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华语流行金曲的70年

华语流行金曲的70年

作者:木村拓周、阿钟

Netflix 在台湾的自制剧《罪梦者》开播了。因为有刚拿下金钟视后的贾静雯、张孝全等人出演,这部剧一直很受关注。开播之前,《罪梦者》给大家送了一个小彩蛋,Netflix 找来韩国独立乐队 HYUKOH 跟林夕合作,改编了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作为主题曲。

《似是故人来》是给邵氏电影《双镯》写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福建惠安一带的女同故事。

这首歌当年由罗大佑创办的“音乐工厂”制作。一部邵氏电影的主题曲,由罗大佑监制和作曲,80年代到香港定居的意大利音乐人花比傲编曲,林夕填词,阿梅演唱,堪称全明星阵容。歌曲在第 11 届香港金像奖上也拿到了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成就了一时经典。

经典的意思就是,时间过去30年了,新版的《似是故人来》MV一上线,依然在微博上刷了屏。

对于这个新版,油管上有一条评论很有意思,“台湾的影集,找韩国的乐团,唱粤语老歌的普通话版本,在美国平台放映,有趣”。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30年前的《似是故人来》是香港流行文化鼎盛时期的集中体现。在很长时间内,内地的创作者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港台的创作者们承担了通过流行文化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任务。8、90年代香港电影、流行音乐和它们的创作者们,在韩国和其他东亚地区有多么受推崇,已经无需再赘述。

而在这30年中,全球化的进程惊人。到今天,一首歌由美国人出钱、中国人创作、韩国人演唱,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总是最敏锐的将时代变化忠实记录下来。最近爱奇艺上线了一档新节目,《这样唱好美》,节目的立意是把上世纪 30年代到2000的华语金曲搜罗一遍,让今天的女声们重新演绎,其中一位嘉宾甚至请来了蔡琴。

音乐是时代的 BGM。把30年代到2000年的华语金曲梳理清楚,可能也就把这百八十年里中国人的生活梳理清楚了。

如果要找一个比林夕的知名度更“全民级”的词作者,只能是我们国歌的词作者田汉了。

实际上田汉是一位涉猎非常广的创作者,他写剧,写小说,写文章,写诗,也写歌词。30年代他为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马路天使》写过一首主题曲《天涯歌女》的歌词,由影片的主演之一周璇献声。凭借在《天涯歌女》里的演唱,周璇红遍全国,后来甚至演了一部同名电影《天涯歌女》。

周璇是旧上海最红的明星之一,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也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民国上海滩七大歌后”之首。三十岁后的精神病史和年仅37岁就病逝的事迹让她的人生又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周璇除了演和唱红极一时,还和丈夫严华发掘过另一名著名歌星姚莉。姚莉也在“七大歌后”之列,她在今年 7 月份刚刚过世,至此上海滩再无歌后。

姚莉虽然算是周璇发掘的,但日后在乐坛的影响力青出于蓝。徐小凤、邓丽君都曾表示过姚莉是她们的偶像。她的代表作《玫瑰玫瑰我爱你》被美国歌手、作曲人 Frankie Laine 在 40 年代翻唱成英文版,在美国走红。

《玫瑰玫瑰我爱你》的作曲者叫陈歌辛,也是另一首更著名的民国金曲的作曲者——《夜上海》。他曾经在“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组建的“明月歌舞团”里教钢琴。黎锦晖写的《毛毛雨》被学者们认为是中国流行歌曲诞生的标志。

二三十年代,留声机开始普及,大众也能听得到广播,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也开始增多,人们需要更多的音乐内容。于是以黎锦晖和周璇为代表的一小波作曲家、歌者们,在那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样貌。

但流行音乐在中国的扎根受到过不小的争议。这批创作者脱胎于上海这样的城市,他们创造了第一批近代工业文明下的中国城市歌曲,但内容上常常被诟病迎合小市民趣味,只歌颂爱情和享乐,甚至被冠以“黄色歌曲”的罪名。

