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葛大爷是怎么成名的

葛大爷是怎么成名的

@爱豆研究中心:

葛大爷是怎么成名的:

10多年前,葛优的母亲出过一本家庭传记叫《都赶上了》,这个书名是葛优起的,意思是像他这么一个长相平平,从小也没显露出什么表演天分的人居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这可不就是“赶上了”吗?当然这只是葛优的自谦,回顾他的成名史,并不是只靠运气那么简单。

葛优的父亲葛存壮是北影厂演员,当年演过不少配角,也算颇有名气,葛优的妈妈施文心是北影厂剧本编辑,资深文字工作者。北影厂是名人院,葛优的好几个同学是明星后代,他在其中属于默默无闻型。虽然出生文艺家庭,但从小腼腆内向,除了会拉点二胡,没什么文艺特长。

1976年,19岁的葛优高中毕业,到北京郊区的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成为最后一批知青。葛优喜欢小动物,没事就跑到养猪场,待着看猪。猪倌觉得这小伙子挺不错,就跟队里汇报,要求把葛优调过来养猪。于是葛优也成了一名猪倌,主要工作就是喂猪、打防疫针、给猪接生等等。这一干就干了两年半。

1978年恢复高考,知青们都跃跃欲试,各单位也纷纷到农村知青点去招工,葛优有点美术基础,家里希望他去考个电影学院的舞美或者摄影专业,但葛优突然说想当演员,父母都吃了一惊,家里人也知道他外型没什么优势,而且打小也看不出有什么表演天分,再有就是葛优性格有点蔫,放不开,父母都觉得他并不适合当演员。

但葛优执意要考演员,一开始,父母只是看着他折腾。他先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一试就被刷下来了。接着考青艺,考官让他表达对周总理逝世的真实感受,葛优哭得一发不可收拾,考官认为他自控能力不行。

葛优还不罢休,准备接着考,他父亲一看儿子是铁了心要考演员,那还是帮帮他吧。再考实验话剧院时,葛优父亲先是找老师辅导,又帮着咨询,还托陈佩斯的父亲陈强事先跟剧团打了招呼。这一次比较顺利地进入了复试。在即兴小品阶段,一位女考生表演“等待”,考官让葛优上去蒙上她的眼。葛优一声不吭,上去就捂住不撒手,他只知道考官让他捂眼睛,下面该做什么,考官没说,他也没想。最后女生挣脱了,问他,“你是谁,你要干什么?”葛优站在那不知道怎么回答。女孩接着就骂他:“臭流氓,混蛋!”最后葛优蹦出一句:认错人了。这场本来要考验临场应变能力的测试,显然葛优没完成好,最终又被刷掉了。

考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希望,葛优准备回农村继续喂猪,临走前一晚,他父亲有个朋友过来说,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要招学员,要不再去试试吧,葛优就留了下来。

这回当演员的父亲亲自上阵给他辅导,找了一个葛优最熟悉的表演题材,那就是喂猪。然后朗诵环节又找了配音专家张桂兰给他做辅导,唱歌环节找了作曲家李万里来指导。

这回考试葛优每一关都过得很顺利,尤其是小品表演《喂猪》,那些场景都是他最熟悉的,在台上挥洒自如,用他的话说,“别看台上没有猪,但我眼里全是猪。”

通过考试后,离正式办理录用手续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国家政策允许知青返城,葛优先去了储运公司当装卸工,但在这期间出了点问题。全总文工团突然改变了方针,只吸收还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可是葛优已经提前回城,他得知这个消息都快哭了。

家里又是一通忙乱,好在葛优在储运公司还是试用期,不是正式工,档案可以退回去,于是父母疏通了关系,约好了几家单位同时到知青办盖章。那天葛优父亲刚接到通知下午必须要到外地拍戏,没有请假的可能。只有一个上午可以办手续,如果办不成名额就被顶掉了。在焦急的等待之后,退档案的、接收档案的人都如约到了知青办,那时候的人办事还是很讲规矩的。就这样,几个红章盖上之后,葛优正式成为全总文工团的学员。跟他几乎同期,在那前后两年考入专业剧团或专业院校的演员有:濮存昕、张丰毅、张铁林、谢园、陈道明等等。导演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霍建起、张黎等等。他们都成了日后中国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

葛优进入全总文工团后,跑了整整十年的龙套。一开始演话剧,第一个角色是演领导的秘书,台上的表现非常生硬、拘谨。葛优每一次演出他父母都会去看,不管在哪里,无论刮风下雨,必定到场,看完后会给他提一大堆的建议。1985年,因为父母在北影厂的便利,葛优开始演一些电影的配角,第一部戏是《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之后又演了《山的女儿》、《女儿楼》、《私奔》等电影,都是反响平平,如果不提根本就没有人记得他演过这些片子。

那时候葛优母亲已经觉得他干演员这行不会有什么出息了。正好儿童电影制片厂刚成立,缺人,她想让葛优过去当个摄影助理,学点技术,可能还是正路。他母亲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因为她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演员,一辈子没演什么像样的戏,就老了,退休了,做了一场明星梦,几十年青春付之东流。而且葛优之前谈了个女朋友,家里条件不错,但是看着葛优一直是个龙套,事业没什么起色,就把他给蹬了。葛优现在的妻子贺聪是之后认识的,就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教师。

