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尘封的法拉利往事

尘封的法拉利往事

作者:田鸭

编辑:徐冲浪

1992年,是令国人亢奋的一年。

34岁的许家印扔掉铁饭碗,怀揣一份简历,南下深圳寻梦;48岁的任正非冲着六七十位员工大喊:华为要超过四通;28岁的马云借了3万块钱,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也是这一年,法拉利跑车在北京亚运村会展中心举办了展卖会。

为了珍惜这次走进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的机会,法拉利带来了他们最新款348型跑车。

这辆跑车的标价13.88万美元。

在来北京之前,法拉利官方已经做好了展会结束将所有车原封不动运回意大利的打算。在他们看来,月平均工资280元的中国人应该不具备购买跑车的经济实力。

很遗憾,所有人都估错了局面,展会进行到最后一天,当时的中国首富李晓华出现在了现场。

李晓华从容地以当时可以在北京买10套100平房子的价格,把这辆法拉利永远的留在了中国。

为此,法拉利团队还特意在天坛举行了为李晓华举行了一个交接仪式,北京市交通局配给这辆车的牌号是黑色京A00001。

在当年的历史的语境里,一个中国人买法拉利和美国人登月一样震撼。

法国的《费加罗报》随后刊发了一幅照片,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宽敞的长安街,背景是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前景是那辆红色的法拉利。在法拉利右侧,站着李晓华,他穿一件黑色风衣,立着领子,手拿大哥大,正抬头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人觉得车值钱,西方人觉得「中国人李晓华买豪车」这个话题更值钱。

这张照片很快就被法拉利投放到了全世界各大城市,比如法国的巴黎、里昂的显眼位置,从机场到广场。

神秘的东方世界,尊贵的红色跑车和天安门,赚足了白人的眼球。

照片下方还配了一行字:A Challenger from Red Capitalism。

一个李晓华,一辆法拉利,西方人对1992年的中国定了性。

与此同时,一个有关美钞和秃顶的传奇故事,也展示在了世界面前。

01

北京的钱粮胡同出过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明朝的海瑞,一个是民国的思想家章太炎。

1951年,李晓华也同样出生在这条胡同。

他父亲是北京照明器材厂的工人,生了四个儿子,李晓华排行老三。

父亲用几十块钱工资养活一家,又赶上低标准,李晓华的童年过得很艰难。

后来成为首富后的他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对饥饿有一种创伤性记忆,如果当时有个馒头掉到粪坑里,他都会毫不犹豫从粪坑里捡来吃掉。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把孩子们都送到祖国建设的最艰苦的地方,是父母们的最大心愿。

1967年,初中毕业的李晓华,也听从了家里的安排,决定和两个哥哥一起,跟着大部队北上,当然,户口也是一起的。

李晓华被分配到了中国最北的北方小镇萝北镇,这里冬天长达半年,天寒地冻,最冷的时候零下60度。他主要负责学习开拖拉机,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好一名拖拉机手。

他在北大荒一干就是八年,这期间有一件事,增加了李晓华的生命体验。

冬天开拖拉机容易熄火,那时开车和现在开车不一样,车灭了要用摇把发电,有一次他开拖拉机在地里劳动,突然拖拉机熄火了,四周都没人。

他就下车拿那摇把使劲摇,一松手,因反作用力转回的摇把打到他身上,他的肚子一下子被豁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他赶快蹲到地上,在冬天杳无人烟的北大荒里,他感到了彻骨的孤独和死亡的临近。当有人联系他们连队找到他时,他已经休克了。

