种恶性循环,对于女演员来说,就会面临这种市场资源的残酷筛选。从演员角度来说,自然要尽量选择参与能够大卖的类型或题材,那那女演员尽力让自己显得有「少女感」就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从类型生产角度,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历史前 10 名的电影:

1、战狼 2

2、流浪地球

3、红海行动

4、唐人街探案 2

5、美人鱼

6、我不是药神

7、西虹市首富

8、捉妖记

9、捉妖记 2

10、羞羞的铁拳

这 10 部电影的类型基本涵盖了近年来国产电影大卖的类型,主要类型就是动作、喜剧、剧情、奇幻、科幻。无论中外,基于历史和文化因素,以上类型和故事本来都是男性角色占主导的,对于女演员来说,如果想要参演这些电影,那就只能接受为数不多的女性银幕形象的可能性。

这些女性银幕形象基本是女医生,女记者,女警察,女战士,女富豪,女秘书,女学生等等。除了女战士形象稍微少见一些,大部分女性角色的职业都是和我们常见的社会形态分布是接近的。

我们会注意到,这些女性银幕形象在叙事层面并不是一定要年轻演员,但从最终电影呈现来看,显然年轻女演员的占比是很高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制作者都是「厌女症」患者,而是综合了多种因素,主要是市场因素的影响后,在选角策略上采取的最有利方案而已。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女演员追求「少女感」,无疑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角色空间。所以如果想要让中国电影女演员摆脱「少女感」,同时还能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银幕形象可能,一方面是继续提升电影的市场影响力,能够支持更多的电影细分化类型的创作;另一方面,也是从创作层面积极拓展更多的女性银幕形象的可能性。观众并不会对女性银幕形象有特别的偏见,观众喜爱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银幕形象,以前只是国内女演员甚少获得饰演这种角色的机会而已。

关于女性电影,有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做「贝克戴尔测试」(Bechdel Test)。它是由美国漫画家埃里森·贝克戴尔借漫画人物之口,半开玩笑地提出的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尊重女性的标准。

一部电影里必须有至少两个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她们之间必须有对话,且对话内容不能只涉及男人,对话还得完成得异常出色。事实上,除非涉及到政治或军事上的男性对手,这些故事里的女性都甚少谈论男性,也甚少论及爱情。

当然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国内的电影市场,肯定是有些脱离我们的文化背景了。但作为一种参考,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电影创作给女性角色提供的空间确实是太单一狭窄了。只有当电影类型足够多样化,不同年龄段的女演员才能摆脱「少女感」的禁锢,并有足够的机会在银幕上饰演足够丰富多彩的女性角色,给这些虚拟的银幕形象赋予真实的灵魂和深切的情感共鸣。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电影人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只是我们需要和中国电影的观众以及市场共同成长。

来源:知乎日报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