葛优母亲让他写申请报告调到儿童电影制片厂,他没说写,也没说不写,就是一直磨磨唧唧,他母亲挺着急的。但父亲葛存壮却说,演员这行当,摔摔打打就会了,随他去吧。

让葛优迎来命运转机的是1988年拍摄的电影《顽主》,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米家山导演在选角的时候看到了葛优的照片,觉得他这个蔫不拉叽又相貌平平的样子特别符合戏里无业青年的形象,于是给他定了机票,让他到成都试镜。葛优第一次坐飞机,给吓的够呛,根本就坐不住,跟另外一个演员李耕来回在过道溜达。两个人长的都挺怪的,其他乘客以为要劫机,也吓的够呛。后来乘务员硬是把他们摁到了座位上。那次一起去试镜的还有另一个长得怪怪的演员,就是梁天。

到了成都以后,葛优一直觉得就是演一个小配角,试镜的时候很放松,米家山一看这状态不错,就把“杨重”的这个主角给了葛优。

演完这个戏,葛优拿了800块片酬,高兴坏了,之前他去北影厂拍电影都属于借调,本身拿着文工团的工资,北影厂最多也就发点补贴。

葛优根本也没觉得这片子能火,因为这个电影在当时属于“非主流”,演员除了马晓晴有点名气,其他包括张国立几个都不红,而且长相很普通,跟那些全是帅哥美女的电影一比,简直拿不出手,加上这个题材也比较冷门,原著是王朔写的,当时本来就是很有争议的,电影讲的是几个城市无业青年的故事,跟主旋律完全搭不上边。

忽然有一天,葛优妹妹葛佳的一个同学鸣鸣来他们家玩,鸣鸣在电影学院读书,她说,你们家葛优震了,我们刚看完《顽主》,大家都说葛优演得太棒了。葛优妈妈听完还不信,心里想的是:我们家小嘎(葛优小名)还能让特别挑剔的电影学院表演系学生震了?

葛优父母赶紧去看了这个电影,果然葛优演得特别松弛,而且这个电影幽默调侃的风格,在当时相对严肃的电影氛围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电影院里笑声不断,观众反响非常好。不久之后,葛优父母去逛商场,有人指着葛存壮说,这是杨重父亲,这让老两口非常自豪。

葛优从此在全国有了名气,很多年后接受采访,他说:《顽主》是我的转折点,米家山是我的恩人。

之后张艺谋找上门来,让葛优在电影《代号美洲豹》里扮演了劫机犯郑贤平,这个戏的女主角是当时最红的女明星巩俐。《代号美洲豹》对张艺谋来说是一部无足轻重的片子,只是他临时垫一垫的作品,对葛优却很重要,这个戏拍完,他的知名度又上升了一个档次。有次在西安街头,有个开吉普车的认出他来,还捎了他一段路。还有一次在小吃店,两位观众特地买了两条手绢让他签名,这是葛优第一次给观众签名。

之后葛优片约不断,连续拍了《围城》《老店》《过年》几部戏,知名度越来越大。90年左右,冯小刚王朔几个人策划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戏里“李冬宝”这个角色,冯小刚当时脑子里的唯一人选就是葛优。那时小刚跟葛优还不认识,但之前看了《顽主》,对葛优印象极为深刻,可谓神交已久。王朔跟葛优见过几次面,算是认识,但也不熟,于是冯小刚拉着王朔,无论如何都要去找葛优。

那天下着大雨,两人找到葛优家,结果住在隔壁的葛优妻子的嫂子告诉他们葛优出门了,于是两人就在楼下自行车棚等着。王朔那时已经是大腕了,竟然被冯小刚央求着在凄风冷雨中站了俩小时,冯小刚的这种执着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成事,不是没有原因的。

葛优回来后,三人在屋里聊,葛优说已经接了朋友张小敏朋友的戏《大冲撞》,怕是没法抽身了。冯小刚耍起三寸不烂之舌,开始说服他,劝他推掉《大冲撞》。

小刚说:反正都是得罪朋友,那你就权衡利弊吧,两害相权取其轻。上张小敏的戏,你得罪了我们,却只演一个配角;上我们的戏,得罪了张小敏,却演的是一个绝对的主角,而且保证戏一出来就炸了。主意你自己拿,我们等你的信。

葛优最终还是推掉张小敏的戏,接了《编辑部的故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选择。这部剧播完之后,葛优彻底火了。河南省漯河市肉联厂找上门来,请葛优和冯巩帮他们的“双汇”火腿肠拍了一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滚动播出,全国观众都牢牢记住了它的最后一句广告词:省优,部优,葛优。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葛优连续演了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拿了大奖,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通过《编辑部的故事》,葛优和冯小刚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97年他们合作了电影《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先河,从此,两人深度绑定,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冯氏喜剧,他们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最佳品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778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