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决定下沉,再战低端电商快递。
在 2019 上半年的财报中,顺丰透露,已于 5 月份推出针对特定市场和客户的电商特惠产品。当被问到该产品是否为了 “填仓”,顺丰高层表示这由于年初的运力资源过剩,需要更多的件量降低成本。
一向高冷的顺丰推出电商特惠,被外界解读成业绩承压之下的无奈之举。
从 2015 年到现在,顺丰的市场占有率从当年的 9.48% 一路下滑到现在的 7.26%。
相比之下,通达系通过上市实力大增,加上阿里巴巴的加持,诸如中通和韵达两家的市场份额双双突破 15%,尤其是在美国上市的中通,市占率逼近 20%,市值超过 1000 亿元。
“如果再不采取实质行动,顺丰现在的市场份额都很难稳住。虽然顺丰新业务的发展可圈可点,但短时间之内难成气候。” 快递行业资深人士、双壹咨询创始人龚福照告诉《棱镜》。
除了传统快递业务,顺丰过去几年一直在发展快运、冷运、供应链等附加值更高的业务,公司创始人王卫也一直对外强调,顺丰正在进入一个十二万亿元的大物流市场。
这只是面向未来的豪言壮语。
顺丰快递主业的困顿之态昭昭然,上半年业务量增速 8.5%,只有行业平均增速的三分之一,而且最核心的 “时效件” 业务增速只有 4%,如此一来,运力过剩也是必然的。
“顺丰推出电商特惠件还是一种防御行为,因为京东物流 3 月份开始以 4、5 块的价格大规模抢市场,如果顺丰再不降价,业务量可能要负增长了,这并不是简单的以牺牲毛利的代价换取业务量,而是在垄断地位被打破之后的唯一选择。” 一位研究快递行业的券商分析师对《棱镜》表示。
而在电商快递这个市场中,最大的增量来自于拼多多。
来自拼多多的诱惑
对顺丰来说,提振业务量最快的方式就是进军电商快递市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的总额同比增长了 17.8%。而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的 12 个月期间,拼多多的 GMV(成交金额)达到 7091 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暴增 171%,订单数也达到 70 亿件。
根据高盛给出的预测,到 2021 年,中国电商行业 31% 的包裹将来自拼多多,2022 年这个数字将提高至 33%。
在中国,电商和快递之间密不可分,阿里巴巴不仅牵头成立了菜鸟,还入股了圆通、中通、申通和百世物流,在物流领域大有 “合纵连横” 之势。
“通达系” 之中目前还没有站队的只剩下韵达一家。《棱镜》了解到,阿里巴巴和拼多多都有意投资韵达,但暂未出现最新进展。
“拼多多如果不绑定一两家,将来和阿里竞争激烈时,阿里就可以通过物流来遏制它,快递是电商平台的脚,这是必须要抓住的战略资源。另外,韵达的能力和拼多多的需求是吻合的,互补性比较强。对拼多多来说,现在的量已经到这么大规模了,建立一个类似于菜鸟的网络体系也该提上日程了。”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
拼多多异军突起的策略之一在于通过在线拼购的方式压低商品价格,打造爆款,促进消费。
这对于快递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大量收件意味着基本上无利可图,不收意味着无法完成总部下达的业务量目标,导致被罚款,甚至是人员流失。
顺丰曾在电商和零售业务上有过许多尝试,比如 2012 年就推出了生鲜电商 “顺丰优选”,2014 年推出了线下的 “嘿客” 门店,都因为巨亏最终被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
此后,顺丰对低端的电商快递业务不太感冒,其野心膨胀,不再满足于成为快递行业的老大,而是梦想成为一家可以和 FedEx、DHL 等巨头媲美的综合物流服务服务商。去年 10 月,顺丰宣布以 55 亿元的价格收购 DHL 在华供应链业务。
顺丰在通往这条路上的短板之一是缺乏足够的 “商流”,没有真金白银的成交数据。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敌人的敌人可以成为朋友。
2017 年年中,顺丰和阿里之间爆发了一场 “数据之争”,菜鸟指责顺丰一直在大量调取淘宝用户的电话号码等数据,顺丰指责菜鸟调取丰巢(顺丰投资的自提柜公司)平台上的非淘系数据。两家巨头结下 “梁子”。
拼多多和阿里这对竞争对手更是 “不共戴天”,而顺丰和拼多多的关系颇为亲近,王卫还是拼多多最早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从目前的需求吻合度上看,顺丰和拼多多并不般配,顺丰主要针对的是对价格不敏感,对时效敏感的客户。拼多多恰恰相反,平台上存在大量低价包邮的产品,对它的商户而言,顺丰的快递费实在是太贵了。
