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经济不振,明星级的创业公司Keep也开始了「人力优化」

经济不振,明星级的创业公司Keep也开始了「人力优化」

@阑夕:经济不振,明星级的创业公司Keep也开始了「人力优化」,这很正常。

都说萧条时期会有「口红效应」,消费者的购买欲会转移到那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上面,所以化妆品、电影票这些商品,反而可以抵抗周期。

相比之下,本就自带「痛苦属性」的锻炼运动或是充电培训领域,则属于用户削减开销的重灾区,所以连锁健身房和英语培训机构的跑路事件近来层出不穷,如骨牌般倾倒。

Keep本身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传统,流量和黏性来自App作为「健身管家」的定位,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亦非一锤子买卖,按理来说不应受到过多的宏观经济影响。

只是这些年Keep扩张很快,卖轻食、开门店、做硬件、干零售,样样都是消费品逻辑,需要用户掏出真金白银,这种流量变现路径不同于广告,非常依赖品牌自身的带货能力。

为了保障造血效率,成本结构就非常重要了,前几天说到Don Valentine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写信给被投资公司提醒「现金比你亲妈还要重要」,其实那封信还有很多其他的亮点,甚至不无残酷之处:

「我们的投资理念是用一根火柴点燃整个地狱,如果你听不懂这个比喻,那么只需要记住两个任务,一个是生产产品,另一个是销售产品,如果你的团队里有人和上述两件事情没有关系,那么炒掉他。」

据我所知,Keep的多元化还在持续,理性和野心或许也可以不必背离,裸泳者固然害怕退潮,而真的穿了裤子的人,则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暴露出来沙子里筛选金子。

其实以前我总觉得Keep的步子有点慢,前期用了太多时间去运营用户,以致于失去了一些收入机会,但是现在看来,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业务的储备,是平稳过冬的前提。

况且健身行业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摸索,从O2O到社区,从上门服务到无人值守,数不清的创业公司集体支付了试错成本,最后Keep走了出来,本就验证了市场的接受度。

再往后,就是增长和留存、规模和转化、变现和体验的长期博弈了,Keep向来相信「自律使人自由」,现在轮到它用更加自律的管理,来争取更具挑战的自由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829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