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
1
1992年,王朔把《动物凶猛》丢给住他家街对面的姜文。
姜文想当导演蓄谋已久,读完小说,立马找王老师写剧本。那时王朔写了好几年电视剧,已经写到崩溃边缘。虽已成腕儿,身心俱疲。尤其痛恨给有追求导演写。好在姜文才华横溢,王朔不写,他自己回屋憋稿子。憋了一个月,把六万字的小说写成九万字的剧本,才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另一个叫英达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1992年,由王朔编剧、英达和宋丹丹主演的《爱你没商量》口碑不佳。英达为此抑郁了些时日,觉得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
英达出生于根正苗红的文化世家。曾祖父英敛之创办过《大公报》,爷爷英千里给余光中上过课。爸爸英若诚,把《茶馆》翻译成英文,当过文化部副部长。1990年,音协、文化部举办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曲评选,很多老干部抵制崔健,最后还是英若诚发了话,《一无所有》才得以入选。
祖上赫赫战功,自己也不能闲着。《爱你没商量》翻车后,英达想起在美国留学时,曾去拍摄现场看喜剧《考斯比秀》,就回家问英老爷子的意见:“这种剧非常有趣,现场演给观众看,连笑声都给录进去。”
英若诚点头:“东西是好东西,就是要做到本土化。”
思来想去,英达还是只能找王老师。王朔一听,觉得靠谱。《爱你没商量》折戟,他脸上也挂不住。毕竟还要吃这碗饭,不能砸了招牌。于是两人将这种一集一个独立故事的室内剧命名为“情景喜剧”,试图打一场翻身仗。商量出几百字的故事大纲后,两人直奔东北,一番花言巧语,拉到了首笔投资。
然而,就在要出剧本的时候,王老师躲到海南去了。
从日后《看上去很美》的序言来看,那时王朔遭遇的不止是写作危机,还有巨大的人生危机,开始怀疑眼前的生活。英达翻身心切,不能理解王的苦痛。无奈之下,他只能跑去北大戏剧社找堂弟英壮,让他做编剧。
英达把堂弟拉到西山一家招待所里闭门创作。兄弟俩就着白菜面条吃了一个月,绞尽脑汁地写,写得非常慢,开拍的日子简直遥遥无期。就在近乎绝望时,王朔打了个电话过来,对英达说:“我给你介绍个人吧。”
王老师没想到,他的一个电话,就这么将中国首部情景喜剧的品质拔成了一座珠穆朗玛峰,最终成为九十年代电视文化的地标建筑。此后近三十年里,一提起中国情景喜剧,谁也躲不开《我爱我家》。
中国情景喜剧的大幕,是在王老师的跑路声中拉开的。
2
1986年,说完《如此照相》的姜昆久久拿不出好段子。
姜昆去向作家谌容求教,碰巧看到她儿子梁左的小说《虎口遐想》。姜昆知道北大毕业的梁左心气高,一直憋着想拿“诺贝尔文学奖”,就说:“你先改成相声,一旦在春晚上火了,全国人民从此就知道你了。”
然后你才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不是?
