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微信好物圈上线,我扫码买楼的事情好像瞒不住了

微信好物圈上线,我扫码买楼的事情好像瞒不住了

可能的话,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朋友都在网上买了什么?

坐在你后面五大三粗男同事买了杯半糖的茉莉花儿奶茶;

住在你楼上的大妈买了跳绳打算在家里用;

地铁上跟你一步之遥的小哥手快抢到了玛莎拉蒂的50元优惠券;

随着微信“好物圈”功能的上线,现在这些都可以实现了。

甚至有人真的借此发现了自己的某个朋友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在网上随便一搜,关于“好物圈”的讨论,网友们关注的重点几乎都在“个人隐私”上。


所以微信好物圈到底是什么个什么东西?

从购物单到好物圈

好物圈并不是什么新的功能,早在去年9月就已经有人发现微信偷偷上线了这一功能,彼时的“购物圈”还叫“我的购物单”。而在今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搜索应用部产品经理蒲昭昭就已经在公开课Pro上官宣了这一功能:

“购物单是一个通过人和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发的新工具,微信小程序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商品信息,购物单就是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沟通,并且依靠用户行为检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及质量。”

据介绍该功能是一个服务信息管理工具,可为用户提供整合展示第三方小程序内用户的商品和服务收藏、订单管理的能力,同时提供好友互动、信息发布功能。

说白了,你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所有在小程序的交易记录,同时可以把商品推荐给好友,建立圈子。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圈组”,圈内好友分享的商品的信息流,基于兴趣和品味。形式类似于将小红书与豆瓣和即刻的“小组”功能结合。

和淘宝京东 “搜索——比价——下单” 的以搜索为中心的分发方式不同,好物圈这种基于社交方式的推荐,从某种程度上杜绝了刷评价的可能性。对于商家来说,“去中心化”的分发方式从某种角度上做到了“公平”,而基于好友关系的商品背书又体现了商品的“真实”,看起来很美好。

惹了祸的,是最近刚开始测试的“大家买过”功能,页面里可以以不记名的方式查看自己的好友最近都购买了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说,跟此前上线的“看一看”功能类似,都是鼓励用户将自己的接触的内容或商品分享出去。只不过到了好物圈这里,不主动分享的话微信就会匿名帮你分享出去。

网友们显然不吃这套。

不矜持的隐私策略

同样的问题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此前有媒体称经过三个月的跟踪测试,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美团和饿了么上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即美团、饿了么存在通过录音权限“偷听”用户隐私的行为。随后美团和饿了么分别回应,否认自己存在坚挺用户对话的行为。“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不光是国内的企业,谷歌和facebook都存在“非必要需求中利用用户隐私”的劣迹。

法国监管机构国家数据保护委员会提供的证据显示,Google的用户协议违反欧洲在2018年更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即GDPR),法国监管机构对Google母公司Alphabet罚款5000万欧元。

Google服务器每天通过Android手机传输11.6 MB数据不断上传备份到后台。内容包括Android手机个人用户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生日、邮政编码、信用卡号码、手机上的活动。

“一台休眠的Android手机,只要Chrome浏览器后台处于活动状态,会在24小时内向Google传送位置信息340次。位置信息占发送给Google的所有数据样本的35%。相比之下,没有安装Chrome浏览器的iOS设备,Google就无法收集任何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用户开始使用“好物圈”功能之前,有一个许可需要经过用户同意;而最新版本的微信中已经取消了这个许可。

作为一个坐拥10亿以上用户的平台,微信的作恶成本看起来非常之高。

而一直以来,微信的隐私策略确实是比较矜持的:拥有共同好友才能查看评论、更换设备之后聊天记录不会被动同步、退出群聊也不会主动通知其他成员。很多“反人类”的功能背后实际上是出于对隐私保护的考量。

当微信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生态,大家认为封闭会给平台带来安全时,“好物圈”明晃晃地将用户的购买清单列在了好物圈中,并打着“为朋友推荐你认为值得拥有的好东西”的旗号,从隐私上来讲显然是立不住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好物圈也没有给用户“关闭好物圈”的选择。

好物圈设置页内也完全没有给用户“关闭展示”的选项

美国有句歇后语,叫“Freedom is not Free.”多用来表示对军人无私奉献的感激。

当这句话套用到互联网上,我们作为整个互联网的受益者和使用者,可以抛弃对隐私保护的需求,对互联网产品表示感激么?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487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