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唐朝讲以胖为美的时代,瘦是因为穷。当代社会,胖才是因为穷

唐朝讲以胖为美的时代,瘦是因为穷。当代社会,胖才是因为穷

@理咚葆:地球人的感知系统本身就不是客观的,掺杂了地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偏好,味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你的味觉之所以是这样,而非那样,是因为地球人类的味觉本身就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的五味并非酸甜苦辣咸,而是酸甜苦咸鲜,辣不是你的味蕾可以感知的味道,而是辣椒素灼烧口腔上皮形成的痛感。具体到味蕾上,酸甜苦咸鲜之所以是酸甜苦咸鲜,那是你人类感受出来的,是你大脑皮层反射给你的感知,不代表这些味道在自然界的真实属性,也不代表同样的物质让别的动物吃了就有相同的体验。猫科动物就吃不出甜味,却对鲜味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性,所以猫啊老虎啊狮子啊啥的都是天生的食肉动物;熊猫就吃不出鲜味,只能吃别的熊科动物没法消化的植物纤维素,说白了熊猫就是进化的废品,要不是因为长得萌遇上人类这个大救星,早就灭绝了。

和人类所有功能性进化一样,味觉本身代表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甜味之所以让你感受到愉悦,是因为人类进化出来的基因认定凡是带有甜味的东西都有快速供能的作用;酸味的形成,是人类对腐败变质物质的一种本能的排斥,有了酸味,人类就会避开吃高度腐烂的动物尸体和别的腐败物质;苦味,保护人类远离自然界的有毒物质,植物中对人体有害的毒草、毒药啊啥的不约而同让人类感受到一些苦味;咸味是一种金属离子特有的味道,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需要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因而进化出了咸味;鲜味是人类最偏爱的味道之一,鲜味是一种蛋白质析出物的味道,人类对鲜味的偏好本质上是一种对蛋白质的追求。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提出来的,厚味是人类味觉的第六味。啥是厚味呢?一种浓郁、粘稠、圆润的味道,类似于芝麻酱和花生酱的味道。我是认可这个说法的,基础五味的酸甜苦咸鲜里面没有形容油脂的对应位格,因为油脂本身并没有类似的味道,这样就不能解释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对油脂的偏好与依赖在味觉上如何体现。

人类的生理进化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的狩猎动物。人类今天的生理性机能,就是在狩猎时代定型的,味觉也是一样。在狩猎时代,人类的祖先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进化出了对高供能物质、高储能物质的偏好。所以为啥我之前港,所有美食的菜谱都写进了人类的基因组里面。根据人类基因里的偏好,油炸裹了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质,蘸酸甜酱吃,那一定是人类基因谱美食第一名。所以港,不要管烹饪水平高不高,肯德基其实就是充分挖掘人类的基因本能,炸出来的上校鸡块你就不能不吃。搁方块字世界,这玩意就叫糖醋排骨、锅包肉、溜肉段。

狩猎时代的人类,本身并没有多少机会、或者不会刻意补充多少碳水化合物,农业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原始农业出现至今不过12000年到10000年,最早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带。农业的出现是较近的一次小冰期的结果,那时候动植物纷纷给冻死,早期人类的供能来源面临威胁。那时候的人类平均智商已经与今天大致接近,对自然界的生物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部分农作物的植物性状。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

狩猎时代的人类,过的是一种比较优哉游哉的惬意日子。一天二十四小时,男的每天花上三四个小时上山打猎、下水摸鱼,凑足一两天的需要补充的蛋白质就可以收工回家了,老婆孩子热炕头,高兴了还偷偷摸排去别的部落轧姘头;女的一天花三四个小时采集野果、挖掘可食用的根茎,以及寻找可能食用的淀粉类物质,回到部落里相夫教子啊啥的。人们每天有大把时间唱歌、跳舞和进行艺术创作,整体上健康水平比较高。

说远了,回到农业时代来。农业是原始人类面临极端气候下,为了自保而做出的选择。进入农业时代,给人类带来两大变化。第一,人类自我掌握了调解能量供给的阀门,繁衍能力空前提高;第二,最重要的,农业社会提升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使得人类进化的进度放缓了。啥叫进化的进度放缓了?很多人到现在对进化的理念还停留在用进废退的认知上。进化意味着啥?意味着不行的动物和他们的基因性状死翘翘了,行的动物和优势基因(突变)都留下来了。进化不是长出来的,是死出来的啊!在动植物界,真正的进化就是,你不行的动物还没来得及生孩子,把基因传下去,就死翘翘了,剩下来的可不就进化了么?

轮到进入农业时代的人类就不一样了,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至少有一半的人类能活到把小孩生了再死,经济水平越高能活到把小孩生了再死的人类的比例越高,所以像今天这些男费拉女费拉也都是会有后代的。自然界已经对人类的基因库不构成选择压了,人类自身已经是进化论了。你比如说猫,猫在过去10000年时间中的进化趋势,就是跟随着人类的喜好来的。你感觉猫越来越萌,不是因为猫这个动物本来就萌,而是因为人类喜爱的萌的猫都活下来了,野外不萌的猫都死了。

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最易得和易于复制的能量来源,一句话,就是便宜。农业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支持尽量多存在的人口。然后在饮食上,做出阶层划分。上面阶层的人吃肉,下面阶层的人啃馍。在农业时代,这种逻辑链条在生理机能上可以持续。你比如港,一家三口老能民,种十亩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获这些粮食。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自循环。反正你老能民每天都得下地去挥洒这两膀子力气,吃下这些碳水化合物产生的血糖,不会给你的胰岛功能带来太大的负荷,你至少不会因此而产生与高血糖相关的健康问题。

搁现代社会,这个逻辑就转向了。坐办公室里男费拉女费拉,每天吃一堆油炸碳水化合物,吃完了往位置上一座,血糖血脂体重蹭蹭蹭往上涨,还哐哐哐搞996。老板呢,每天三顿牛排红酒加健身房,完事勉励手下员工白天996晚上669,这样男费拉女费拉不断结合产生小费拉,现代社会的逻辑就滚滚向前。

碳水化合物如何引发血糖类健康问题,以后展开港一港。你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饮食从来都是社会分层的手段和表现,体型和体重,是区分现代社会阶层的标致之一。唐朝讲以胖为美的时代,瘦是因为穷。当代社会,胖才是因为穷。感受一下,是不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62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