国歌的作曲者聂耳曾经加入过“明月”歌舞团,但仅一年(当中适逢九一八事变)就退社了,和志趣更相符的伙伴做他们的“群众音乐”,这个分支在30年代跟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一派分庭抗礼。

退社时,聂耳还在杂志上刊文批评黎锦晖和他的团队,

“说到中国的歌舞,不免想起创办这玩意儿的鼻祖:黎锦晖,不怕苦,带领了一班红男绿女东奔西跑,国内国外,显了十几年的软功夫,佩服!佩服!香艳肉感,热情流露;这便是十几年来所谓歌舞的成绩。”

在当时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忧国忧民的聂耳自然对黎锦晖推崇的音乐流派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分支还是给中国流行音乐打下了奠基的基础。

50年代前后大量作曲家、歌手移居香港,把华语流行音乐的底子带到了香港。

1950 年姚莉移居香港,随后成为香港 50 年代叱咤风云的歌后,被誉为“银嗓子”。同时期南迁的歌手还有很多,比如唱出《今宵多珍重》的崔萍,还有出生苏州的张露——《给我一个吻》的演唱者,香港艺人杜德伟的母亲。

声色香港对歌颂情欲的流行歌曲,接受度很高。上海这些歌手一到香港,就成为了各大夜总会争相邀请的演出嘉宾。

这批上海歌手不仅为香港贡献了许多精彩作品,也影响了新一代、原生于香港的创作者们。1951年,刚满两岁的徐小凤跟家人一起移居香港。她在很多场合都表示过,姚莉是她的偶像。

同样把姚莉当作偶像的,还有邓丽君。

台湾虽然是邓丽君歌唱事业起步的地方,但香港才是她事业的福地。《三联生活周刊》刊登过一篇文章《邓丽君:漂泊者的荣耀与孤独》,梳理了邓丽君作为歌手的整个生涯。73 年邓丽君和母亲前往日本,最初在日本走年轻的偶像路线,后来改成和流行歌融合的日本演歌风格,邓丽君才一炮而红。

在前往日本之前,邓丽君在香港刚刚打响名号。1969 年邓丽君首次赴港参加工展会,为华侨日报发起的“助学救贫运动”助力义卖,当时的香港义卖大都以明星认领一种产品参与义卖,一方面是个噱头,另一方面也是检验明星的带货能力。

当时邓丽君负责为白花油带货,结果初次就以全场最高的成绩获选为“白花油皇后”。一看邓丽君这么受欢迎,百代唱片立刻为她筹备了一部自传式音乐电影《歌迷小姐》,还邀请了旗下多位歌手一齐参演,邓丽君在里面演自己,改了名叫丁铛。

《歌迷小姐》上映后,邓丽君还成为了当年香港“十大最受欢迎的影星”,百代唱片趁热把《歌迷小姐》里的歌曲都灌注成碟发售,曾在 1968 年就被邓丽君演唱过的《一见你就笑》也被纳入了这辑电影原声带里。

蔡琴版本的《一见你就笑》应该也是大部分人最喜欢的版本。在爱奇艺《这样唱好美》的发布会上,蔡琴也和陈立农合唱了这首歌的片段。《这样唱好美》里华语经典歌曲高密度出现,周璇、巫美玲、陈淑桦、潘秀琼、蓝心湄、林忆莲、张惠妹等歌手的作品都依次被演唱的选手选中,但被钟爱最多的,始终还是邓丽君。

整个 70 年代邓丽君在日本和香港往返,歌唱事业走向了一个黄金时期,演出邀约遍及东南亚。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当时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场,另一个则跟台湾一起领跑了此后的华语流行音乐。

那时候在香港,音乐仍以日本歌曲为主,其次就是欧美音乐,只剩下极少数的份额留给台湾歌曲和香港本地歌曲,在这些歌曲里,华语音乐占一部分,再要跟本土音乐沾点边的就是粤剧大戏和传统粤曲。

70 年代在各种社会运动和普及文化的冲击下,在香港长起来的战后一代逐渐有了“以香港为家”的本土意识,与此同时,粤语歌曲逐渐在平民阶层流行起来。但插播一个冷知识,率先把粤语歌曲搬上舞台的其实是马来西亚歌手。

