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员后轻松拿到百万补偿?
8 月 1 日,有爆料称:思科上海部门通知全部裁员,裁员原因是上海部门涉及的产品线被淘汰。相对比大幅裁员,更令人震惊的是裁员补偿。据称,思科采取的补偿机制为 “N+3+2+2”,总计为 “N+7”,公司 HR 表示人均赔偿 100 多万元。
针对以上传闻,思科中国回应称:“这是一项正常的全球业务调整,不仅仅会影响到中国。” 而对于网传的人均超 100 万的裁员赔偿,思科官方并未给予证实。不过,按照过往经历,思科裁员补偿标准一直是业界标杆。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裁员,为什么外企的补偿那么高?
外企裁员补偿堪比拆迁 网友:为什么被裁的不是我?
外企裁员补偿的标杆,早就竖起来了。
今年 5 月,甲骨文在中国大举裁员,其中,裁员补偿也引人关注。据媒体报道,此次甲骨文采用的裁员补偿方案,依据签节约合同的时间划分为三类,最高可获得 N+6 的赔偿,即在职 N 年补偿 N 月工资,外加 6 个月工资。
消息一出,网友们就炸开了锅。不少网友感叹,“被裁员也裁出了幸福感”、“裁员面风清奇,欢天喜地,还以为走错了片场”。甚至还有不少网友直呼:“为什么被裁员的不是我”。
事实上,外企裁员出手阔绰早已不是个例,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如下:
单从补偿方案看,即便是较大规模的裁员,外企在赔偿上也毫不手软,最低的为 N+2,最高则可以拿到 N+6,甚至更多。
而详细解码补偿方案本身,不难发现不同的公司之间也存在着细微差异。补偿方案中的 N 指经济补偿金支付方式,用人单位依据劳动者在职年限支付工资,也就是说在职一年,即需支付一个月工资。公司对月工资的定义不同,导致赔偿金额的差异。大部分公司将月工资定义为员工当年的平均工资,但是也有部分公司会调整,高于所在地区社会平均工资 3 倍的按该地平均工资 3 倍为基数补偿,即每月不到 25000 元。
除此之外,不少外企裁员时,还设置有额外的补偿。2012 年,摩托罗拉中国裁员时,承诺给员工发放 MIP 奖金,可在有效期内对 2011 年与 2012 年发放的股票、期权行权;2015 年,Marvell 裁员时,设定了 1 万元现金的 “速签奖”;2017 年,尼康中国工厂停产时,就给予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残障人士额外补偿。
于是,一个段子在 HR 圈流传:外企裁员补偿堪比拆迁。
为什么裁员补偿这么高?
那么,为什么外企裁员补偿都这么高呢?
外企早期的盈利能力,毋庸置疑。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外企切下的不占少数。即便多数外企因为业绩下滑,业务调整需要进行裁员,但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员工补偿还是不差钱。
于是,N+6 渐渐成为外企裁员补偿的 “标配”。一种说法是,“6” 即为半年缓冲期,外企一般会给被裁者半年时间去重新找工作。当然,越早走补偿越高,N+7 是立刻走人的情况,奖励一个月的薪资;多待一个月交接或者寻求内部机会则补偿有可能变为 N+5 了,再多待两个月就可能变成 N+3 了。
“公司常常为了快速遣散员工,划定补偿等级。只有早早签下解约合同,才能拿到最高的补偿,时间越往后,补偿越少,最后基本上就只剩下 N 了。” 有网友吐槽。
相对来说,新入职的年轻员工一般都满意公司的补偿方案。早前,甲骨文员工就曾对媒体表示:“这样的赔偿条件比国内其他企业好很多”。但是,级别高、资历深、年龄大的员工不一定满意。况且,在实际操作过程,公司设定的工资上限远不及许多高级别员工的工资。
因此,积极主动争取自身权益,也是补偿偏高的原因之一。2014 年 7 月,微软宣布裁员,N+2 的赔偿方案被原诺基亚员工集体抗议。为了顺利完成裁员,微软修改了补偿方案,在此基础上,上调基本月工资金额、增加了两个月的通知离职时间、补发 1 个月薪资的年终奖,最后裁员补偿由 N+2 变成了 N+6。
无独有偶,2017 年 2 月,新博通裁员消息一出,就有大批员工在公司门口拉出横幅:“加班时我们全力以赴,裁员时请真情对待”、“High profit. Why lay off”。现场抗议裁员,希望公司在裁员时真情对待。
所以说,高额的补偿金背后,其实也是被裁员工与公司的博弈。当然,这种方式对于爱惜口碑的外企十分奏效,同时恐怕也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
来源:投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