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视剧真奇怪。一半观众边看电视边干别的事,听到大响动追看几眼,为了这部分观众,情节密度必须得低,不然他们就看不懂。另一半观众看剧聚精会神,争分夺秒,情节太稀他们就要睡着,所以为了这部分观众,又要提供一个二倍速播放。
@假行僧老巩:今天走到村口时,突然听到有人高喊着CNMB,我吃了一惊,自豪感油然而生,想不到咱这小村子,竟然也出留学生了………
查理芒格说:我们从来不试图成为一个聪明人,只是持续的试图别变成蠢货。我们并不自称是道德高尚的人,但至少有很多即便是合法的事情,我们也不屑于去做。对于谎言,我们的办法很简单:说真话。
@阿胖万事屋:似乎一不小心就消失在朋友圈。发自拍怕被嘲,秀恩爱怕被酸,吃喝玩乐怕被老师和领导看见,加班到深夜怕父母发现。很久没有出门旅行,很久没有幸福到想呐喊的时刻,很久没有值得记录的生活碎片。有时候突发奇想点开了编辑界面,看见大大小小十几个分组,就丧失了所有分享的欲望。
@方柏林:有美国人问filial piety(孝道)是否为中美家庭价值差异之首,我怎么觉得这年头孝道不及“子道”(child piety), 貌似大部分家庭是围着孩子转,不怎么去管上一辈了。说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反不及西人倡导honor thy parents (荣耀父母)带来的关系和谐。几十年价值的挪移让人唏嘘。
@严锋:在今天,买一个电子产品,并不仅仅是买一个电子产品,你还加入了一个庞大而深邃的用户群。我们相互交流使用心得,在这过程中形成了相互的依赖,结成了一种神秘的纽带。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我们通过血缘、信仰、政治抱团,今天我们则越来越通过技术相连,产品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介”。
@友野信:每次别人说我温柔的时候,我内心更多的是幸运和感激。温柔这种东西是彼此的,是因为你对我温柔,我才也温柔,我太清楚我的烂脾气。
当你失去一个亲人的时候,他关于你的那部分你自己都不知道的记忆也永远的消逝了,也就是说,这世界上另一个版本的你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想,这是人会因为生离死别而倍感伤心的另一种原因。
一个女同学出国之前把所有自己朋友拉入一个群(朋友间互不认识),像是养了一个电子后宫。「有没有人在上海陪我面签」「有没有人要送我登机」「guys,我到美国啦」「谁知道苹果哪款电脑性价比高」「大家看我烧的菜」「我哪一张自拍比较好看?」
每次回家的头三件大事:修理各种被用坏的东西(电器厨具绿植)、收拾衣柜还有就是清理父母手机微信公众号和屏蔽SB朋友圈…
豆瓣用户给我最大的伤害: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多么文艺的主,什么琴棋书画,什么读史阅经,到最后还是要在这里卖点东西。
现在看到“朝阳产业”一词,总要停下来思考下究竟是 zhao yang,还是神秘的 chao yang 群众创业
“然并卵”,这种嘴巴上说着没用、身体却乖乖看完了别人提供的内容的做法,大概就跟“撸完嫌人丑”差不多是一个水平吧。
知乎上看到一个巴西宅在ebay上买了部PS4,然后卖家给他寄来两部PS2和一张游戏王的“融合”卡,仿佛在说:“年轻人别老想着升级设备,学着自力更生吧”……థ౪థ
我有个朋友,朋友圈发的全是耸人听闻钓鱼游戏。这个月的她,要回老家结婚,要堕胎,要申请出国,要去丽江做不一样的自己,要问问苍天谁会娶到她这样的好姑娘,想要有一场同性恋情,要秘密离婚。这种姑娘,我们管她叫注意力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