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我爱《双子杀手》

@里八神:
我爱《双子杀手》
我的理智与情感 / 肥皂剧效应战争 / 电影的未来
两部分,理智,情感,都很喜欢。原因可能有点复杂,不喜欢电影的不用看。记住《双子杀手》值得一看,要看就要看60帧3D格式起步,最好是Cinity影院就行了。
理智这部分要从头说,一从头说,就长了。我就简短截说吧。
正如尹天仇在《喜剧之王》中回答杜鹃儿的那样,电影是每秒24格的。流畅而连续的运动每秒被切分成24张静态图片记录,连续播放后,被人脑补充为动态连续的画面,这是电影的视觉原理。
但电影并非生来24格,能让人产生流畅动态感受的最低限度是每秒16格。在电影的原始阶段,大部分人选择十六格到十八格拍摄,因为省胶片。
我们在看默片时代的老电影时经常会看到人物动作快捷迅速的画面,那不是电影效果,是因为16-18格电影被以24格放映,动作变快了。
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后,拍摄标准从16-18格提升到了24格,不是影业老板良心发现,因为胶片上要加上一条声音轨道,由当时技术所限,24格是最低限度,所以,就24格了。
24格延续了很多年,很少人质疑过这件事。但如果你试过暂停一些电影的动作场面,会发现几乎每一格静态画面都是模糊的。我们看起来流畅,事实上不清晰,画面上的动作如何实现是靠我们自己的脑补来完成的。
第一个革命者是彼得杰克逊,在2011年他说,“90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24 FPS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
于是,他以每秒48格的速率拍摄了《霍比特人》,再以每秒48格放映,这个版本带来的反应是“极富争议”。
正面的意见不说了,负面的意见有几条很统一,说的一件事,“没有电影感”,“像电视电影”,“画面很廉价”。
高帧率的电影带来了两个意想不到的视觉特征,
1 动作非常流畅平滑。
2 画面细节丰富。尤其是暗部细节凸显后,电影的明暗对比则不明显了,画面呈现犹如肥皂剧的低成本布光拍摄一般,变得明亮,平坦,没有层次。
有个词汇指高清电视为流畅画面在24格电影中添加过度帧所引发的效果,叫肥皂剧效应(Soap opera effect),肥皂剧效应不因为那些多出来的画面帧是实拍还是插值生成而改变。高帧率影像都有肥皂剧效应,但它出现在大银幕上,格外让人不能容忍。
多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24格所已记录的电影世界,朦胧与模糊成为了电影美学的一部分。超出人们习惯的流畅动作,和以往人们心中优质电影全然不同的画面表现,高帧率电影一下成了曲高和寡的存在(甚至大部分人不认为这是高明,而只是一种轻浮的卖弄)。
同时,相对电影更被视为廉价媒体的电视在这一点上却没有历史负担,做为收费点播金鸡的体育运动节目更是无比喜欢高帧率动作流畅,清晰明白的特点。在看点球的时候,谁也不会想要朦胧和模糊,都想和裁判看到的一样多。
于是,电视在这点技术特点上竟然超过了电影,720P 每秒60帧现在已经是很多体育赛事的可选项了,1080P 120帧跨越在即。
这个现状李安不接受,李安认为,这样不对(有采访)。
不是跟电视置气,李安认为电影应当有更广阔的的展现(我主观带入)。于是,他在2016年接着彼得·杰克逊的步伐,尝试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片子艺术上是成功的,我非常喜欢,但是这部片子大赔,2016年好莱坞电影回报率之耻。
好了,我的意见开始出现了。
在2016年我已经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且是每秒120格的版本。片子令我印象深刻,再说一遍,我非常喜欢,但我没有理解这部片子为什么要用120格来拍摄,它没有足够的说服我,或者说,我没有理解到,这个必要性是什么。甚至窃以为,24格拍摄也不会差。
好了,现在我们迎来了《双子杀手》,这一次,完全不一样了。
我的评价是:它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全新的拍摄手法,引领了电影美学的革新。
有人说,这是一部行活,就是那种不用心干,只为挣钱,为了弥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大亏而还人情的作品。我完全不同意。
首先,讲动作场面。这部电影是动作片,激烈的动作场面在120格的播放下,毫无可能遗漏细节,你看到的动作变成了真实而流畅的现实。三个重要场面,十分精彩。
1 摩托车追逐
2 重机枪扫射
3 墓穴打斗
回忆一下你看到的动作片,比如《伯恩的身份》,比如《不可能任务》,一个激烈的动作场面是如何展现的?
