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主任司马迁:
我把这个高折旧讲清楚。
我们去看头部科技企业,都有一个共性:研发投入非常高。
比如时下最热的华为。
用今年的数据,大家可能觉得有 “补漏洞” 的影响,那么我们用去年的。
去年,华为营收 6000 亿,研发投入接近 900 亿。
研发投入占比接近 15%。
看官会说,15% 不高啊!来,语文老师来帮忙一下,把 “营收” 两个字圈红给这位爷看看 —— 研发投入占营收的 15%。
这个 15% 如果换在商超行业,直接毛利就归零了。
国内大企业里,能保持这个水准的,除了华为,只有百度。
阿里在 9% 多点,腾讯在 7% 多点。
被大家骂半死的中兴,去年是 12.8%。
除了投入占比,还有一个总规模问题。
比方说一个中型软件公司,就是投入 100%,也没办法和微软比。
微软以去年的的总规模,全球排名比华为还高了一名。
而华为则比 BAT 总和还多,披着科技企业外衣的小米,去年的研发投入,还没有中兴多。
那么大家会问,为什么要投这么多?
任总曾经在一个采访中戏谑徐直军是烧掉他一千亿的人,徐直军说,你说错了,我是烧掉两千亿的男人。
不烧钱,怎么点亮科技树?
点亮的科技树不对怎么办?多烧钱,同时点亮好几个科技树!总有一个对的!
那么如果一个企业,现在有优势,但是投入不足,或者投入方向出了大问题。
那么很快就会遇到技术不足以变为产品,或者产品无法占据市场变成利润。
反过来,也就没有钱去烧下一场战争。
强者恒强,便是科技企业的基本竞争规则。
越有钱烧,就越多科技突破。
越多科技突破产品化,就越多钱。
看到这里,大家就不难发现。
只要有一个企业取得了技术突破,那么所有其它企业的技术资产就被折旧了。
比如前两天谷歌的量子计算突破。
然后 IBM 就悻悻地出来说,唉哟,这个量子计算是好啊,但各有各的好。
现在你还真正产品还没出世,我们还是各有千秋吧。
谷歌一发功,IBM 脊柱一阵疼,折旧了。
这个如果不好理解,我再举个例子。
比方说电动车,现在的核心问题从应用端上看是充电难蓄电少,但从技术上看,其实还是锂结晶问题没有搞定。
如果有家企业,要么是进行了材料替代,要么是改进了工艺模式,绕过或者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是不是在他技术突破的这一天,其它企业都被折旧了呢?
看官会问,哪个企业能啊?按照一般历史规律,烧钱最多最狠的那个,最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看科技型企业,第一眼就看科技投入。
那么想不被折旧怎么办,车轱辘话又回来了。
烧钱呗。
烧钱来不及怎么办?并购呗。
这也就是为什么 BAT 各种资本系不断地并购小型,正在技术突破的企业。
并购不卖怎么办?加入联盟给人做小弟,拿对方没有的科技树换呗。
如果跪求交换人都看不上,那去死吧。
以上便是科技股的折旧。
不是一台机器一天天老去,而是整个公司可能在竞争中落败,一年就完蛋了。
所以,很多科技企业的大佬危机感很强,认为自己的企业离倒闭只有几个月或者一年。
只有马道长敢说阿里能活一百多岁,可能是喝了百岁山矿泉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