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国最有钱的 4 种人

中国最有钱的 4 种人


最喜欢研究富人的「胡润研究院」又发布了一年一度的财富报告,我找了一组信息量很大的数据:

红框圈出来的是我自己最感兴趣的两组数据,拥有 600 万资产的富裕家庭和 1000 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

解释一下哈,「资产」和「可投资资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资产包括所有财富,哪怕只有一套自住房也算。

那房贷算不算?算的。从财务的角度看,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可投资资产」则特指现金和有价证券。


千万身价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在 09-18 年一直在增长,尤其从 2014 年开始大幅提速。

但是今年的数量却罕见地减少了,我估计主要是在「去杠杆」背景下,有一部分家庭的财富缩水了。

198 万户高净值家庭,钱都怎么来的呢?

65% 的人是小老板。

企业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 66%,他们平均拥有 140 万的可投资资产,20 万以上的车和价值 180 万以上的住房。

看着真不咋光鲜… 没准儿还签了带担保的贷款。

20% 的人是金领。

比如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高层人士,他们拥有公司股份、高昂的年薪、分红等来保证稳定的高收入。他们拥有 500 万以上的自住房产,价值 50 万以上的汽车。可投资资产占 20%,

他们是非常光鲜亮丽的一群人,电视剧主要取材人群,所有鸡娃父母的终极目标。但比较害怕失业和中年危机。

10% 的人是炒房者。

他们多拥有数套房产,房产投资占总财富的 84%,现金及有价证券占比 2%。

也是苦的一逼,月供永远是头上一把刀,全靠收租吊命。

5% 是职业股民。

他们炒股炒期货。现金及股票占到其总财富的 29%。

职业股民平均拥有 430 万以上自住房产,170 万以上投资性房产和价值 100 万以上的汽车。

这特么才是真正的刺激人生和消费大户啊!100 万以上的汽车,小老板看了沉默,炒房者听了流泪,金领表示有点儿酸。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

报告还披露了亿元资产的家庭构成,85% 都是企业主,炒房者和职业股民的比例不变,分别是 10% 和 5%。

金领的比例为 0,单凭打工无法达到这个财富数量级。

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

财富的分配顺序是: 风险 > 资本 > 劳动

小老板承担了经营风险;

职业股民承担了杠杆和波动风险;

炒房客承担了高杠杆和经营风险(每拿一套房都是一场战役) ;

金领看似以命换钱,其实他们财富主要来自公司股份以及因为现金流过于牛逼所以早早买了房,享受了资本要素的红利。

每一分财富都来之不易。

要么从公式的右边往左走,克勤克俭,多赚多存,多买资产,让资本要素自己产生现金流,以后才能安心躺着。

要么从公式的左边往右走,光脚不怕穿鞋的,承担风险赌一把,输了从头来过,赢了落袋为安买资产。


肯定有人会说:京沪深一套房子就大几百万了!

是啊,所以我一直说对普通家庭来说,三套以内都是人生基本盘。

首套上车,改善置换,都是一个家庭实打实的刚需。

我没啥投资能力,就想把手里这点儿钱拿去再买一套收租给爹妈养老,确实也是合理的刚需。

还有一种常见的声音叫我爸妈辛苦一辈子赚的钱,就拿来给我买了套房?合理吗?

其实本质上不是买,而是换。你把钱换成了房子,等需要时也能把房子换成钱。

胡润报告里还提到一个数据:

中国未来 10 年将有 17 万亿财富传给下一代,未来 30 年将有 60 万亿财富传给下一代。

财富的代际传承肯定不是银行转账,其中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房子。

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主说:80 敢喊自己挣钱买房,现在 90 后不吭声了。结果评论区被 90 后攻占了,很多 90 后都说早就买了,60 后的爹妈比较给力。

全国首次购房年龄是 27 岁,也就是工作 2~5 年买。

关键是,工作 2~5 年就能拿出首付?

肯定不是这样,大部分普通人首次买房都是爹妈掏的。

也就是说你有没有房、房子多大基本取决于父母。房价越贵、和工资越撕裂的城市越是如此。

而且 2015 年 - 2018 这 4 年就是分水岭,买房早晚,决定了 90 后的身价(注意第一批 90 后也快 30 岁了)。

房子成了财富放大器,父母资产和眼界,通过房子,在子女的财富上进一步放大。

这也能解释那个经典天问:清华文凭还不如学区房值钱吗?

清华毕业生首年平均月薪往高了说 1.5W,野鸡大学毕业生 5K,一年差 12W。

一套 400W 的小刚需房,哪怕复合年化只有 10%,也是每年 40 万的差距。

一二线城市的房子到底是什么?

这个真相,再怎么用「梦想最宝贵」「房价早晚爹」「泡沫早晚破」这些舆论去压也盖不住的。

明白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儿,只不过是嘴上承不承认罢了。

诚恳如我,肯定会被骂。


哦对了,胡润报告还说: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 3320 万户。

对中产家庭具体怎么定义的我不知道,不过考虑到 600 万资产的富裕家庭有 494 万户,中产的标准肯定会远低于此。

来源:老钱说钱 微信号:laoqianshuoqian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877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