一个场面要被切分为许多细碎的镜头,一个作用是加快节奏,另一个作用,是要以不同角度观察,才能更好的让观众理解。
在观看传统电影时,观众的眼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幽魂,可以附着于剧中人的眼睛,也可以是街角的一个摄像头,可以凌驾于城市之上,也可以深入病毒侵入细胞的瞬间,有时看到飞快流转的时间,有时看到慢吞吞的时间。我们早已经接纳了这种世界观,全然没有意识到这种视觉上的特权是多么不现实。
在《双子杀手》中,提出了另一种动作戏拍摄手法,长镜头,和主观视角。
摩托车追逐一场中的主观视角完美的展示了高帧率的优越性。以往在24格中会让人混淆和辨识不清的运动,此刻清晰的展现,不再需要多个分镜头来解释场景,解释双方所处位置,而是以长镜头将紧张感一直延续。
主观镜头也不再只是一个不同机位的交代,而是一脚把观众踢上摩托车,在如现实般的清晰和流畅里沉浸,直面生死时速。
同时扩增的还有影片的信息量。
重机枪扫射残破的旧屋,这个场景在以往的动作片中,飞溅的碎片永远是模糊的残影,那些碎片是什么,甚至如何运动,要依赖于我们之前对场景的观察,和对这个世界物理规律的经验。但在高帧率,4K,3D的结合下,一目了然,不再有猜测和脑补,而只是观察。
子弹时间曾经是动作片里火热的手法,把时间拉长来彰显速度和力量,但在这一场重机枪扫射面前,变得有些老土。
墓穴两个史密斯的搏斗,尤为特别。在激烈处几乎失去套路,变成了乱拳。在以往的动作片,搏击总往往依赖于某种格斗技术,这不仅让角色显得训练有素,有规律的出手更让观众易于理解。乱拳除了展现角色力竭时的困兽之斗,很少出现在狠角色对垒的时候。但这一场竟然打出了一些王八拳的感觉,不过,这次是一场清晰的王八拳。一些受制于24帧“模糊”特点所必须要回避的“混乱”,在120格电影中,却是可以直面的。动作戏少了些精彩的套路,但多了些即兴和真实。
120格究竟优越在哪里?有没有这个必要?这三个场面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它打在24格镜头的短板上,可以说启示了在高帧率下动作戏该怎么拍。
可能会进历史。
接着是文戏。
4K加上120帧,人物的特写纤毫毕现,以往李安说过要“毛孔级”的表演,这一次是真的让人连脸上的肌肉运动都看到了。威尔史密斯狙击一幕中,指头上几块倒呲皮清清楚楚。
人物的表演在这种清晰的呈现下,要求高了,但感染力更强了。
在电影发轫之初,第一批由舞台转向银幕的演员意识到了一个事实,特写使得人被放大,一些本来在舞台上观众无法留意到的细微表现,在银幕上却是明了的。细微的面部表情被扩充成为演技的一部分。
电影出现声音之后,原本全然借助动作展现的表演有了语调作为辅助,默片演员夸张的肢体顿时没有了必要。
也许120帧加4K加3D(如果它能成为未来),不一定只会拓宽动作戏的空间,也能拓宽文戏的空间。
最后一点,是《双子杀手》的影像风格。
还是绕不开的“电影感”问题,在以往我们习惯的电影感当中,2D决定了美学的基本。因为没有纵深,只有光影,所以电影要依赖光影来切分出层次,达到纵深。电影相比电视剧复杂的布光,很大程度上是在完成3D这个任务。
但当3D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方式还是不是必须的?