好不容易被抢救回来,开拖拉机的事很快便被他抛在脑后,成百上千的年轻人齐奋斗开荒,吃住一起,也经不住开始泛滥的荷尔蒙。

李晓华爱上了一个同样从北京来的高干女。

很快到了知青返乡回城的时间,李晓华家里没什么背景,但也想回去,他就跟女朋友商量,他先偷偷地回去,回去后再联系她。

当时北京落户就已经是有条件的,李晓华运气好,抓住了一个机会。

当时是1977年,北京经贸部有个谈判大楼,里面有个当厨子的名额,说可以安置人。他就想法找人,疏通关系,获得了这个机会,单位让他赶快办回迁手续。

他二话没说,连夜又搭火车回北大荒,满脑子想的还是接女朋友回京。

那时候因为没钱,知青都搭火车。他连夜爬火车,下了火车又走两个多小时回连队。

晚上大雪弥漫,他走了三个多小时回到连部时,已经夜里12点多。女友在另外一个连队,离他们那儿大概有七八里路,他踩着齐膝大雪,连夜赶到了他女朋友那边。

赶到才得知女生已经悄然独自回北京了,他连夜又追回北京,叩响女孩家的门,女孩儿的妈妈开着门缝接待了他:你和我女儿不是一类人,别来拖累别人了。

一没北京户口,二没什么正经工作,李晓华的第一份爱情被无声无息放了鸽子。

一场门缝看人的爱情,窗外飘落的鹅毛大雪,跪在女朋友门前的他悟到一个道理,感情的事得需要物质来解决。

「得弄钱,得财务自由。」

02

1978年,总设计师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

李晓华从一个兵团战友那知道,南方的很多东西便宜,倒腾到北京来就能挣钱。

邓丽君的歌带、录音机、电子表、呢绒袜子、长筒袜、蛤蟆镜都是最好的畅销品。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他就跟那个朋友要了几块表,偷偷地倒卖。

可谁知他转手一卖就挣了五百块钱,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三十二块钱,五百元对那个时候的李晓华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尝到甜头的李晓华,从此踏上了中间商赚差价这条路,他礼拜六一下班就逃票坐火车到南方,连夜坐火车回来,一来一去挣了不少钱。

可忙着做倒爷的这段日子,他父亲病了。每周他还要抽空去海军医院抓药,慢慢认识了医院窗口负责取药的护士。看对眼的两人恋爱了。

有了上次恋爱的经验教训,李晓华开始使劲倒卖手表,想多赚点钱,终于东窗事发。

一张通缉令下来,李晓华被定了投机倒把罪,被保卫部从揉馒头的后厨岗位上带走了。

李晓华被判了劳教三年。

但这一次李晓华的爱情经受住了考验。女护士也不是简单的女孩,她的父亲是当年中央警卫局的工作人员,靠着父亲的关系女护士三次往返劳教所,还真就把才劳教了3个月的李晓华捞了出来。

这一次劳教是他人生的万幸。

那个时代有非常严格的秩序,非常狭窄的生活框架,就像孙悟空在唐僧划的圈里一样,冲不出去就没有新生的可能。

李晓华看明白了这个秩序的松散和漏洞,出狱以后的生活,他已经规划好了。

去他妈的投机倒把,我李晓华,就要要做更大的事,要赚更多的钱。

03

坐过牢,也没读过什么书,走到哪都低人一等。

但李晓华根本没空管这些,他的心思全部在倒买倒卖上。

1979年,李晓华南下广州进货,并尝试寻找更好的商机。当时,T恤衫、变色太阳镜都是利润丰厚的走俏货,但他没有选择随大流。

在广交会的展馆里,李晓华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前驻足良久,然后问道:「小姐,这冷饮机怎么卖?」对方回答说:「没有货,这是非卖品。」李晓华没有放弃,他找到这个商家的经理,想方设法与对方交上了朋友,最终以3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台冷饮机。

当他把机器运回北京时,囊中已一空如洗。

那年夏天,李晓华把冷饮机运到北戴河最繁华的海滨摆摊卖冰水。不出所料,图稀罕的人们排着长队来买二角钱一杯的饮料,这机器变成了印钞机。

整个夏天,李晓华忙着制冰根本没空收钱,摊位搞了一个大笸箩,顾客的钱都在里面扔着,一到晚上光数钱的人,就得雇四个。仅仅一个夏天,他赚了十多万元。

李晓华是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这个夏天一结束,他立即停手走人。生意这么好,他预估明年北戴河会出现一百台制冷机,到时候只能亏钱干了。

