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借鉴还是抄袭?小米们请有些理论自信

上个周末,小米预热的“动态萌拍(Mimoji)”功能,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公关风波。

6 月 29 日,微博博主@搞机少女,晒出一组苹果 Memoji 与小米 Mimoji 的对比图,博主言辞中没有提到抄袭与否,也没有提到图片的来源,但由于形象实在太过接近,再加上苹果 Animoji 推出在前,很快,抄袭论淹没了小米。

随着加入讨论的人越来越多,事件也逐渐发酵,不少网友开始指责小米抄袭,而微博传播中的疑似降权,也被解读为小米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很快,小米发表了声明,表示,Mimoji 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抄袭,并指出 Mimoji 能识别人脸特征,自动生成卡通形象,和苹果 Memoji 的逻辑不同。小米方面言辞相当激烈,保留追究造谣者及“幕后黑手”的权利。

这份声明基本上表明了小米对于此事的解释与态度,但“幕后黑手”论基本上是在揣测竞争对手抹黑,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有些不妥。

说回事件的主角,萌拍表情。小米 Mimoji 的逻辑,是前置镜头识别人脸,通过算法自动生成一个人物形象,和苹果需要捏脸,或是用现有形象同步用户动作的逻辑,确实不同。“自动生成”,确实不涉及抄袭苹果。

但是吧,这个人物的设计风格,你要说完全没借鉴,好像也不妥。差不多的比例,差不多的元素设计,能用捏脸捏出(严格意义上这应该是“拼脸”,和游戏上那种能调数值的“捏脸”不同)完全一样的形象,这本身就证明了二者风格之接近。

外媒也对此事进行了跟踪,对于小米一向比较“严苛”的 The Verge,将其形容为“糟糕的模仿”:

而瘾科技更是直接认为小米“克隆”了苹果的 Memoji:

显然,小米的解释,并没有说服所有人。

而不得不说的是,这已经是小米今年以来,第三次陷入抄袭的争议。

上个月,小米手机的一则海外宣传海报,被指出涉嫌抄袭 3D 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的作品:

小米海报

彼得·塔卡的作品

小米于 6 月 20 日发表声明承认,旗下设计师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了 3D 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作品来营销自己的产品。小米表示,目前小米已经从官网上删除了这张海报,向彼得·塔卡致歉,并且开除了相关设计师。小米还表示将强化公司内部审批艺术作品的流程,以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更早一点的 2 月,小米 9 内置的动态壁纸,因为设计风格,以及随时间变换的逻辑,与苹果的 macOS Mojave 相近,也受到了关于抄袭的指责。The Verge 对此的评论是,“小米一直肆无忌惮地抄袭苹果。”

小米 9 的壁纸

macOS 的壁纸

随后,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在微博表示,这不是抄袭,macOS 的壁纸是沙漠,而小米选择的是雪山:

的确,没有法律条款能判决这是抄袭,更不会有相关部门去调查厂商,但问题是,确实太像了啊。一些细微的区别,也许能帮助你逃脱抄袭之名,但这种事情多了,对于品牌的负面形象,是无法完全抹去的。

上周,乔纳森·艾维从苹果离职,他过去的一些言论也重新被公众关注。艾维曾公开批评小米,认为小米“借鉴”苹果的设计,是一种懒惰的表现。

Memoji 只能算是苹果通过 Face ID 模组实现的一个“小甜点”级别的功能,不是什么黑科技,暂时也没能引领行业变革,在 iMessage 使用率不高的中国,Memoji 的热度并不高,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国产厂商出一个类似的,也没多少人会用,也没有人会因为一个“萌拍表情”,就影响了购买决策。

就这样一个功能,要么 100% 原创一个,要么索性不要了,都比现在这种“严格来说不算抄袭,但就是会伤害品牌价值”操作要好上不少,真的得不偿失。

当然,不只是小米,此前,华为也因样张造假、拿单反照片宣传手机拍照、跑分作弊等事件受到指责,尽管它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影响,但品牌形象的崩塌与建立,其实都是这些细节决定的。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厂商们也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苹果依然强大,但国产厂商们已经在缩小差距,甚至在局部实现了赶超,你拍照本来就很强了,真的没必要拿单反照片冒充来宣传。

国产厂商们应该有些理论自信,诸如当年的 Touch ID 这样引领行业变革的特性,学了就学了,现在不一样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首先需要的,是价值观上的进步。

来源:虎嗅网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