1987年春晚,《虎口遐想》果然火了。梁左趁热打铁,又写了《电梯奇遇》《小偷公司》和《特大新闻》。他有个当喜剧演员的弟弟,叫梁天,在根据王朔小说《顽主》改编的电影里跟葛优搭戏。王老师是通过他认识梁左的。
见到英达时,梁左已是写相声的腕儿。不过腕儿写一段相声才50块钱,加之春晚审核越来越严,梁左听说写喜剧,欣然答应。下笔之前,英达给贾家设定了一个大女儿、一个弟弟、一个小女儿再加一个倒插门的女婿。梁左坚决要把大女儿改成大儿媳妇,这样方便自己抖包袱。
剧组选演员时,拉的全是关系户。演媳妇和平的是英达当时的妻子宋丹丹,演大儿子贾志国的是宋丹丹在北京的同事、在《霸王别姬》里给张国荣配音的杨立新,游手好闲的弟弟贾志新是梁左他弟梁天,妹妹贾小凡是英达堂弟英宁的妻子赵明明,英宁又是制片主任。后来连英若诚老爷子也跑去客串。
说起客串,《我爱我家》几乎占了当时演艺界的半壁江山,一集一熟脸儿,蔡明、句号、李明启、濮存昕、王志文、姜文、夏雨、何冰、李雪健……当然还少不了多年以后往沙发上一躺就成了网红的葛大爷。
由于《爱你没商量》的挫败,英达心里一直憋着劲儿,野心非常大,希望播出后万人空巷。每次拍戏前,他都主动给观众暖场,告诉大家要多笑。英达很幸运,碰到了那个时代最好的一批演员,特别是碰上了梁左这样极具才情的编剧。这才让《我爱我家》成了不可逾越的经典。
因为有梁左,市井故事和日常段落都变成了闪光的包袱,包袱下面又藏着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所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都在谐趣中捎带着对现实的讥讽。九十年代经济、文化上的各个话题都成了贾家人生活的冲突笑料。从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基本上都能从这部剧里找到共鸣。
也难怪后来有人说:“要想了解中国的九十年代,直接去看《我爱我家》就行了。”
不幸的是,九十年代最后一缕理想之风消融之后,2001年,梁左死在家中,他在《我爱我家》中树立起来的高标再也无人能够达到。梁左生前最想写的不是相声也不是喜剧,而是小说,结果无心插柳。
1994年,《我爱我家》播出,有些老干部不太高兴,觉得低俗、无聊,架不住收视率节节攀升,首播重播都是全国第一。贾家人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生活范本,英达也扬眉吐气。不管怎么说,这是头一份,为中国人民普及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虽不及祖上三代,也算一件功德。
此后,英达越战越勇,成立喜剧公司,带着一帮人,四处开花,为中国情景喜剧开疆拓土,可谓硕果累累。此后近三十年间,中国数得上号的情景喜剧,多少都跟他扯上了关系。说他是先驱,一点也不过分。
可惜有件事,先驱没能猜到:
经历互联网洗礼的中国老百姓,笑点越来越高了。
3
《我爱我家》大获成功后,英达紧接着又拍了好几部情景喜剧。先是《候车大厅》再是《心理诊所》,都没掀起什么大风浪。1998年,他又以自己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为蓝本,搞了一部《中国餐馆》,号称单集21分钟投资30万,女主角请的是《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姬。
结果没多久,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中国餐馆》只能下架。一年后剧集重见天日,已经被删减得面目全非。英达虽然为中国老百姓的笑声操心,但开公司毕竟不是做公益。眼看《中国餐馆》赔得不轻,只好再去找梁左出山。这一来,又出了一部好剧,《闲人马大姐》。