一位上市快递公司的管理层对《棱镜》表示:“顺丰以前和拼多多谈过合作,当时不太兼容,顺丰此前的快递单价占到拼多多平均客单价的 40%”。
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的顺丰对 “量” 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价格不断下调,反观拼多多,从 “农村包围城市” 的策略日渐成效。
根据上半年的数据,拼多多平台上的客单价从去年一季度的 37 元增长到了现在的 50 元,一二线城市用户对 GMV 的贡献从年初的 11% 提高到 48%。
顺丰想要在电商领域继续下沉,很可能和拼多多产生交集。不过,对于坚持直营的顺丰而言,这在成本上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一直被贴上 “五环外” 标签的拼多多,也想消除人们对它低价的固有印象。
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曾公开表示,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这和价格无关,但涉及到对供应链的改造和升级,恰恰也是顺丰正在做的,从末端配送延伸到前端的生产、仓储以及分销等环节。
“从中长期来看,顺丰和拼多多一定会有深入合作。” 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对《棱镜》表示。
不做电商 “局外人”
顺丰上一次大举进攻电商快递市场还是 2013 年。
2013 年的 10 月底,顺丰高调宣布以 “标准件 6 折” 的价格杀入此前甚少染指的电商快递,当时的政策是:每个月 2000 票以上的月结客户,同城件首重 8 元起,省内 9 元起,省外件根据距离不同首重 10 元 - 17 元。
凭借不错的性价比,当年 “双十一”,顺丰斩获了不少优质客户。
在天猫上销量 TOP10 的商家中有 6 家由顺丰配送,其中小米和优衣库的产品基本上都被其包揽。到了 2014 年 “双十一”,顺丰两天之内拿下了 2349 万单,比 2013 年暴增了 83%,快递行业中排名第四。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顺丰赔钱赚吆喝。
根据顺丰上市时披露的数据,在顺丰大力发展电商件的 2014 年,公司的收入虽然增长了 112 亿元,归母的净利润却减少了 8.6 亿元,同比上一年几乎腰斩,与此同时毛利率也下降了 7.5 个百分点。
之后,顺丰决定减少对电商件的扶持力度,重新聚焦中高端市场。这样一来,顺丰的净利润才勉强回到 2013 年的水平,毛利率依然比 2013 年少了 5 个百分点。
“如果从收益率考虑,顺丰不做电商是合理的,但整个物流市场土壤都在数字化,电商件并非都是低端需求,电商快递服务也在升级,顺丰不做就给通达系留下了上行空间。”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对《棱镜》表示。
他认为,随着菜鸟和通达系的深度协同,加上京东物流平台开放并且进军 C 端业务,虽然顺丰需要用低价策略来培养电商件市场,短期之内会影响其利润率,但是不这么做,则会沦为电商物流市场的 “局外人”。
市场被通达系蚕食
2019 上半年,顺丰的营收第一次超过 500 亿元,同比增长 17.6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净利润为 23.3 亿元,同比增长 11.48%,盈利能力仍是全行业最强。
这掩盖不了市场份额被通达系蚕食的事实。
2019 上半年,顺丰的业务量只有 20.17 亿票,行业排名第五,同比去年增加了 8.54%,相当于业务量第一的中通快递的 37%,比第四名的申通快递少了 10 亿件。相比之下,上半年全国快递行业的业务量增长了 25.7%。
一直以来,时效件都是顺丰的拳头产品和最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从去年开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上半年顺丰的时效板块收入为 267.65 亿元,占公司的营收比例为 53.4%,同比增速只有 4%,不到公司整体业务量增速的一半,甚至还要低于 GDP 增速。
顺丰的时效件依赖的是一张航线密集的 “天网” 以及目前正在扩张的 “高铁网”,这是其他通达系所不具备的优势,但这部分需求的不足可能会导致运力过剩。