《双子杀手》在运用高帧率的同时不能回避肥皂剧效应的两点特征,所以它干脆以这种方式作为它的美学基底。全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光线充足的环境,角色脸上全无一般电影里常用来塑造人物渲染情绪的阴影。在几个夜间场景中,大环境整体黯淡却不丢失细节,舍弃了以往电影中用光线来交代视觉焦点的方式。
直观的感受就是,在银幕上每一个地方都是可以看的,甚至水面的波纹都可以一观。
这种摄影美学是不是好的还不能定论,但至少是为新技术量身订造的一次改变。
理智终于说完了,情感部分不要那么些细节,感性的部分未必有共鸣,快速结束。
是不是觉得我说了这些,什么技术的历史的革命性的,就是回避了故事,所以故事一定烂透了。
其实我不是很看重故事。多翻转就是好吗?概念新颖就是好吗?情感特煽人就是好吗?
先让你眼前一亮,再让你扣人心弦,最后让你潸然泪下,你是觉得李安玩不了这个?
才不。
我只觉得这个故事很深情。没有威尔史密斯对小威尔史密斯絮叨,只有李安对小李安絮叨。中年人回望过去一次回眸,一封无法寄回过去的长信。他总是这么父与子我和另一个我的,打《绿巨人浩克》起就是这么个借着商业片讲心事的人,再赔也不变。
当威尔·史密斯说,只有在趴下扣动扳机的时候,我才感觉世界霍然开朗。我知道这不是1997年兜兜转转的剧本,这是李安讲给自己。
电影里面有一秒的真诚就挺好。有的人一秒真诚都没有。
《双子杀手》在技术上大幅挑战大家的观感,故事上就不会太挑战。不然再来一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刷新好莱坞商业回报率之耻排名,让安情何以堪?
最后是另一种声音。我们不能只讲李安的革命,也得讲讲道不同者。
2018年UHD视觉联盟因为许多电影人接连的愤怒抗议,宣布发布了Filmmaker模式,旨在解决高清电视机插帧补偿功能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让所有电视的视觉感受能尽量接近原始放映。这个“灾难性后果”指的就是肥皂剧效应。
当本来24格的电影被强行提升到60格,这违背了作者原意,当然是错误的。
但导演们愤怒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对高帧率电影视觉效果的愤怒,那种清晰的平滑的亮堂堂的视觉效果,可想而知,在120帧这个问题上,这群人旗帜鲜明地站在李安的反面。
想想有谁?
其实不用想,克里斯托弗·诺兰呗,连数码时代都不大乐意进入的一位。这个名单还很长,马丁·斯科塞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汤姆·克鲁斯,瑞安·约翰逊,克里斯·麦夸里,埃德加·赖特和里德·莫拉诺……
但有时不是人多就有理的,历史不忘记。
匈牙利电影研究家巴拉兹: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任何其他艺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大灾祸。
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有声片是对电影艺术的破坏。
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联合发表了反对有声电影的宣言。
卓别林一直拒绝拍摄有声片十多年。
那篇名为向肥皂剧效应宣战的文章还说,大家都在谴责肥皂剧效应,因为电影就是24格的——除非您是Ang Lee.
除非你是Ang Lee,李安想做这个例外。这个例外除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又来了眼下这部《双子杀手》。
那堵迷墙,那堵由影业老板们受制技术所限不能再降才确定的最低规格24,现在已成为一堵历史接近百年,不可触犯的禁墙了。
你所有看过的伟大电影几乎都在这边。未知的电影世界在那边。
而现在这堵墙被李安一头撞破(也别忘了彼得·杰克逊扒拉那小洞),你就不想去看看李安一把年纪给你撞出来的是个怎样世界吗?
他从这世界里捧出吉光片羽,就是这《双子杀手》。
去吧,朋友们。有Cinity影院,就Cinity影院,120格4K3D,三大杀器齐聚一体,问你怕未?没有Cinity影院,不怕,杜比60帧3D激光,也能聊胜于无。
2D的,普通帧率的,吉光片羽成鸡毛了,看了也不解其妙。别担心,这样一部片子,在你家电视机下一次更新换代之后,《双子杀手》必将是展现那台新电视性能极限的佳作。到时候再会面吧。那时候再WoW一下。
我们一起来评断,是否要跟着李导走进那个新世界。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