1999年,北京电视台在6:30到7:00这个时段推出630剧场,专门播放情景喜剧。走平民路线的《闲人马大姐》没多久就把收视率抬到了10个点。观众越看越喜欢,英达只好带着团队边写边拍,头天写剧本,第二天拍摄,一周内播出。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就买报纸翻新闻,把社会上能聊的事都放在蔡明眼前溜了一通。一不留神,《闲人马大姐》拍了近300集。
英达的雄心,既愉悦了群众,又锻炼了队伍。拍《闲人马大姐》时,剧组里有个叫吕小品的孩子做剧本统筹。拍《我爱我家》时,吕小品跑过龙套,英达见他天资聪慧,一直带在身边,一心栽培,让他深度参与了各种拍摄环节。拍《马大姐》时,每逢有事,英达就找吕小品代班。
吕小品没有辜负他。一年后,《东北一家人》掀起英式喜剧最后的浪花。
1999年,人民艺术家赵丽蓉老师在春晚上最后一次亮相,赵本山以一曲《昨天、今天、明天》顺利接棒,从此开始统治春晚小品。在本山大叔不遗余力的推广下,东北话一度成为喜剧首选。正巧,当初《我爱我家》的制片主任英宁有个东北大舅。2001年,他照搬《我爱我家》的模式,写了几集《东北一家人》。没想到一播,反响极为热烈,40集被扩充到120集。
那时候,痴迷于乐队的董成鹏刚在“吉林省原创大学生歌曲大赛”上拿了个二等奖,还不是日后《屌丝男士》里的大鹏。倒是吕小品,在炎热的摄影棚里裹着军大衣,塑造了初代目屌丝,牛小伟。
牛小伟浑然天成的底层气质和东北一家人的日常逗梗再一次为全国人民送去了下饭佐料,背后潜伏的,却是中国情景喜剧模式的困境。英式兄弟把场景搬到候车厅、诊所、餐馆,都没能再创爆款,最后还是得向家庭剧妥协。这样的困境也延续到吕小品身上。次年,他伙同当初《我爱我家》的执行导演林丛,策划了一部《网虫日记》,依然是反响平平。
它最大的贡献,是编剧俞白眉拉了一个网络写手入伙。这位写手虽然没写几集,到头来还是落了个署名,从此走上编剧生涯。
这个人,就是宁财神。
想必看到队伍里有人能出去独当一面,英达感到非常欣慰。所以2003年中国情景喜剧研讨会上,他非常乐观地说: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台都有自己的情景喜剧,让每一个观众在每天的任何时间,打开电视机都能找到一个情景喜剧。”
先驱到底没能猜中故事的结局。
4
1993年,《霸王别姬》上映。英达出演戏园老板,跟张国荣演对手戏。英达特意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撩袖子抹头发的动作,一出镜就抹。
哥哥就笑他:“你别老是抹,老是抹这个动作就不好看了。”
英达肯定不知道,当时有个女学生去剧组给巩俐演过群戏,名字叫闫妮。巩俐肯定也想不到,多年后,闫妮会在《归来》里跟自己对戏。也是那一年,14岁的姚晨成为国家最后一批公费培养的舞蹈演员,只身一人去北京学习民间舞。至于宁财神,已经在华东理工大学做起了他的生意。
后来是一个叫尚敬的导演把这几个人拧在一起,谱写了新世纪情景喜剧的绝唱。英达拍《我爱我家》时,北漂尚敬在首都搞了个“华人音乐经典”演唱会,还给黄宏编过小品。不幸当起制片人后,事业线一坠千里。英达拍《马大姐》那会儿,吕小品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对方说:“我有一哥们儿穷得不行了,还弄过春晚小品,你能不能让他进剧组挣点钱?”
说来奇奥,参演英达的剧后,尚敬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年后就交出一部《向阳理发店》,再一年又是以军队生活为背景的《炊事班的故事》。英式喜剧没做到的突破,放到尚敬手头出现了转机。《炊》播出后,尚敬名声大噪,拿奖拿到手软。随后,他向时尚生活转型,开拍《都市男女》。
《都市男女》无足挂齿,关键里面有一对主演,一个叫姚晨,一个叫喻恩泰。而《炊事班的故事》里,白展堂沙溢、佟湘玉闫妮、李大嘴姜涛、邢捕头范明都凑齐了。尚敬环顾四周,就差一个会写剧本的。
巧就巧在,早年做期货赔得底裤不剩、后来在榕树下混得风生水起的宁财神,正好是《都市男女》编剧之一。此君早年深受王老师解构反叛之风影响,尝到做编剧的甜头后,一时膨胀,在北京买了房。原本打算写个40集的无厘头喜剧,迫于房贷压力,硬撑着写了80集。