根据 2019 年中报,上半年顺丰自有的全货机为 55 架,比去年多出 11 架,其中包括 7 架波音 757 和 1 架双层的波音 747,另外还租了 14 架,也比去年同期多了一架,运力明显提升。但上半年公司的航空发货量(包括散航)为 4.2 亿票,同比仅增长了 5%。
三年之后,顺丰的自有机队规模将达到 80 架。如果时效件业务继续放缓,这部分昂贵运力的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顺丰的经济板块业务主要依赖的则是一张遍布全国的公路运输网,时效性略差一些,这部分上半年的营收为 114.6 亿元,同比增长为 15.9%,增速虽然高于时效板块,但和去年同期 53.71% 的增速相比仍然放缓了不少,和通达系其他对手相比更是逊色许多。
从中报数据来看,真正驱动顺丰业绩增长的其实是一些传统快递行业以外的收入,比如快运、冷运、同城和国际业务,以及 3 月份之后并入上市公司体系的 “供应链业务”,这部分占公司的营收已经达到 23.66%。
“顺丰是想成为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除了电商,短期之内很难找到可以推动业务增长的点,其他板块发展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 龚福照对《棱镜》表示。
打响残酷价格战
顺丰这一次主动进军电商虽会带来业务量和营收的增长,短期之内也可能会给公司毛利造成一定压力。
推出电商特惠产品的 5 月,顺丰的业务量增速达到两位数,单票收入的增速只有 2.14%,到了 6 月份,顺丰的业务量的增速提高至 15.8%,单票收入却开始出现负增长,7 月份业务量增长 22.59%,单票收入下滑了 2.84% 至 22.61 元 / 票。
顺丰要想在电商行业有所作为,最大的障碍在于成本居高不下。
快递行业的成本主要取决于业务量规模和网络效率,业务量规模越大,平均每单快递分摊的转运中心运作和干线运输的固定成本就越少,则单件成本必然具有相对优势。
通达系深谙此道,尤其喜欢发起价格战抢占市场。
王超(化名)是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快递网点的负责人。据他的观察,上半年顺丰刚推出电商特惠件时的价格差不多在 7-8 块,而通达系的价格在 5 块左右,到了下半年开始,当通达系的价格下降到 3 块左右时,顺丰的价格跟着降到 5 块。
“想要从同行手里抢客户,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就是价格战,顺丰也不能幸免。” 王超说。
以义乌为例,在这个全世界最大的中小商品贸易集散地,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快递公司,上半年义乌当地的快递量从去年同期的 14.5 亿件飙升至 23.6 亿件,全国排名第二,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单票快递的收入已经从去年的 5.3 元水平下滑至 3.87 元。
“义乌平均 3 块多的价格实际上是包括了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在通达系主要竞争的低端市场,单价已经打到了 1 块多,连一张面单的价钱都不够。3 块多的单子,如果剔除人工成本、操作成本和车辆成本上,还是亏钱的。没有总部的输血,网点根本支撑不了。” 王超说。
义乌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足以说明中国快递行业仍然没有摆脱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的残酷现实,顺丰想要 “以价换量” 的时机正赶上通达系新一轮的价格厮杀。
“京东、顺丰两家公司把价格降到四五块已经是极限了,再往下已经不太可能了,但是通达系现在都是两三块,中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上述分析师认为。
在王超看来,有些客户可能会因为顺丰的品牌和性价转投对手,但他不认为这能真正刺痛到通达系,“顺丰不会用它的航空运力来做电商件,在陆运方面,通达系的时效并不输给顺丰,双方差距很小。”
龚福照认为,顺丰此次主动进攻电商件市场对通达系的影响不会太大,反倒是通达系在上市之后竞争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在成本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护城河,而且正在试图去争夺一部分顺丰高毛利的市场。
来源:棱镜 微信号:lengjing_qq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