尽管所有人都阻挠,但李晓华毅然决然卖掉了制冷机。

第二年夏天,北戴河的沙滩上,每隔20米就有一家卖冰水的,蓝海市场变为红海,但李晓华早已全身而退。

卖掉制冷机器的他与当地一家文化馆合作经营的录像厅开张了,这是全河北省唯一的一家录像厅。

港片兴起的黄金年代,观影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定价一元的入场券被炒到十元仍然是一票难求。火到什么程度呢?他们雇了十几个小伙子维持秩序,放映厅售票口的铁钢管都给挤变形了。

八十年代,万元户就已经是富豪级别了,但靠着制冰机和录像厅,李晓华的财富已经过百万。

但这些也仅仅是他获得亿万财富的冰山一角而已。

04

商业天才致富的路上,少不了贵人相助。

当时北京商局局长宋学竞,劝李晓华出国留学,李晓华当时的反应是,「我挣的钱几辈子花不完了,还留什么学啊。」

宋学竞还是点醒了他,出去看看才能有更好的商业嗅觉。

听人劝,吃饱饭。1985年,他东渡去了日本留学。

那时日本社会的压力就已经很大,全民内卷,脱发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社会问题,日本人都在讨论如何解决全秃、半秃问题。

1987年,东京电视台那时候经常播一个广告,一个日本医生在讲头发怎么怎么好,一个叫赵章光的中国人在讲怎么治头发。

李晓华发现,在中国市场上不显山露水的「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却非常抢手。

代购101在中国已经相当疯狂,那时已经有大量的去日本的留学生,上学时带两瓶101转手卖掉,就能挣半个学期的学费。

北京甚至出现了日本来的「毛发再生观光团」,只为来中国购买一瓶「章光101」。

因此,北京街头当时流行这么一句话:「登长城、吃烤鸭、治秃子」,说的就是来旅游的日本人。

商机来了,李晓华二话不说,立马退学了。

他要做的不是代购,而是拿下章光101在日本的代理权。

赵章光是章光101的老板,这个厂就是一个福利厂,员工几乎都是残疾人。

李晓华就很上道,每次来厂之前,他都跑到北京景泰蓝厂买景泰蓝手镯,一块钱就买一大把,见人就给一个。一看残疾人上下班都比较难,立即送了两台汽车给赵章光专门接送工人。

赵章光被他深深打动了,免费给李晓华生产了一批101,还把101日本代理权送给了他。

李晓华不但弄到了正品货,还拿到了官方的代理授权,瞬间在日本成为一个公众人物。

当他押着这些101从北京出厂时,都有武警跟着,怕被人抢了。

李晓华回到日本后,精心制定了销售策略。

他组织起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创造了无店铺销售的直销模式,通过浩浩荡荡的直销大军将「章光101」全方位推向日本主流社会,引发了一场抢购风潮。

一支成本5美元的「章光101」,价格最高时能卖到大约100美元,堪比黄金。

当年的北京21寸的遥控电视刚刚成为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而一瓶101在日本就能换一个21寸的电视机。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晓华的资产增长了100多倍,这是他闯荡商海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当时靠着章光101富起来的第一批中国富豪不止李晓华一个人:上海首富周正毅,紫檀宫的老板陈丽华,后来的凤凰卫视的老板刘长乐都卖过101。

仅靠101李晓华挣了三四千万美金,美国《财富》杂志说他是中国最早的亿万富翁。

后来的联想、海尔等电器和数码3C产品出海时,都曾借鉴尝试过李晓华的营销策略。

正当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李晓华又一次决定急流勇退。

当时,「章光101」的高利润引来了仿冒者,他深知,假货一多,101品牌的信誉会大受影响,于是选择将手中全部的「章光101」存货低价抛售。

果然,他离开日本后不久,「章光101」在日本市场的行情一蹶不振。

「总比别人快半拍」是李晓华的经商制胜诀窍之一,他总是以开拓者的姿态闯在前面。

当他开辟的路上就要挤满后来者的时候,他本人已昂然踏上了开辟新战场的征程。

05

章光101卖的再好,赚得再多,李晓华也是一个二道贩子。

如何洗白上岸,从一个投机者转变成一个投资者,是李晓华心头一直惦记的事情。

1988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香港人普遍对香港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一批香港人纷纷抛售房产物业,移民欧美,导致香港楼价一落千丈。