房价上涨倒逼文艺复兴,看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2005年,《我爱我家》的执行导演林丛拍出《家有儿女》,为家庭情景喜剧再添砖瓦。但很快,《家有儿女》就被《武林外传》盖过了风头。
拿到样片时,央视本来打算先播30集,效果不好就换剧。结果播到10天,收视率从1.95%飙升到9.5%,差点顶翻神剧《亮剑》,连打广告都要找关系。至于“同福客栈”那帮人,他们人生的季节,都跳到了春天。
遥想当年,被表演老师定位成“大青衣”的姚晨一年没接到戏,听说她演《武林外传》,老师都感叹:“生活真是不容易,老姚也要走这条路。”闫妮更是跑了快十年龙套,四处给人串戏。一夜之间,天地换了颜色。
个人是胜利了,可惜呀,祖师奶奶早就说过: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当中。
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5
《武林外传》开播十年时,姚晨在微博上说:“十年一觉武林梦。”佟掌柜紧接着写了一句:“还是江湖梦中人。”
这是第一个关于十年的故事。第二个关于十年的故事是:上一部引起观影热的《爱情公寓》播出,已经是2009年的事了。
关于《爱情公寓》,可以聊的已然不多。从爆红到跌下神坛,它只用了字幕组一个排的兵力,耗费了网友一张扒皮贴的视力,最终显示出原创情景喜剧乏善可陈的想象力。早年陈佩斯搞喜剧,陈强老爷子支持说,搞吧,中国老百姓过得实在太苦了,生活太缺乏笑声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有些浓眉大眼的人倒叛变革命了。他们愣是把一部情景喜剧大电影,拍成了一部盗墓片。
从后往前看,《武林外传》并没能成为国产情景喜剧的新起点,那只是将死未死前的回光返照。宁财神以其浸淫互联网多年的笔力爆发于一刻,加上尚敬的调教了一帮好演员,这才掀起收视狂欢。从《我爱我家》横空出世算起,情景喜剧就不是各方面军的心头爱,毕竟回报率太不可观。
情景喜剧向来无缘黄金档,往往出现在饭菜时间,收片价格也不高。放在九十年代还说得过去,搁现在投资人一听就不想聊了。
《武林外传》号称投资2000万,当时北京没有现成的录影棚,投资人说:“我在平谷有块地,拿出来你们去搭个同福客栈。”当时剧组一百来人在山上封闭了一年,吃、穿能省的都省了,死磕才磕出来80集。
编剧们也不傻,别的剧写高了几十万,情景喜剧一集几万。当年《我爱我家》宋丹丹酬劳1000块一集,梁左是她的三倍。也别指望再出个梁左了,都是要供房贷的人,要不是生计所迫,孙子才想一写写80集呢。
拍到后面,演员也是一劫。宋丹丹一个人艺老艺术家,总是被当作演小品的。吕小品演完牛小伟就退了,到哪儿身上都贴着标签。姚晨和闫妮更是想尽各种办法摆脱身上的喜剧色彩,她们当初接戏主要是想改善一下生活。
耗时长、回报低、大概率成炮灰,热衷于做这种生意的人我至今没见过,这种人基本上更适合搞严肃文学,特别想青史留名那种。
编剧汪海林说得好啊,“特别怀念煤老板和地产商投资影视剧,他们只要求你加几个女演员,现在不一样了,大数据、大流量、大IP,都是硬性指标。”要搞这种新文艺,除了给鲜肉和抠图师傅报销发票,剩下的钱主要还得买收视率。
曾不断有人问先驱英达,何时才有一部剧能超越《我爱我家》,起初英达还会展望。后来面对《新周刊》,他很坦然:
“它只会出现在九十年代,也只能出现在九十年代。”
二十多年多过去了,2019年北京卫视的春晚上,《我爱我家》的演员重聚,众人回味唏嘘,九十年代杳然而去,剧中剧外,世事流变,连中国首富都换了不知多少轮。宋丹丹和英达的儿子巴图唱起那首《你是我的家》,不禁令人想到《武林外传》里,佟掌柜给郭芙蓉算打工期限时说的话:
“二十年很快的,弹指一挥间。”
电影《一声叹息》开头,跑路去海南的王老师写过一段独白,我至今记忆尤深:
“有些事隆重地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
全文完,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