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IoT
当小米创始人雷军说出以上这句话时,他可能也没想过,很快这将成为共识。
华为任正非说,倾力投入的鸿蒙系统并不是为了手机用,而是为了做物联网。
阿里巴巴胡晓明说,IoT是阿里巴巴集团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之后的一条新的主赛道。阿里云的目标是,在5年内实现100亿台设备的互联互通。
智能手环、声控电视、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蓝牙耳机、智能空气检测仪、电动窗帘、无人驾驶卡车……不知不觉,我们身边已经被各种智能物件包围。不可否认,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大佬口中的IoT时代已经到来。
哪里都有IoT,到处都在谈论IoT,IoT到底是什么?
很多朋友对IoT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此处我们不妨追根溯源,从IoT的“源头”聊起。
IoT,全称为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联网,这一概念构想最初由Peter T. Lewis在1985年提出,1998年,英国工程师Kevin Ashton在宝洁公司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IoT”的详细概念。当时宝洁公司的大神们听到的是这样一种定义:
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Internet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听起来很炫酷是不是?确切来说,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相信你也注意到,物物相连需要一个信息“运输工具”,也就是 WiFi、蓝牙、Zigbee 等,将区域内所有设备都连入同一局域网。之后,用户可以选择语音控制人工智能音响来控制设备,实现设备的互相控制。
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让设备从“人控”走向“自控”。
雷军对超级互联网的定义,就是物联网,AI,和5G缺一不可。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搭建平台连接人与人,人的节点越多,平台的价值越大。物联网时代需要实现物与物与人的连接,物的节点越多,平台的价值越大。
从商业角度,IoT可以理解为,让所有线下资源都被信息化,整合到互联网上,并能随时追踪,更新状态,发生交易。
有趣的是,在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时,Kevin Ashton还进行过一次应用。当时在宝洁公司任职品牌经理的他观察到,货架上的一排棕色的唇膏总是持续缺货,又不能及时补上。为了解决唇膏在仓库中库存充足,可货架上却长期缺货的矛盾,Kevin Ashton往产品里装置了无线通信芯片,进而实现前端货品的销售信息实时传达至货仓。这是物联网的首次亮相。
发展到现在,零售店的运营效率也在物联网的推动下大大提高。移动物联网技术能使商店收集顾客的地址、人口信息和购买记录,进而改善购物体验。在实时数据的帮助下,销售助理可以在忙碌中为顾客提出个性化的推荐和提议,增加销售的成功率。
于是,在IoT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硬件开始实现互联互通,而基于对需求的创造和挖掘,更多的终端硬件也被研发出来。只要有需要,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物联网植入的终端,万物皆可互联,与其他同样接入互联网的物体协同工作。
想想科幻小说,好莱坞大片里呈现的场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在物联网之下,空调可以依托内置传感器以及接入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进而更加智能地工作,打开窗户,自动关闭空调,室内气温湿度变化,自动调节温度,户主回家途中到达特定距离,自动开启提前制冷,出现内部故障,自动进行远程诊断等等。
还有我们的电视、车子,我们可以在千里之外与它们“联络”,对它们进行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再比如,小爱同学,一个小小的AI音箱可以控制电视、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设备,也能开灯、开风扇,控制所有可控制的电器。这就是智能家居,不过,智能家居真的还只是物联网的一个应用领域,但物联网并不止于此。
车联网是物联网应用的另一大场景。车联网把车与行人、路、基础设施(信号灯等)、网络、与云连接在一起。
对于一辆车来说,它包括很多部件。这些部件都可以信息化、数字化,通过安装传感器,可以产生表达状态的数据。例如轮胎,可以安装胎压传感器,产生胎压数据,监控轮胎的状态。有了数据,就可以进行传输。将车内各个部件的数据,传递给这辆车的“神经中枢”,这是“车内网”,车辆的对外通讯能力则赋予其更多的应用场景。
例如,车没有油或者没有电了,云端会告知车主,哪里有加油站(充电桩)。车的某个零部件数据异常,云端会进行分析,然后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更加庞大的云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支撑下,自动驾驶将成为车联网进化的终极形态。
是不是一下子“细思极恐”?伴随着万物互联的真正落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逐步被颠覆。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颠覆,可以看看日本,这个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经先行一步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了养老领域。