李晓华看准时机,大量低价收购楼盘。

「当时没人敢接,但我就有这种勇气。」按照他的分析,「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免税港,未来进入这个弹丸之地的人口会越来越多,房价不但会回升,还会暴涨。」

生意做到一定层次之后,除了拼实力,更要比眼光。

不出李晓华意料,仅仅半年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香港的楼价一路攀升,他将手中筹码尽数抛出,再次大获全胜,获得了「第二桶金」。

李晓华的「第三桶金」,来自东南亚。

香港楼市大战告捷后,他去了马来西亚。当时他通过关系了解到,当地正准备修一条公路,这条路通往一个新发现的储量丰富的油气田,但发现油气田的消息还没有对外公布。

他判断,一旦消息公布,这条公路经过的土地必然会大幅增值,因此具有非常大的投资价值。

但让李晓华为难的是,投入这个项目需要先期投入10多亿美元,而他并没有那么多资金,「我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也做不成这个事,因为它的资金量太大了。」

李晓华决定来一次「豪赌」,他把自己所有的资产,包括房屋、车辆等全部抵押给银行,获得了半年期贷款。他用贷到的资金买入了计划中的公路沿线的大量土地,然后在马来西亚的酒店里住下,耐心等待对外公布发现油气田的消息。

没想到,好几个月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

到后来,李晓华不但难以负担住酒店的费用,精神上也无法摆脱日益加码的压力,因为如果外界不知道油气田的消息,就不会有开发商来找他购买土地,半年贷款期限一到,他就会在一夜之间破产。

最绝望的时候,一位老华侨伸出了援手。

李晓华搬到老华侨的仓库里住下,每天吃着最便宜的盒饭继续等消息。

贷在商业还款到期的前三天,马来西亚政府发布消息:在高速路沿线发现了大油田。

消息一出,满世界的人都找李晓华,因为那一块的地都被他提前买了。

两单大生意,一个投机者真正变成了投资者,李晓华每次都在最辉煌时收手,绝不多贪,赚到的财富也是羡煞旁人。

马来西亚出手让他很快的被列为世界级富豪。

李晓华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后,他完全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国际性投资家。

他主要的战场并不在中国,而是在海外。

他有非常高明的商业营销策略。第一,他跟很多的政府官员有很好的背景,像澳大利亚的总理霍克,就被他聘到公司做商业顾问。

他在非洲、南非、美国、澳洲都做各种项目,什么项目挣钱他就做什么项目,而且只做有利润的事情,不像互联网公司先融资烧钱,最后达到垄断的地位,再宰割用户的做法。

06

2011年1月19日,在李晓华60岁的生日宴会上,400多名商界巨贾、文化名人和娱乐明星,齐聚北京昆仑饭店,为李晓华庆生。其中包括李彦宏、张朝阳、赵本山、葛优等众多资本界和娱乐界的明星,阵容堪比「春晚」。

但也是在那一次生日宴会过后,李晓华彻底的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网上关于他的报道戛然而止。

他说「我想享受淡定的人生,过普通人的生活。」

四十年风云变幻,时代浪潮下,伴随改革开放第一批富起来的企业家,有的疯了、有的死了、有的至今还在坐牢。

千帆过尽,笑到最后的,似乎只有第一个大胆把钱花出去的李晓华。

「那辆红色的法拉利也会时常开一开吗?」曾经有记者采访他。

「当然。它很珍贵,但毕竟还是辆车嘛。」

两周前,有人在北京东二环拍到李晓华开着他在92年买的那辆红色法拉利,开车的正是李晓华本人。

这辆车经过三十多年岁月,已经陆续有五十多位造访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和世界名人曾在这辆法拉利车上签名,其中有老布什、小布什、普京、霍克、撒切尔夫人、克林顿等世界级政治名流。

李晓华特意开着它去参加一个朋友餐厅的剪彩活动,不过当日他和跑车的出现,也没有引发多少新闻关注。

旧物必然会落上尘埃,老树也必将重归尘土,时代更替是必然的,国人买不起法拉利的时代早就落幕了。

但时代如跑车一般轰鸣而过,李晓华就这样被牢牢的镶嵌在了历史的镜框中,成为了没人能替代的独特的时代符号。

来源:冲浪普拉斯 微信号:fancheba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776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