50 年代移居海外的华人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于是华语流行音乐的种子在东南亚也有了完整保留。

《这样唱好美》里,来自马来西亚的杨紫薇选择了一首萧丽珠原唱的《望着天空的女孩》,这首歌先后被邓丽君、王菲等人翻唱,在 80 年代曾风靡马来西亚华人圈。蔡琴在节目上说,“马来西亚华人极其重视中文的保留,无论文学还是流行歌曲。”

《这样唱好美》第一期里出现的另一首《午夜香吻》印证了蔡琴的这个观察视角。《午夜香吻》的词曲作者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上官流云,这首歌写于 1941 年日军入侵前夕,当时上官流云与女友开车到海边游玩,在车里写下了这首歌。

后来上官流云把《午夜香吻》拿给马来西亚歌手巫美玲灌录,这首歌被无数台湾歌手青睐,多次翻唱。

1960 年代,上官流云开始用广东话创作歌曲,他把披头士乐队的《Can’t Buy Me Love》和《Saw Her Standing There》填成通俗的粤语歌词,转录成《行快啲啦》和《一心想玉人》,进入香港市场后直接卖到断货。

到 69 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学粤曲长大的郑锦昌参加 TVB 的《欢乐今宵》,演唱了一首粤语歌曲,在当时还十分少见,几年后他又跟李小龙同台,演出《唐山大兄》,这首歌在香港地区被传唱至今。

《行快啲啦》随后被许冠杰、许冠英、许冠文三兄弟在演唱会上翻唱,粤语歌曲的流行和创作在当时早已一发不可收拾,到后期许冠杰的《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等歌流传到马来西亚时,同样也受到追捧。

1975 年,香港电台终于做了亚洲第一个中文歌曲畅销排行榜的节目,那时候唱广东歌的谭咏麟已经当得上超级巨星了,邓丽君也把日语的流行歌曲翻唱成中文带回香港,马来西亚的歌手们也开始打入台湾和香港市场。

到了80年代,依托香港电影的出口能力,香港流行音乐的影响力又覆盖到了更远的地方。前几年,韩国 KBS 评选韩国人最难忘的六大影视金曲,由张国荣演唱的《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仍还能排在第五位。

也是借着电影的契机,张国荣一度打开了韩国市场,成为首次在韩国开办个人演唱会的华人歌手。

再往后说,就是香港回归前后四大天王、陈奕迅的故事,那是香港流行文化最后的光辉;然后华语流行乐坛就开始了属于周杰伦、蔡依林的台湾天后时代,台湾唱片业傲视两岸;再往后,便是近十多年,音乐工业的中心从港台转移到内地、互联网产业改变了音乐的生产和消费、工业力的下沉以及两岸独立音乐人的崛起……

从上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在大几十年间经历了太多的起起伏伏。而流行音乐一直在记录。

《这样唱好美》请来了七位嘉宾,和观众一起重温这百八十年间的华语金曲,以及写在这些金曲背后的时代信息。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蔡琴和金培达。在 70 年代后期以民歌歌手身份进入歌坛的蔡琴以一首《恰似你的温柔》打开知名度,光她本人的作品就已经够出一集经典名曲了;而香港作曲家金培达,在他配过乐的九十多部电影里,有 11 樽香港金像奖奖杯和一块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

这两位鉴赏员在节目里为听众补充了很多老歌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蔡琴,每首歌的背景和个中韵味,她都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当有选手要挑战周璇的《天涯歌女》时,蔡琴难得认真地在她唱前提示了一下“天涯觅知音,她有她的悲哀,你想她要唱的是什么”。

“天涯觅知音”这样的味道,在我们这个年代可能很难再被还原了,周璇在其中的悲戚酸楚也不是我们能体会的,听歌的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时代记忆,随着时间流逝,记忆可能会模糊,但歌一响起还是会引发听众的无差别共鸣。

这种共鸣在当下难能可贵,偶尔还是需要一个地方集中感怀一下。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来源:北方公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845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