老龄化人口庞大,医疗数字体系完善,这让日本拥有丰富的高质量健康数据,科技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这些数据,最后形成了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健康监测系统、智能生活用品、智能居家设备、智慧出行系统等,让机器代替人类来照顾老年人。
例如,房间内的感应器还可以检测到入住者呼吸时胸部及身体活动等情况,通过云端进行个性化的日常活动计划。在床脚处安装探测器,如果老年人睡觉不慎掉下床,探测器就会自动报警,通知护理中心。
这些年一时洛阳纸贵的科幻小说《三体》,其中关于遍布在人类社会的信息墙与人类的各种交互的场景,应该是目前看到最具理想意义的物联网,感知、场景、交互。
如果说过去20年的互联网是“人联网”,那么未来20年的互联网,无疑将是物联网的时代。连我们在经过一轮追根溯源后都意识到此事并不简单,对已经在进行和即将到来的变革有了期望,就更不用说整天和前沿技术打交道的雷军、任正非、胡晓明、周鸿祎们了。
根据艾瑞咨询,全球消费及IoT硬件销售额有2015年的3063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48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在如此高增速的基础上,还将加快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1.55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1%。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IoT消费国,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消费级IoT硬件销售额由2015年的715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118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9%,预计2022年将达311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3%。
另一组数据也表明,IoT正在经历爆炸式增长。2015年,全球消费级IoT终端数量只有30亿个,2017年已经增加到49亿个,复合年增长率为27.7%,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153亿个,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5.4%。这仅仅是消费物联网的数据,如果加上产业物联网,增速会更加惊人。
按据 GSMA Intelligence 预测,从2017年到2025年,消费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2.5倍的增长,产业物联网(生产性+智慧城市)连接数将实现4.7倍的增长。
趋势上看,现在的物联网与一些领域的结合还在非常前期的萌芽状态。尽管目前的物联网尚处初级阶段,在成本、标准及规模化方面还有待完善,但国内外机构都对发展前景表示乐观。根据麦肯锡、Gartner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的连接数量保守估计将会在300亿个以上,远超人联网数量,物联网将会一新的社会变革,其商业价值不可限量。
回到我们国内,企业家的认知到位了,行动到位的似乎并不怎么多。目前消费物联网做得最大、最好的两家要属小米和华为了。
细究起来,可以说各有特色,谁将成为最终的霸主,还真不好说。
小米能够与IoT结缘,实在得益于雷军的超前遇见力。
小米从2013年开始布局IoT业务,经过不断的进化和成长,围绕这个“AIoT”平台,延生了“小米”家的许多产品:
从大的家电——电视、空调和洗衣机;小的有电动牙刷、闹钟、音箱、智能门锁是、照明……小米正在通过用户量、设备数与数据积累,构建着一个属于“小米AIoT”的完整生态。
到2018年一季度,小米全球IoT市场占有率达1.9%,已经超过市场份额1.2%的第二名亚马逊成为世界第一。
小米的优势在于其IoT产品种类繁多,且价格大众化,其IoT产品可以通过米家APP进行无缝集成及统一控制,其他IoT供应商则倾向于集中推出垂直领域的单一产品或产品售价较高。
遥想进军IoT以来这些年,小米曾不断被人质疑是“杂货铺”,如今物联网时代就差5G临门一脚,曾经的“杂货铺”却瞬间成为最大的优势。
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AIoT平台联网设备数量总数达到1.71亿件(不包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稳稳占据“全球最大消费IoT平台 ”的地位。
更不用说在国内。未来,小米计划要全面开放IoT平台,启动开发者计划,帮助第三方品牌产品接入小米 IoT 平台,实现联动控制。
全球最大的消费IoT平台,要全面开放,欢迎第三方品牌入驻,这将爆发出多大的势能,想想都相当热血。
不过小米也不要因为做得早,做得大,做得好,就“沾沾自喜”,毕竟中华儿女多奇志,意识到IoT重要性,并不惜一切代价发力追赶的华为,也是有可能在5G靴子落地前最后一刻,成功卡位。
华为2018年底公布IoT战略,宣布将从入口、连接以及生态三个层面去构建,并以“HiLink”标准协议以及“HiAi”云计算技术为三个层面的布局赋能。
华为表示,在连接上,华为主要聚焦个人、家庭、办公、车载等全场景的连接,战略宣布时,华为已连接超过3亿台设备、2亿个家庭并表示已与全球15家顶级汽车品牌达成合作。
谁说大象不跳舞?身经百战的大象,跳起芭蕾舞来,也是可以身形矫健,赏心悦目。
近日,华为更是对外发布了自主操作系统“鸿蒙”,试图在 IoT 统一系统和平台上向前跨出一步。搭载鸿蒙系统的荣耀智慧屏也在随后发布,华为正式“宣战”,IoT之战彻底打响。
来源:中环007 微信号:zhonghua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